A. 論文:關於小學生作業評價的研究
一、問題的提出
小學生數學作業的評價是小學數學學習評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小學生數學學習,具有直接的導向功能、激勵功能和診斷功能。評什麼,怎麼評,事關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效果,影響到學生的發展。數學作業呈現給我們的一直是單純的紅批白字,多年來好象已經形成了一種固有的模式,無論是老師、孩子還是家長都早已習慣於這樣的形式,細細看,顯得無情、冷漠。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由此產生了畏懼感,缺少熱情,許多學生的學習激情無法調動。
提及數學作業的評價人們除了以「√」和「×」來判斷學生所獲取知識的對錯,再就是以分數或以等第來衡量學生獲取知識的多少。過分強調數學課程甄別,忽視改進與激勵;過分關注對數學學習結果的評價,忽視對數學學習過程的評價;過於注重學生成績,忽視數學學習評價過程本身的意義;作業評價方式、工具單一,忽視數學綜合素質和學生發展的評價;過於注重量化評價,缺少體現新的評價思想和觀念的新方法,評價主體單一,忽視了評價主體多元多向的價值。
縱觀當前世界各國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可以發現課程評價改革呈現出如下特點:⑴更加強化質性評價評定,這種質性評價,並不是量化評定的簡單否棄,它從本質上並不排斥量化評價。⑵評定的功能由側重甄別轉向側重發展。強調評定不是為了給學生在群體中確定所處位置,而是為了讓學生在現有基礎上,謀求實實在在的發展。⑶精確評價與模糊評價相結合,不忽視從整體上作出的感受性評價。⑷評價不僅重視學生解決問題的結論,而且重視得出結論的過程等等。
數學課程標准中指出:「對於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發展。」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也明確提出,要建立促進學生,教師和課程不斷發展的課程評價體系,即發展性評價,這些都體現了當前課程評價最新發展的趨勢與最先進的評價思想。我們試圖通過對小學生數學作業評價案例研究,對數學作業評價的現象事實與案例進行總結提煉,抽象概括,系統探索,對學生數學作業進行全面的發展性評價。構建評價內容多元化,評價過程動態化,評價主體互動化的小學數學作業評價的運作範式,推動小學數學教研的不斷深化,同時也以此催促我區數學教師走向成熟,全面推進小學素質化教育進程。
二、理論依據
1、依據《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的基本理念,評價促發展的發展觀。義務教育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數學作業評價應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幫學生找回失落和自信。小學生身心發展尚未成熟,在評價中受到積極的鼓勵與肯定,就會心情開朗,充滿陽光,受到批評、懲罰就會意志消沉,甚至自暴自棄,使學習更加困難。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小學生數學作業評價的意義在於為實現「更好」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最好」、「最差」只是相對的標志、暫時的現象,而不斷地爭取更好才是評價的永恆追求。數學作業評價要科學評價學生的認知、能力、態度和情感,同時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多元評價體系,評價項目多一點,多把衡量的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各有所長的好學生。
2、建構主義評價觀:以知識的建構為評價標准,重視對數學知識的建構過程而不是結果的評價。
3、多元化智力學說的評價觀:每個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是「不容易被測量的」;個體間的智力差異是多元智力之間不同的組合而導致的,每一個都有其潛在的潛能。
4、遵循「微格教學」原理,以案例研究為主要手段,對小學生數學學習及其影響因素進行綜合評價。
三、理論假設和研究目標
1、力求通過該課題的研究,使老師們在研究中學會研究,有效促進數學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促進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用先進的理念指導小學數學教學,做到學用結合,學用同步,注重實效,結合學校自身優勢,不斷進行改革嘗試,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加快評價方式的轉變,達到推動學校數學教學改革,提高數學教師群體水平的目的。
2、積累作業評價案例,提煉升華成功經驗並上升為理論,探索出小學生數學作業評價實施的策略及方法體系,建立有利於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的作業評價方式。
四、研究內容
1、作業評價主體互動化。為了改變傳統的教師單一評價主體的弊端,作業評價要實施多主體評價,加強自評、互評,使評價成為教師、學生、家長共同積極參與的交互活動,這樣評價才顯得和諧、民主。
2、作業評價內容多元化。作業評價要克服了對全體學生實施「一刀裁」的方法,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閃光點,得到成功的體驗。教師在呈現評價結果時,為了能夠使評價公平、公正、合理,要採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評價結果的呈現要把定性與定量有機地結合起來(以定性描述為主的方式,定量評價可採用等級制的方式)。
評價時盡量採用鼓勵性的語言,以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讓每一位學生體會到只要自己在某一方面付出努力就能獲得公正、客觀的評價。另外,評價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作業評價過程動態化。評價的目的,不是「選拔」和「淘汰」,而是為了每一個孩子的發展。數學作業評價中,不僅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發展過程,有機地將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結合起來,給學生充分的修正錯誤的機會,給予多次評價機會,促進學生數學學習的轉變與發展。
五、研究方法
本課題力圖以「研究——嘗試——反思——提升」為研究模式,力圖在嘗試中研究,在嘗試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
1、文獻資料法:廣泛搜集與課題相關的資料,並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數學學習發展性評價的先進理念,提升理念,以前沿的理論指導實踐。
2、案例研究法:開展以學生數學作業案例研究,教師「反思」的案例研究兩方面為主的案例研究。
3、行動研究法:邀請專家與我們一起制定方案,定期指導及時調整小學數學作業評價行動的方案。
4、經驗總結法。總結經驗教訓,建構有利於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的作業評價方式。
六、課題研究實施步驟:
(一)准備階段(2006年11月-12月)
1、成立課題研究小組,撰寫課題研究方案。 2、組織研究人員進行有關培訓。 3、小學數學作業評價現狀調查與分析。
(二)實施階段(2007年1月-2008年10月)
1、探索嘗試有效的作業評價途徑和方式 。 2、反思、完善評價措施。 3、積累資料,總結經驗,撰寫論文。
(三)結題階段(2008年11月-12月)
1、資料整理、分析。 2、撰寫實驗報告 。 3、申請成果驗收。
七、成果呈現形式
1、調查報告、階段性研究報告、總結報告。 2、案例集、論文集。 3、學生作業展。
八、課題的管理:(略)
B. 如何設置有效的小學數學家庭作業課題研究立項申請書
「提高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有效性的研究」是有效教學的實踐研究,是指依據「因材施教」的原則而實施「因材而練」、盡量適合學生個性特徵的、最利於學生發展的作業設計。
C. 小學科學探究性作業課題研究思路怎麼寫
《小學科學作業設計的有效性》課題研究
一、問題的提出
在課程改革深入發展的今天,有效教學已經得到普遍認同。追求教學的有效性,已經成為當前新課程改革的主旋律。作業的有效性正是有效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課內外作業是促進學生學習的一種重要手段。科教版教材每冊四個單元,每單元8課,每學期教學任務很緊,知識類書面作業必須當堂完成。如果仍延續舊的寫作業形式,即抄題、作答,既耗時又費力,當堂根本無法完成。課外作業不外呼材料的准備、資料的收集、長期的觀察實踐活動等。問題是,由於時間和精力的制約,這些作業教師往往很少去落實檢查,對於沒有完成的學生僅僅只是批評一兩句了事,而那些認真去完成作業表現好的學生教師也沒有什麼好的激勵措施,長期以往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就大打折扣。還有就是有些時候老師把課堂上沒有完成的實驗記錄當成課外作業,讓學生課後完成,這樣不僅讓實驗觀察流於形式,還會讓學生產生厭學心理。為了更好地利用課內外作業這一重要陣地,不斷提高作業的有效性,培養學生從小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能力和志趣,我們進行《小學科學作業設計的有效性》的課題研究。
二、研究的目標:
1.通過實踐研究,更新教師作業設計理念,建立起以學生為本的現代作業觀。
2.通過實踐研究,探索作業設計的多種內容和形式,提高作業效率,提高教學質量。
3.初步構建適合小學生科學有效作業操作的作業形式,形成適合學生特點的科學作業有效批改評價的方案。
4.通過作業改革,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提高。
5.在課外作業中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豐富科學知識,對科學探究有更深的認識,體驗科學課外探究的樂趣,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
6.教師深入研究積極實踐,形成有效解決課外作業中的各種問題的策略,真正使科學課外作業成為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和提高學生探究能力與科學素養的有效途徑。
三、研究的內容:
課內作業:認真研究學生的作業規律,優化科學作業設計,改善學生的作業結構,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促進學生的發展。主要從以下四方面入手:
1.作業時間的改革;
2.作業內容的改革;
3.作業形式的改革;
4.評價方式的改革。
課外作業: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實驗、種植、統計、製作、飼養、參觀、考察等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把已經獲得的知識和經驗應用於實踐,在實踐中得到提高。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1.課外作業的類型;
2.課外作業的活動形式;
3.課外作業的組織形式;
4.課外作業的評價方式。
四、研究的方法:
1.行動研究法:將研究內容與教學實踐緊密結合,不斷發現和總結經驗教訓。
2.觀察法:實驗教師隨時觀察研究對象的行為表現,及時記錄並進行分析。
3.調查法:實驗教師通過談話、座談、測查等方式,了解研究對象的基本情況、行為事實、心理傾向,收集研究資料。
4.個案研究法:對學生的活動進行跟蹤研究和總結。
五、研究的步驟:
第一階段:准備階段(2011年11月—12月)
對課題進行規劃設計,確定研究的主要內容和研究方法,在課題組成員中全面、深入地開展學習和研討。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12年3月—2013年2月)
按課題方案進行研究、實驗、檢測、分析,積累資料,在實驗中修改完善實驗方案,撰寫好階段性報告,進行中期評估。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13年4月—6月)
分析研究過程,整理研究資料,撰寫研究報告,總結研究成果。
六、人員分工:
D. 如何培養糾正小學一年級語文作業錯誤的有效策略課題研究
首先需要一本來筆記本,一源本糾錯本。筆記本是用來記筆記,摘抄知識點,糾錯本是做錯的題目剪下來粘上去或者摘抄上去,加深印象,以防下次出錯,期末復習時可以有這兩本筆記本就夠了,很好用,但一定要多翻翻,結合課本。
E. 如何有效布置語文作業的課題研究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作業是學生語文學習最基本的活動形式,學生許多語文知識的掌握、語文方法與技能的獲得、學生智力的發展和創新意識的培養,都離不開作業這一基本活動。通過調查發現我校在語文作業的布置與批改方面存在如下狀況:作業布置方面:1、 作業單調,形式單一。2、 份量不均,隨意性較大,有時多、有時少。3、 課堂作業當堂完成少,課後完成多。4、 學科之間缺少溝通,不能合理的統籌安排學生的作業量。5、 作業格式隨意,書寫潦草。(特別是家庭作業)6、 家庭作業本大小不一,家庭作業本和草稿本混用。7、 注重新授作業,忽視復習鞏固作業。8、 新授時作業少,復習期間作業多,學生負擔重。9、 教師下水作業少,對作業難易程度不太了解。10、反復訓練多,舉一反三少,不注重練習設計。11、書面作業多,其他形式的作業少。檢查與批改方面:1、 重視課堂作業批改,忽視課後作業批改。2、 重視批改,忽視學生是怎樣做的和怎樣訂正的。3、 忽視隨堂作業的批改,隨堂作業成了隨便作業。4、 埋頭批改,缺少分析。5、 忽視面批。6、 重視書面作業的批改,忽視預習作業、復習作業等其他形式作業的檢查。8、對學生的要求不一致,有時緊,在長期低效作業的作用下,使一部分學生失去了語文學習的興趣,使學習語文知識變成一種負擔和任務,變成為了讓 家長和老師不失望才學語文。這種情況下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是不可能的。所以設計有效的語文作業在教學常規工作中極為重要,有效的作業可以解決當前語文作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二)研究意義:
1、 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有著深遠的意義
目前有部分教師仍在教學的時間、練習的數量上做「加法」如擠占他課,加班加點;機械訓練,題海戰術等等,而很少反思自己「備課、課堂教學、作業布置與批改、課外輔導、考試」等教學常規所做的情況,而這正是教學質量的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即教學常規工作沒有做到位。而作業又是教學常規工作中極為重要的一個環節,探索作業訓練的有效方式對減負增效,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有著深遠的意義。
2、可以訓練學生的思維
小學語文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主渠道之一,而練習又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教學的重要一環。從學生方面說,語文知識通過練習得到鞏固和加深,語文技能通過練習逐步形成,語文能力通過練習得以提高,通過練習能潛移默化地進行思想教育,促進學生思維、人格和身心發展。從教師這邊看,通過練習還可以獲得反饋信息,檢查學生獨立學習語文的能力,評價教與學的水平。但大量的重復性練習會增加學生的課業負負擔,而靈活的、富有挑戰性的、現實的練習則能激發學生探索的慾望,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訓練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獲得真知。
3、 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語文作業設計中,積極實施多樣化的語文作業形式,可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主體意識,給學生提供自我表現的機會,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變「要我做」為「我要做」,讓學生成為作業的主人、學習的主人,進而逐步改善學生的語文學習方式。
據此,我們提出了「提高作業有效性的實踐研究」這一課題方案,我們將著眼於促進學生思維、人格和身心發展,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和學習方式的轉變,以分析和研究教師的教學行為為抓手,重建科學、合理的作業布置價值觀,探究提高作業有效性的方法,從而大面積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育教學質量。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一.研究目標
(1)凡是感興趣的知識,學起來會精神愉快,不知疲倦,越學越愛學。豐富多彩的語文就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直觀有趣材料,我們要精心設計,使語文作業的內容趣味無窮,增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2)探索小學生有效的作業途徑和方法,通過作業的訓練,使學生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靈活地掌握學習方法和學習技巧。
(3)總結校本特色的小學生有效的作業經驗,利用並開發作業資源,因地制宜地使作業具有層次性與開放性,並對學生的作業進行科學的評價,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4)設計多種種類型的有效作業,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作業習慣及作業責任,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二.研究內容
1、學生的做(作業的設計:①、了解什麼是語文作業的有效性?②課堂作業設計的有效性如何實施?③課外作業的設計有效性如何實施?)
2、教師的評(作業的批改:教師如何使作業的批改和講評更具人文化?)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一)、研究方法:
(1)文獻法:通過查閱與本課題相關的文獻資料,及時了解本課題的研究進程,全面正確的掌握本課題的相關信息,為本課題及時提供科學的論證依據、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效益。
(2)調查法:調查實驗對象的基本情況,使課題組全面了解、掌握實驗對象發展的具體情況。
(3)對比分析法:通過對實驗班與普通班的對比分析,使課題組及時了解本課題研究的階段性變化。
(4)案例研究法:對某個學生,某一類學生、某一節課進行深入具體的研究。
(5)經驗總結法:面向市縣開展課題研究匯報活動、整理課題過程資料、總結提煉策略方法、完成結題報告。
(二)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東大街道中心學校四年級的學生。
時間:2012年9月至2013年7月
(三)研究假設
本實驗依據現代教育心理學基本原理、新課程理念以及有效教學理論,提出如下假設:只要堅持自主性、知識性、智能性、趣味性、實踐性、整合性等基本原則,就能使不同基礎、不同性格、不同習慣、不同興趣的個體,變被動作業為主動作業,在愉悅的過程中完成作業,實現教學目標。
(四)實施步驟
本課題研究步驟分三個階段:
1、准備階段(2012年4月~2012年7月)。
主要工作:收集信息,並進行分析,制訂實驗方案,申報課題;
2、實施階段(2012年9月~2013年7月)。
主要工作:
(1)2012年9月~10月:
①通過問卷對學生、家長、教師進行調查
②寫出研究課例及階段小結,課題組進行階段研究總結,寫出中期研究報告。
(2)2012年11月~2013年7月。
在總結前期研究結果的基礎上,要求課題組教師每人上一節優化課內作業設計的匯報課,並寫出教案或案例。課題組作好記錄,寫出階段小結。
3、總結階段(2013年9月~2014年7月)。
主要工作:
(1)收集整理各種原始資料。
(2)撰寫研究論文。
(3)進行研究總結,撰寫課題結題報告。
(4)申請結題。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通過對本課題的研究、歸納整理,形成以下成果:
1、本課題研究的過程性資料。
2、結題報告。
F. 如何設計三年級語文有效家庭作業研究 課題提出的背景
建議您重新研讀一下教育綜合書上有關作業那一部分的理論,再來做內相關的研究。
既然容您是一位小學老師,我想可以建議您關注一下作業的形式,作業的形式有紙質的、電子,現在是互聯網+時代,我們只有提供畫面更精美、更具互動性的作業才能吸引學生去玩,才能形成有效的家庭作業。現在就有這種教育游戲,將知識點設計進游戲的關卡里,有趣互動,摒棄了其他游戲里的充值和上癮的機制,真正服務於教育。可以去網路手機助手等應用商店找一下趣動課堂,語數外音美課外相關的游戲都有,希望對孩子們的學習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