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淺談小學數學中如何有效布置作業
同行說:教學質量的60%來自課堂教學,40%來自作業。我非常認同這個說法。課改又要求學生「減負」,還給學生更多的空間和時間,讓他們做自己想做的事。我認為這是非常應該的,也是必然的。二者看似有沖突,卻都是勢在必行。那怎麼辦呢?這就需要確保學生作業的「少、精、全」,讓它依然為提高教學質量而服務。
「少」,即為合理控製作業量,爭取以最少的訓練量達到最深層的訓練意圖。這就要求教師按照大綱要求,根據教學目的,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反復斟酌,仔細推敲,根據每一個不同的訓練目的選擇制訂每一道最合適的訓練題目,以最少的訓練量完成最終的訓練任務。
「精」,即選擇和制訂的訓練題目要能夠集中反映一節課內容中的精華,凸顯一節課內容的重難點,切實反映大綱要求,落實教學意圖。這就要求教師吃透大綱的目的和要求,吃透教材內容的編寫意圖,把二者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要善於發掘教材內容中聯系緊密的東西,使知識體系有機結合在一起。也只有抓住一節課的精華,才能真正達到教學的目的。
「全」,即所選擇的題目要能反映課堂教學內容的全貌,要具有代表性和概括性。這就需要教師根據課堂教學要求,有的放矢,精心選擇相關內容,制訂訓練題目。根據大綱要求,知識的學習共分知道、理解、掌握、應用四個層次;技能的學習共分會、比較熟練、熟練三個層次。每節課所布置的練習對於知識及技能的鞏固和訓練都要依據教材、學生等情況,緊密結合新大綱,使要求切合實際,切忌過深過難,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也不可隨意指定層次,使學生無所適從、練無效果。
可見,作業布置還要有針對性、提升性。作業的難度上要易、中、難按比例呈現。基礎概念,定義,公式等該抄的要抄,該背的要背,這是保證大部分學生教學質量達標的關鍵。作業內容要有一些發散思維的題型,以滿足優生的需求。時間、精力許可的話還可以按學生學習能力的不同層次按低、中、高的難度來布置作業,也就是說作業數量要有彈性,不搞「一刀切」,給學生一個自主選擇、協調發展的空間,讓學困生鞏固基礎知識,中等生強化基本技能,學優生優化知識結構。如教師可根據學生水平把學生分成兩組或三組,分類布置作業,也可在布置作業的同時布置適量選做題,按量力性原則因材施教。這樣更能體現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完全一樣的知識,不同層次的學生又都能體驗到學習的成就感,因此,有針對性、提升性地布置作業可以提高學生的整體認識水平,可以滿足各層次學生學習的需求。
這樣顯然行之有效,但須注意不能因此走入降低教學標準的誤區。 例如,在教學五年級《約數和倍數》這一單元的「互質數」的概念時,設計這樣一組判斷題: ①兩個數是互質數,它們沒有公約數。( ) ②兩個不同的質數,一定是互質數。( ) ③兩個不同的合數,一定不是互質數。( ) ④相鄰的自然數,一定是互質數。( ) ⑤一個質數和一個合數,不可能成為互質數。( ) ⑥1和任何自然數為互質數。( ) 通過這樣有針對性的練習與課堂反饋,既幫助學生加深理解了「互質數」,又避免了學生在理解上可能出現的錯誤,使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實踐證明,對學生作業的布置不能不重視,從減負的角度來看,作業量不在於多,而在於這些作業是否經過篩選組合,是否具有針對性、邏輯性,是否能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是否能更好地輔助課堂教學,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B. 教師布置作業,有哪些基本要求
教師布來置作業,有以源下基本要求:
(1)作業內容要符合大綱和教科書的要求,並要有代表性;
(2)作業分量要適當,難易要適度;
(3)布置作業要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並規定完成的時間;
(4)教師應經常檢查和批改學生的作業。
(2)小學作業布置要求擴展閱讀:
從科學的角度看,作業是鞏固知識、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重要途徑。它是教學的重要環節,是課堂教學的延伸與補充。與課堂教學、課外活動一起構成了完整的教學體系。
但是,現在的無效作業成了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主要因素,成了學生生長與發展的障礙;作業也成了老師提高教學質量的障礙(大多數學生抄作業,失去了作業的意義),浪費了教師艱辛的勞動。
那些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切合課程標准要求、符合知識建構原理的練習、作業,那些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進取性、創造性的練習和作業,才能夠真正發揮其鞏固、強化和拓展的練習價值,才能實現師生共同發展。
C. 小學教學中布置課外作業的要求有哪些
一、 首先要注重作業的趣味性
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於實現他們的自主學習與學習積極性有著重要的意義。小學時期的學生壓力承受能力也相對有限,如果教師布置的作業任務過於繁重,就會導致他們學習積極性的降低。另外小學生的好奇心理較強,如果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能夠布置一些趣味性的作業,就能很好的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實現作業的有效完成。比如教師就可以給學生布置一個這樣的作業:大家天天都在學校與家之間往返,那麼你們知道自己家到學校的距離是多少嗎?今天我們不留書面作業了,今天的作業就是計算自己家裡到學校的距離,明天上課的時候大家向我匯報。讓大家發揮自己的想像力進行計算。問題一出,大家都興奮起來了。第二天上課的時候,有的同學說先量出自己一步能走多少,之後再數一下走了多少步,就知道距離了;有的同學說只量一步的數據不精確,應該多量幾步,求每步平均數才能夠更准確;也有的同學說他是量了自己自行車輪子的半徑,之後得出周長,然後根據自行車輪轉動的次數得出的結果;也有的同學說是使用皮尺一段一段的進行測量,得出了比較准確的測量結果……大家對於這種類型作業的興趣使我認識到了趣味性作業在學生中是飽受歡迎的,也是能夠很好的激發他們的學習主動性的,能夠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 其次要注重作業的開放性
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布置的作業往往是一大堆計算題,單調的題型不僅抹殺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還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與創造能力發展。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就需要教師能夠注重一些開放性題型的布置,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培養他們良好的思維能力。另外在作業布置中,教師也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比如引導他們自己進行作業的設計、交換學習心得等等,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來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降低他們的學習壓力。設計巧妙、內容豐富、形式新穎、解決問題具有發散性的開放性作業,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學生可以運用所學的知識與方法,從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和處理問題的方
法,得到自己認為滿意的答案,較好地激發了學生探索、發現的創造意識。另外,開放性作業起點低、層次多、答案不唯一、策略多樣化,學生容易下手,能使所有的學生能夠選擇適合自己的切入點,進行思考,體驗成功,體現「人人掌握數學,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的數學思想。
三、 再次要注重作業的探究性
新課改以來要求將學生放在課堂的主體地位,所以在新時期,就需要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重視學生的學習體驗與學習感知,另外在課下作業的布置過程中也要能夠設計一些具有探究性的作業,使學生進行相關的思考、聯系,讓他們能夠拓展思維,而不是通過簡單的計算就能夠完成。如:學生學習了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後,布置學生找生活中的三角形,你發現在生活中哪一種三角形我們用得最多?為什麼?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經驗進行探究,不僅能深入理解數學,體驗樂趣,而且能自主建構知識。學生學習了平面圖形後,我要求學生給自己設計各種各樣的手帕,並利用中隊活動讓學生主動推銷自己設計的作品,使他們提升口語表達能力與數學綜合素質。
四、 另外要注重作業的分層性
學生認識事物總是從簡單到復雜,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同時,學生的素質不可能是一致的,有的接受能力強,有的接受能力弱,因此在設計練習時應有坡度,有階梯性。例如,可先設計一些模仿性的練習,然後逐步提高要求,設計一些富有變化和發展的練習,這樣就可面向全體,各有所得,讓優生能永不滿足地探索研究,讓差生也能感受成功的快樂,使全班的同學的智能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和諧發展,收到較好的效果。在教學中我們要公平的對待每一個學生,但是我們也知道,由於不同的家庭背景以及不同的學習基礎,學生的學習能力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在教學的過程就需要教師能夠注重分層教學,在作業布置的過程中也要進行分層布置,以便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能夠有不同的學習鍛煉機會,而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導致學習基礎好的學生得不到提升、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作業難度較大。
五、 最後要注重作業的生活性
數學是一項實用性很強的教學科目,同時也是與實際生活聯系非常緊密的一項科目,生活中時時處處都有數學知識的影子。另外生活知識、生活素材與學生也比較貼近,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就需要教師能夠藉助生活素材與生活內容來進行作業的布置,以便能夠更好的拉近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讓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在不知不覺中提升他們的數學綜合素質。例如,在教學完「長方體的表面積」後,設計了這樣一道題:學校下星期要檢查教室的布置,我班計劃星期六粉刷課室的四周牆壁和天花板,現知道每平方米大約需要石灰200克,請同學們計算一下大約需要買多少千克石灰?學生表現非常踴躍,積極舉手說出計算方法。我拿出捲尺,讓學生親自測量、計算。這樣,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進一步加深理解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以及實際應用,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及對學習數學的創新思維。
D. 如何巧妙的布置小學數學作業
數學作業抄,不要流的太多,那樣會讓孩子們不願意學,認為數學沒有意思,還有,上課的時候首先要管好紀律,然後在講課,不要兇巴巴的,另外,如果別的老師有事請假,這堂課上不了了,最好不要當成自己的課,例如今天,我們數學老師佔了五節課,現在除了語文數學英語,別的課數學老師都要佔,一共七節課,佔了五節課,誰願意呢,可誰敢反抗,所以這樣,孩子們就不願意學了,糊弄糊弄就拉倒了,那不是害了自己么!!!!!!!!
E. 國家對小學生家庭作業布置有什麼要求
這可能不是國家的規定吧?如果是為何不照辦? 現在學生的作業量如此之重,誰來管管?誰來心疼孩子?
F. 如何有效布置小學數學作業
第一,作業的布置來
作業布置不能太多,自題海戰術收效不大,反而造成學生厭學。
作業布置要小而精,精心設計,既照顧學有困難的學生,也照顧吃不飽的學生。設置三類題:1、選做題,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為主(照顧差生的);2、必做題,針對新課重、難點(檢測學生掌握新課情況);3、選做題,對新課知識進行拓寬,有一定的難度(面向吃不飽的學生)。
第二,引入激勵機制
1、鼓勵學有困難的學生完成選做題1和必做題2;鼓勵中上學生完成必做題2和選做題3 。
2、能完成必做題的給滿分100分,其他的附加分。
3、能把錯題重做的,補回錯題得分。(分嘛,反正不用你付錢的,但對學生來說,是對他的肯定,是激勵。)
第三,及時評講作業,肯定優點,指出不足,提出要求。
G. 淺談如何有效布置小學數學作業
數學教學離不開一定的練習,現在大多數教師對課堂練習非常重視,忽略了課後練習,特別是家庭作業的設計。有的教師通常是拿現成的習題集應付了事,大都機械重復,缺乏生活性和趣味性,不但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反而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與省教育廳減負提質背道而馳。有效的數學家庭作業設計,應以教材為主陣地,以生活為主戰場,以思維為主練線,要花最少的時間使學生獲得最大收獲,為此,我認為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進行如下設計。
一、嘗試性作業
這種作業可以看作預習性作業,是通過學生自學教材,查閱資料,初步掌握學習內容,完成一定的練習,例如:學習「圓的認識」之前,讓學生剪圓片、折圓片,說出對圓有哪些新的認識。通過這樣的實踐動手練習,讓學生了解到:①對折若干次後發現摺痕在圓的中心有一個交點,它就是圓心。②對摺痕的一半是半徑,且同一個圓的半徑都相等。③圓心將直徑分成兩條相等的線段,說明一條直徑的長是半徑的2倍,半徑是直徑的。這類作業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自學能力,培養鑽研精神。
二、自選性作業
從學生方面考慮,作業設計要「因人施設」,既要關注後進生和中等生,同時又要關注優秀生,讓學困生吃飽,讓優秀生吃好,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避免作業一刀切的現象。以「圓的面積」一節為例:可以設計如下的家庭作業,(1)學校圓形花壇半徑2米,請求出它的面積。(2)學校花壇直徑8米,請求出它的面積。(3)學校花壇周長12.56米,求它的面積。(4)一隻小山羊被主人用2米長的繩子拴在東西院牆根與地面相交的木樁上。小山羊想:哇!這么多青草,太好了,我一定把它全吃光。請問小山羊能吃光所有的青草嗎?為什麼?它能吃到多大范圍的草?請你求出小山羊吃草的最大面積。
三、趣味性作業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業布置得好、有趣、多樣化,學生練習熱情就高漲。同時在家中練習可以讓學生家長參與其中,為學生展示自己,家長了解孩子提供舞台。如,學習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後,可以讓學生與家長互動,孩子任意說出一個分數,家長根據這個分數說出一個和它大小相等的數,讓孩子判斷對錯,或家長說一個分數,孩子說出一個與之相等的分數。學習了圓面積後,讓學生回家測量,家中圓形物體的面積,學生積極性較高,與家長共同討論為什麼這些物體的面要設計成圓形的。
四、實踐性作業
完成實踐性作業是一種體驗性學習,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直接的經驗,在實踐中實現認識的第二次飛躍,通過實踐使之再學習,再探索,再提高,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例如:根據給出的硬紙板,幫揚子江制葯廠製作一個葯盒的標樣,盒子的長5cm,寬4cm,高3cm。並求出這個盒子的表面積和容積。雖然因人而異製作的成品會有差異,但學生在實踐中得到了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教訓,同時也鞏固了長方體表面積和容積的知識結構。
五、開放性作業
作業無論是在內容的選取還是形式的呈現,都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間、自主創新的機會,促進學生積極思考,積極參與,能從不同方向去尋求解題策略,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發散性和靈活性。
例如學習《分數和比的知識》後,可安排這樣作業:看到「a是b的,你能聯想到哪些內容?」,要求學生聯想到:a與b的比是5:6,b與a的比是6:5,b是a的 倍;a比b少 ;b比a多……等信息。
再如學習《分數、百分數應用題》後,設計這樣一道題:把含鹽16%的鹽水40千克改製成含鹽20%的鹽水怎麼辦?這樣一個靈活性較強的問題,打破「陳規舊矩」的束縛,引起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思考。可以通過加鹽,使鹽水中的含鹽量變多,也可以通過蒸發水,使鹽水中的含鹽量相對變多。進而從兩個方面思考:需加多少鹽?或需要蒸發多少水?小學生常常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設計這樣的習題讓學生去解答,恰恰給他們創設一種「探索」的感受意境,解題中感到樂趣無窮。
六、設計性作業
針對一項工程、一個活動,讓學生設計出科學合理的活動方案、規劃圖等,以訓練學生的創新與策劃能力。如,為慶祝「六一」兒童節,學校為同學們安排游園活動,走迷宮,每人每次2元;摩天輪,每人每次3元,碰碰車,每人每次4元,空中游覽車,每人每次1元;動物獵場,每人每次7元。問每個項目玩一次一共要用多少元?如果學校發給你15元的游樂券1張,請你設計遊玩方案。
這個問題來自學生的生活實際,能在學生心理中造成一種懸而未決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很容易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他們會從自己的經驗愛好出發,開始琢磨,怎樣設計自己所喜歡的游樂方式?怎樣使自己喜歡的項目多玩幾次?怎樣玩才能使15元的券不浪費?……
總之,學生作業的設計應突出層次性、嘗試性、趣味性、實踐性、開放性,在保證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獲得鞏固訓練的同時,也要體現一定的彈性,滿足學生不同的需求,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相應的發展,從而達到「人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