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考試分析 > 小學數學課堂提問100條

小學數學課堂提問100條

發布時間:2021-01-01 17:49:10

小學數學教師課堂提問有哪些技巧

一、在新舊知識銜接處提問
在舊知識向新知識過渡的時候,教師通過設計出一系列由淺入深的問題,一環緊扣一環地設問,可以啟發學生運用遷移規律,溝通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達到舊知識向新知識過渡的目的,從而使學生的認識逐步深化。
如教「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時,可以這樣設問:①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已學過的什麼圖形?②拼成的圖形的底是原來三角形的哪一條邊?③拼成的圖形的高是原來三角形的什麼?④三角形的面積是拼成的圖形面積的多少?⑤怎樣來表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⑥為什麼求三角形面積要用底乘高再除以2?這樣的提問既有邏輯性又有啟發性,不僅使學生較好地理解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而且能發展學生的思維。
二、在知識的關鍵處提問
善於圍繞教學中心抓住課堂教學的關鍵提問,能起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作用。如:在教學「倒數的認識」時,關鍵是讓學生理解倒數的概念。老師在引導學生歸納了倒數概念之後進行提問:你對這個概念是怎樣理解的?(突出三個要點:積是、兩個數、互為)這里的積是1的兩個數是指什麼樣的兩個數?誰能舉例說明如果學生沒有講到「1?=1,這個例子,老師可以繼續提問:1有倒數是多少?(1的倒數是它本身)你對「互為」是怎樣理解的?請舉例說明。由於問題提在關鍵處,學生圍繞關鍵處觀察、思考,所以理解得深、記得牢。
三、在相似易混淆處提問
小學數學教材中,有許多形式相近、聯系緊密的概念、法則、公式等極易混淆,影響學生准確掌握和運用。因此在這些相似易混處設問,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比較,弄清它們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如:「除法的兩種分法對比」是易混淆的兩個概念,教師可以採用圖解配合設問的方式辨折。 提問:(1)把6隻小兔平均放在3個籠子里,求每個籠子放幾只,是什麼意思?(把6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幾)怎樣分?用什麼方法列式計算?(學生回答後,教師板書:6÷3=2);算式每部分表示什麼意思?(2)把6隻兔子每2隻放在一個籠子里,一共需要幾個籠子?是什麼意思?(把6按每2個分一份、可以分成幾份,怎樣分?……(學生回答後,老師板書:6÷2=3)。通過以上設問,引導學生進行兩種分法的異同點比較,經過對比,可以溝通過兩種數量關系的內在聯系,幫助學生初步了解除法的兩種應用。如:「除法的兩種分法對比」是易混淆的兩個概念,教師可以採用圖解配合設問的方式辨折。
四、探索規律時提問
引導學生發現規律,不僅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有利於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判斷和推理的能力。在探索規律中提問,可以有效地引導學生的思維,對知識獲取鮮明的印象。
如:在教學「7的乘法口訣」時,首先讓學生在方格中進行7連續加7的計算,然後再出示1條用7個三角形擺的魚圖,提問:一條魚共用了幾個三角形?怎樣列式並算出得數。(7×1=7)「7×1=7」表示什麼意思?誰能根據算式表示的意思編一句乘法口決?(一七得七)「一七得七」表示什麼意思,擺2條魚共用幾個三角形,怎樣列式計算,(7×2=14)誰能根據算式表示的意思編一句乘法口訣?這樣通過圍繞所提問題進行擺、看、說的活動,就能獨立編出其它幾句有關7的乘法口訣,從而對編7的乘法口訣有了較深刻的印象。重要的規律出之學生之口。在探索、發現規律的過程中,也進一步提高了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五、在總結知識的規律處提問
如教學「商不變的性質」時,根據算式:60÷20=3,則 (60×2)÷(20×2)=3 (1)
(60×100)÷(20×100) =3 (2)
(60÷4)÷(20÷4)=3 (3)
(60÷10)÷(20 ÷10) =3 (4)
設疑:1.比較上面4個算式的商有什麼特徵?2.以原式為標准,(1),(2)式與原式比較,被除數、除數是怎樣變化的?(都擴大了2倍、100倍……)商怎樣? 3.追問:「都擴大」是什麼意思?(同時擴大)經過、分析上面問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啟發下就能概括出商不變的性質。這種提問能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綜合、比較、概括能力。
六、在知識的對比處提問
如教學小數加減法,整理計演算法則之後,可以向學生提問:小數加減法與整數加減法的計演算法則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經過討論得出,相同點:(1)相同數位上的數對齊,(2)從低位算起。不同點:對位的方法不同。整數加減法是末位對齊,小數加減法是小數點對齊。通過計演算法則的對比,學生更加理解和掌握整數、小數加減法的計演算法則,發展了學生的認知結構。
七、在知識的變化處提問
如教學「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數的大小的變化」時,根據:(1)0.004m=4mm, (2)0.04m=40mm, (3)0.4m=400mm,(4)4m=4000mm。設疑:以(1)式為標准,從上往下觀察,小數點的位置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小數點向右移動了一位、兩位、三位,追問:原來的數字4所在的數位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學生回答後,繼續追問:小數的大小發生了哪些變化?為什麼?這樣提問,有層次地引導學生觀察對比、分析綜合,悟出小數點位置移動的規律。
總之,對待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教師應精心設計、科學安排,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既能促進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又能實現對教學目標的基本控制,使課堂教學效果最優化。

㈡ 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提問有那幾種類型

課堂提問是小學數學教學中進行啟發式教學的一種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學」的核心。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提問是十分重要的。提高課堂提問技術的應用水平教育心理學提示:學生的思維過程往往是從問題開始的。古語亦雲:學想於思,思源於疑。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哈爾莫斯說過: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創新。由此可見,提出一個好的數學問題是增強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重要環節。下面談談有效提問的幾種類型: 一、激趣式提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恰當的提問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求知慾,成為「好知者」,自覺投入學習。一石激起千重浪,此處之石即教師之「問」,激起之浪即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啟發式提問。 提問啟發,把握時機最重要。因此要求教師熟悉教學內容、了解學生,准確把握教學難點,在課堂教學中還要洞察學生心理,善於捕捉時機。提問啟發,切中要害、循循善誘是關鍵。哪些地方學生易於產生疑惑?為什麼會存有疑惑?如何旁敲側擊令其去疑解惑?這些問題都需要教師認真思考,精心設計。 三、聯想式提問。 與啟發式提問一樣,聯想式提問的意義 在於引發學和思考,不同的是:啟發式提問注重啟,注重思維廣度的拓展,聯想式提問注重思維縱向的延伸。 四、比較式提問 這是種很直接直觀的提問方式。 例如在教學《面積和面積單位》一課,在引出面積單位時,教師先何做好鋪墊:8個同樣大小的小方格組成了一個長方形,16個同樣大小的小方格組成一個正方形,10個同樣大小的小方格組成了一個三角形。學生判斷大小,得出:正方形面積>三角形面積>長方形面積。接著,教師又出示了一組數據,三角形面積為10,長方形面積為6,正方形面積為4。學生再次判斷:三角形面積>長方形面積>正方形面積。學生進行討論分析後,反饋在組成長方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小方格大小不同的情況下,面積大小是不能判別呢。這一突如其來的分析,一下子引到了面積的單位,使課堂思路能夠順利的繼續下去。 總之,課堂提問的技巧還有很多,如驅導式提問、連環式提問--問題環環相扣,層層推進;發散式提問--以一個問題為中心,引發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誘思式提問等等。教師只有認真鑽研,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各種提問方法,才能使用權學生積極探討知索知識源泉,自掘知識寶藏。才能把學生帶入到思潮如海的新境界,讓學生饒有興趣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才能使課堂教學藝術化,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

㈢ 小學數學課堂怎麼有效提問

一、課堂提問現狀反思
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教學方法之一。經過教師精心設計、恰到好處的課堂提問,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想像力,燃起學生對知識的探究熱情,從而極大地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但在日常教學中,教師的課堂提問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1. 提問「只顧數量,不求質量」。課堂中過多的一問一答,常常使學生缺少思維的空間和思考時間,表面上很熱鬧,但是實際上學生處於較低的認知和思維水平。
2. 答案被老師完全控制。有時候,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即使給了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但是仍然會很不放心地打斷學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個人的評價,左右學生個人想法的表達。
3. 候答時間過短。學生回答問題需要醞釀和思考的時間,教師在極短的時間就叫停,學生的思維無法進入真正的思考狀態。
4. 不注重利用課堂生成資源。教師不僅要會問,而且要會聽,會傾聽學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資源,否則,問題就失去了它應有的意義。
上述問題的存在,嚴重製約著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無效。
二、有效提問的教學策略
有效提問是相對「低效提問」和「無效提問」而提出來的。所謂「有效」,《現代漢語詞典》對其解釋是:「能實現預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問」,意味著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回應或回答,且這種回應或回答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由此獲得具體的進步和發展。
有效提問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有效的問題;二是有效的提問策略。為了達到「教學過程最優化」,充分體現課堂提問的科學性與有效性,我們在實踐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 備教材要「懂、透、化」
這一點是絕大多數老師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卻是我們每個老師需要反思的。筆者認為,對教材的研究,要達到「懂、透、化」的目標。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們才能分清哪些問題是基礎性的問題,我們就可以用「是什麼」「怎麼樣」來提問;哪些問題是拓展性問題,我們就可以用「你是怎麼想的」來提問;哪些問題是探究性問題,有必要讓學生討論、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統性、重點和難點,做到透徹掌握,融會貫通。
「化」,就是要使自己不僅能夠站在教師的角度,而且能夠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體會、感受學生的學。只有做到這樣,教師才能游刃有餘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學質量。
2.備學生要 「實」
我們常說,「我們教師備課,不僅要備教材、備教法,而且要備學生、備學法」。
所謂「實」,是指教師必須深入實際,了解自己所教學生的基礎知識、接受能力、思維習慣,以及學習中的困難和問題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學生,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問,恰當地把握問題的難易度,使得提問更加有效。
比如,筆者在執教三年級數學第五冊「可能性」一課時,針對可能性有大有小這一知識點,想在課堂教學中加入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成語,這些成語能夠巧妙地體現可能性的大小。第一次試講,本以為很簡單的成語,很多學生竟然沒有聽說過,更別說聯系數學內容了。下課後,我及時反思自己,找來一部分學生,和他們聊天,了解他們對成語的認識和掌握情況。最後,我根據學生的情況,調整了要提問的成語內容。再上課時,學生很順利地解釋了成語的內容,同時緊密聯繫到了課上所學的內容。課下,不少學生都對這一環節印象深刻,追著老師想要再說說。
3. 提問過程要突出學生主體
思維來自疑問。一般教師只看到讓學生解答疑難是對學生的一種訓練,其實,應答還是被動的。要求學生自己提出疑問,自己發掘問題,是一種更高要求的訓練。教師在設疑時應設法讓學生在疑的基礎上再生疑,然後鼓勵、引導他們去質疑、解疑。從而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經常會很自然地問一問學生:「還有什麼問題嗎?」學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沒問題。」如果總是「沒問題」,那這一現象就極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問題」了。對任何一個數學問題的認識,都永遠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終保持在同一個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學得輕松的,也有學得困難的。也就是說,應該「有問題」。
「沒問題」的問題,反映了教師的一種教育觀念,似乎只有順順利利的一節課才是好課。其實不然,課上的這種「順利」,只會培養出唯書唯上的人,不利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課上的這種「順利」也會使學生缺少一種精神,一種實事求是、刨根問底的精神。
那麼,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1)改變觀念,樹立「問題」意識。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數學修養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問題意識。因此,培養學生敢於提問題、善於提問題的習慣和能力,是數學教師肩負的責任之一,也是評價數學教學質量的標准之一。
(2)為學生創造機會,使學生去思、去想、去問。教師不僅要在每節課堂上創造質疑機會,還要使學生真正開動腦筋想問題,能提出有

㈣ 小學數學課堂提問要注意哪些問題

小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不集中。有效的課堂提問可以提高小學生的課堂注意力,調動小學版生的權學習積極性,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作用巨大。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如何把握課堂提問的技巧?我在設計課堂問題時,做到了注重問題質量;靈活掌控問題難度;注重問題的趣味性;重視問題結果和答案評價這幾個方面,收到了提高課堂提問效果的成效。

㈤ 怎樣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效提問

課堂提問是教師教學的重要手段和教學活動的有機組合部分,是「有效教學的核心」,課堂提問是實現師生互動的重要手段,是實現師生之間溝通和理解,培養學生獨立人格和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是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是信息輸出與反饋的紐帶,是教師組織、引領和實施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教學行為。
然而,由於諸多原因,目前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提問作用發揮的遠遠不夠,提問的有效性差的問題顯得相當突出。提問隨意,缺少針對性和啟發性;提問封閉,不能很好地促進學生思考問題的針對性與完善性;提問脫離,欠缺站在孩子角度設計問題經驗;提問單向,提問只是教師的專利,孩子只處於被動回答狀態,沒有留給孩子足夠思考、有效質疑的空間;沒有充分考慮提問的整合及彈性。總之,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低效提問、無效提問的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數學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怎樣優化教師的課堂提問,啟迪學生思維,在教學中我有幾點粗淺的體會。

一、在學生興趣點上設問

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是學習興趣,因此教師提問如果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他們就有了學習的原動力,這是啟發教學的關鍵所在。為此,教師必須從教材和學生好奇、好勝的心理特點出發,提出既有知識情趣,又能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的問題。從而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如教學「圓的認識」,可以設問「你們見過的自行車輪是什麼形狀的」、「有正方形、三角形的車輪嗎?為什麼?」「那麼橢圓形的行不行?」隨著這幾個新奇問題的提出,學生的思維狀態積極興奮,經過思考、討論,學生思維逐步接近圓的本質,教師自然地引出了圓的定義。又如:在學習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數的特徵後,在學習能被3整除數的特徵時,復習引入時學生已發現看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是不能光看個位上的數字的,
因為個位上是0~9的都有可能被3整除的,接著我就設置懸念,讓學生任意出一個數,不管是幾位數,老師都能一下子看出能否被3整除。於是學生出數,我答,並再驗證,這時學生的非常好奇,此時我及時設問:「你們想不想學到老師的本領?那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到底是什麼呢?」於是整節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被調動了起來,學生學得扎實,又學得主動。

二、在知識的內在聯系處設問
數學是一門系統性很強的學科,知識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舊知是新知的基礎,新知是舊知的延伸和發展。在教學新知時,注意在知識的內在聯系處設問,有利於學生建立和加深理解新概念。例如:在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為了使學生透徹地理解先通分、後加減的道理,可擬定如下設問:整數加減法為什麼要相同數位對齊?小數加減法為什麼要小數點對齊?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為什麼分子可以直接相加減?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為什麼分子不能直接相加減?這樣的設問,溝通了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使新知識納入原有知識系統之中,並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己總結出計算規律。

三、在學生有疑難處設問
課堂提問需問在學生有疑難處。有疑問才會有爭論,有爭論才能辨別是非,也才能引起學生探求知識真理的興趣,特別是經過教師的引導,同學之間的交流,使問題得到解決,會有一種「洞然若開」,「豁然開朗」之感。不僅使學生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滿足,而且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因此教師應在課前認真研究教材,把握住教材的重點,尤其是難點處。對於教材的難點,教師要認真思考設計什麼樣的問題、設計幾個問題,才能更好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如在比較質數與奇數、合數與偶數、質數與互質數這些既有聯系又容易混淆的問題時,我是這樣設問的:①、所有的質數都是奇數,所有的合數都是偶數,對嗎?為什麼?②、是互質數的兩個數一定是質數,對嗎?為什麼?啟發學生從概念上區別,從而理解這些知識之間的聯系與嚴格區別。

四.在學習出現障礙處設問

在學生的學習出現盲區、概念不明或者思維出現阻礙時,教師要及時以問題加以引導疏通。如在教學「質數和合數」時先提問:如果按照一個數所含的約數的個數來分類,1—10這十個自然數可分成幾類?學生把它分成含有一個約數、兩個約數……等類別。接著問:如果按照約數的個數分類,自然數應該怎樣分類?就在學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時,及時讓學生觀察2、3、5、7所含有的約數個數有什麼特徵(1與本身)?
4、 6、 8、 9、
10所含有的約數個數與前四個數相比,有什麼區別?學生豁然開朗。最後再問:質數、合數的定義是什麼?自然數可分成哪三類?通過在障礙處設問,不僅使學生掌握了對事物分類的方法,而且提高了思維能力,達到課堂教學的優化。

五、在學生自我學習感覺滿足時設問

每當一堂課的教學任務快要完成或已經完成的時候,學生會有思維活動暫停的狀態。此時,教師需要提出一些拓展性的問題,啟示學生知識是無止境的,需要不斷探索和研究,讓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得到更好的發。如在認識《倍數和因數》一課的結束時,學生都自我感覺很滿足。這時老師可以提出探究性問題:課後同學們可以利用今天所學的知識就倍數和因數這一問題上探索一下「1小時等於60分」的好處。這個拓展性的問題促使學生將剛學到的知識進行自我梳理、溝通知識間的聯系,通過探索使學生明白由於60的因數是兩位數中最多的,可以方便計算,既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又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總之,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學問。我們教師要學會善問、巧問,才能誘發學生的「內驅力」,只有充分發揮提問的教學功能,使課堂提問具有更多的靈活性和有效性,才能最終促使學生思維的發展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才能讓課堂真正的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使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㈥ 小學數學教學中怎樣有效的提問

小學數學教學中怎樣有效的提問
一、提出背景
課堂提問是教師教學的重要手段和教學活動的有機組合部分,是「有效教學的核心」,課堂提問是實現師生互動的重要手段,是實現師生之間溝通和理解,培養學生獨立人格和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是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是信息輸出與反饋的紐帶,是教師組織、引領和實施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教學行為。
然而,由於諸多原因,目前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提問作用發揮的遠遠不夠,提問的有效性差的問題顯得相當突出。提問隨意,缺少針對性和啟發性;提問封閉,不能很好地促進學生思考問題的針對性與完善性;提問脫離,欠缺站在孩子角度設計問題經驗;提問單向,提問只是教師的專利,孩子只處於被動回答狀態,沒有留給孩子足夠思考、有效質疑的空間;沒有充分考慮提問的整合及彈性。總之,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低效提問、無效提問的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數學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怎樣優化教師的課堂提問,啟迪學生思維,在教學中我有幾點粗淺的體會。
二、有效提問的基石——精心預設問題
課堂有效提問的基石在於事先預設一個適宜的問題。課前精心的預設,能讓教師更好地駕馭課堂。而一個適宜的問題往往能讓學生在愉悅的環境中輕松掌握重點,突破難點。那麼如何設計一個適宜的問題呢?
1、問在學生興趣點上
根據學生好奇、好勝的心理特點,教師要把握教學目標,依據教材,構思既有知識情趣,又能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的問題。從而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如一位老師在教學「圓的認識」中,巧妙地設立了三個問題:「你們見過的自行車輪是什麼形狀的」、「有正方形、三角形的車輪嗎?為什麼?」「那麼橢圓形的行不行?」隨著這幾個新奇問題的思考、討論,學生思維逐步接近圓的本質,思維狀態積極興奮。
2、問在學生最近發展區
《學記》中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也就是說我們要充分了解、熟悉、預估學生的學習水平。設計的問題要與學生的智力和知識水平相適應。如果問題過難,學生望而生畏,就會挫傷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如果問題過易,學生不動腦筋就能輕易解答,也就無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現代教學論研究認為:提問最好問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最近發展區」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戰性,將學生思維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不達」的憤悱境界,在學生大腦中形成一個個興奮中心,促使學生最大限度地調動相關舊知來積極探究。對於難度較大的問題,可將其分解,依據「最近發展區」理論,創設階梯式問題情境,形成一定坡度,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層層推進,導引學生思維一步步延伸、擴展。
3、問在學生有疑難處
教師應認真研究教材,把握住教材的重點,尤其是難點處。對於教材的難點,教師要認真思考設計什麼樣的問題、設計幾個問題,才能更好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如李老師在教學《倍數和因數》一課時,難點之一是讓學生掌握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李老師先放手讓學生學習找一個數的因數,然後啟迪思考:「怎樣找才能做到不重復不遺漏?做到有序呢?」接著讓學生討論、交流、促成了學生對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進行優化處理、提升,並培養了學生方法表達的完整性、有效性。
三、有效提問的關鍵——遵守提問的原則
1、遵守提問的啟發性原則,激發學生積極思維
孔子雲:「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要想使我們的課堂提問進入這種境界,就必須用好、用足啟發性原則。使我們提出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探索性、有一定的思索空間,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探究知識本質的願望,更好地發展學生的思維。 我們要相信學生的生活中積累是厚實的,學生的想像力是不可估量。富有啟發性的問題,能促使使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大膽想像。產生一種「欲罷不能,躍躍欲試」之態。讓思維的火花、智慧的靈感充斥課堂中。
2、遵守因材施教原則,尊重學生個體差異
孔子早在兩千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這些都要求我們在課堂提問中,要面向全體,因人而異,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問要「量身定做」、提問要「量才而問」。在剛才這節課中,難度較大的問題李老師選擇由優等生回答,一般的讓中等生回答,較容易的讓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回答。這樣,每一個問題對於回答的學生來說都屬於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蘋果。實踐證明,這樣因人施問對培養各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對破除中差等生對提問的畏懼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3、遵守及時評價原則,享受成功的喜悅
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經常看到有的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之後,就讓其「坐下」並立即轉入下一項活動;有的甚至不「請」其坐,站也不是,坐也不是,使學生處於尷尬境地。學生回答的到底對不對,好不好,教師自己知道。學生回答後,教師一定要對其作出適當的評價。對回答正確而且有獨到見解的學生,教師不應吝嗇自己的「大拇指」,應給予必要的甚至放大的贊揚。如在李老師剛才的課中,她及時對學生的回答作出鼓勵性的評價。而對於回答不夠全面的同學,老師也能給予充分的肯定,並進一步啟發學生全面考慮問題。而對於回答錯誤的學生,老師在不傷學生自尊心的前提下,應進一步進行追問,逐步啟發學生得到正確答案。
四、有效提問的技巧
(一)、提問要適時
教師在課堂上要選擇合適的時機提問,才能使教學靈活有效。這個時機主要是:
1、是在學生學習情緒需要激發調動的時機。一般教學一開始,學生的情緒大多處於平靜、期待的狀態。要讓學生馬上進入本節課的情境之中,就有必要設計一些新穎有趣的問題來導入。
2、在學生的學習出現盲區、概念不明或者思維出現阻礙時,教師要及時以問題加以引導疏通。在剛才的課中,在學生學習了倍數和因數的關系後,李老師及時出示:在「6×3=18中,3和6是因數,18是倍數」的判斷題,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倍數是兩個數之間的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必須說誰是誰的倍數,因數也同樣如此。而在35÷7=5這道除法算式中,使學生明白乘法和除法是一種互逆的關系,溝通了它們之間的聯系;通過這兩個問題使學生鞏固了剛剛獲得的對倍數和因數的認識。
3、在學生自我學習感覺滿足的時侯。每當一堂課的教學任務快要完成或已經完成的時候,學生會有思維活動暫停的狀態。此時,教師需要提出一些拓展性的問題,啟示學生知識是無止境的,需要不斷探索和研究,讓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得到更好的發。李老師在課的結束時,提出:生活中許多現象與我們學習的「倍數和因數」的知識有關,課後同學們可以利用今天所學的知識探索一下「1小時等於60分」的好處。這個拓展性的問題促使學生將剛學到的知識進行自我梳理、溝通知識間的聯系,既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又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二)、提問要有針對性。
課堂提問不在於數量的多少,不在於表面的繁榮,而在於問題要有質量,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又要針對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提出的問題要能展示知識的內在聯系。課堂提問的目的或促進學生的思維,或幫助學生思考,或有利於學生主動建構知識,是評價學生、檢查學生、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主要途徑。因此教師設計課堂提問要有指向性。如果教師不能在教學中設計有思考價值的問題,一昧地在「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中轉圈,那麼學生的思維也只能在膚淺的表面打轉,日漸形成淺嘗輒止的思維陋習,嚴重製約思維的良性發展。因此根據教學實際設計具有一定思維含量的課堂提問,教師責無旁貸。
(三)、提問要注意問題的生成性
老師不僅要會問,還要會聽,課堂生成問題往往是在學生的回答中產生的。強調了問題的生成性,並不等於教師不要預設,而是強調更多的預設。在備課時應該根據知識特點設計好課堂教學的關鍵問題,圍繞這些主幹來預設學生學習活動過程,設計好預計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可能生成的問題。我們要研究的是如何預設的不留痕跡,如何在教師很高超的預設下,使學生感到自己的主動創造很多。優秀的課堂教學活動,應該是在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同時又生成問題的過程。如:一位老師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中「二分之一」這一環節時,有個學生把4個蘋果平均分成了2份,塗了其中的1份(2個),她介紹自己的作品時說「這是1/2。」立刻就有學生反對說:「不對,這是2/4」。學生一下子分成了兩派,教師沒有慌,他靈活地利用學生的生成資源問:「1/2表示什麼意義?2/4呢?」。在進一步明確了分數的意義的前提下,學生自然而然明白了剛才分法的分數表示法。
總之,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學問。我們教師要學會善問、巧問,才能誘發學生的「內驅力」,只有充分發揮提問的教學功能,使課堂提問具有更多的靈活性和有效性,才能最終促使學生思維的發展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才能讓課堂真正的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使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㈦ 小學數學課堂如何提問及案例分析

小學數學教學中怎樣有效的提問
一、提出背景
課堂提問是教師教學的重要手段和教學活動的有機組合部分,是「有效教學的核心」,課堂提問是實現師生互動的重要手段,是實現師生之間溝通和理解,培養學生獨立人格和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是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是信息輸出與反饋的紐帶,是教師組織、引領和實施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教學行為。
然而,由於諸多原因,目前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提問作用發揮的遠遠不夠,提問的有效性差的問題顯得相當突出。提問隨意,缺少針對性和啟發性;提問封閉,不能很好地促進學生思考問題的針對性與完善性;提問脫離,欠缺站在孩子角度設計問題經驗;提問單向,提問只是教師的專利,孩子只處於被動回答狀態,沒有留給孩子足夠思考、有效質疑的空間;沒有充分考慮提問的整合及彈性。總之,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低效提問、無效提問的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數學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怎樣優化教師的課堂提問,啟迪學生思維,在教學中我有幾點粗淺的體會。
二、有效提問的基石——精心預設問題
課堂有效提問的基石在於事先預設一個適宜的問題。課前精心的預設,能讓教師更好地駕馭課堂。而一個適宜的問題往往能讓學生在愉悅的環境中輕松掌握重點,突破難點。那麼如何設計一個適宜的問題呢?
1、問在學生興趣點上
根據學生好奇、好勝的心理特點,教師要把握教學目標,依據教材,構思既有知識情趣,又能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的問題。從而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如一位老師在教學「圓的認識」中,巧妙地設立了三個問題:「你們見過的自行車輪是什麼形狀的」、「有正方形、三角形的車輪嗎?為什麼?」「那麼橢圓形的行不行?」隨著這幾個新奇問題的思考、討論,學生思維逐步接近圓的本質,思維狀態積極興奮。
2、問在學生最近發展區
《學記》中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也就是說我們要充分了解、熟悉、預估學生的學習水平。設計的問題要與學生的智力和知識水平相適應。如果問題過難,學生望而生畏,就會挫傷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如果問題過易,學生不動腦筋就能輕易解答,也就無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現代教學論研究認為:提問最好問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最近發展區」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戰性,將學生思維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不達」的憤悱境界,在學生大腦中形成一個個興奮中心,促使學生最大限度地調動相關舊知來積極探究。對於難度較大的問題,可將其分解,依據「最近發展區」理論,創設階梯式問題情境,形成一定坡度,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層層推進,導引學生思維一步步延伸、擴展。
3、問在學生有疑難處
教師應認真研究教材,把握住教材的重點,尤其是難點處。對於教材的難點,教師要認真思考設計什麼樣的問題、設計幾個問題,才能更好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如李老師在教學《倍數和因數》一課時,難點之一是讓學生掌握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李老師先放手讓學生學習找一個數的因數,然後啟迪思考:「怎樣找才能做到不重復不遺漏?做到有序呢?」接著讓學生討論、交流、促成了學生對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進行優化處理、提升,並培養了學生方法表達的完整性、有效性。
三、有效提問的關鍵——遵守提問的原則
1、遵守提問的啟發性原則,激發學生積極思維
孔子雲:「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要想使我們的課堂提問進入這種境界,就必須用好、用足啟發性原則。使我們提出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探索性、有一定的思索空間,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探究知識本質的願望,更好地發展學生的思維。 我們要相信學生的生活中積累是厚實的,學生的想像力是不可估量。富有啟發性的問題,能促使使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大膽想像。產生一種「欲罷不能,躍躍欲試」之態。讓思維的火花、智慧的靈感充斥課堂中。
2、遵守因材施教原則,尊重學生個體差異
孔子早在兩千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這些都要求我們在課堂提問中,要面向全體,因人而異,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問要「量身定做」、提問要「量才而問」。在剛才這節課中,難度較大的問題李老師選擇由優等生回答,一般的讓中等生回答,較容易的讓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回答。這樣,每一個問題對於回答的學生來說都屬於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蘋果。實踐證明,這樣因人施問對培養各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對破除中差等生對提問的畏懼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3、遵守及時評價原則,享受成功的喜悅
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經常看到有的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之後,就讓其「坐下」並立即轉入下一項活動;有的甚至不「請」其坐,站也不是,坐也不是,使學生處於尷尬境地。學生回答的到底對不對,好不好,教師自己知道。學生回答後,教師一定要對其作出適當的評價。對回答正確而且有獨到見解的學生,教師不應吝嗇自己的「大拇指」,應給予必要的甚至放大的贊揚。如在李老師剛才的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數學課堂提問100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