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課堂觀察記錄與分析怎麼做
⑴描述體系,在一定分類框架下對觀察目標進行的除數字之外的各種形式的描述,是一種准結構的定性觀察的記錄方法。可以從這樣幾個角度來描述:空間、時間、環境、行動者、事件活動、行動、目標、感情等。
⑵敘述體系,沒有預先設置的分類,對觀察到的事件和行為做詳細真實的文字記錄,也可進行現場的主觀評價。
⑶圖式記錄,用位置、環境圖的形式直接呈現相關信息。⑷技術記錄,使用錄音帶、錄像帶、照片等電子形式對所需研究的行為事件做現場的永久性記錄。
課堂觀察記錄的方式有很多種,觀察者應該根據具體的觀察內容、觀察類型,選擇有針對性且擅長的記錄方式來進行觀察記錄。
B. 教師應該如何進行課堂觀察 詳細
教師應該如何進行課堂觀察 教師應該如何進行課堂觀察 一、課堂觀察的定義和意義 (一)什麼是課堂觀察 觀察對課堂的運行狀況進行紀錄、分析和研究,並在此基礎上謀求學生課堂學習的改善、促進教師發展的專業活動。作為專業活動的觀察與一般的觀察活動相比,它要求觀察者帶著明確的目的,憑借自身感官及有關輔助工具(觀察表、錄音錄像設備),直接(或間接)從課堂上收集資料,並依據資料做相應的分析、研究。它是教師日常專業生活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教師專業學習的重要內容。 (二)課堂觀察有何意義? 課堂觀察的起點與歸宿都是學生課堂學習的改善。無論是教師行為的改進、課程資源的利用,還是課堂文化的創設,都是以學生課堂的有效學習為落腳點。課堂觀察主要關注學生是如何學習,會不會學習,以及學得怎樣,這與傳統的聽評課主要關注教師單方的行為有很大的不同,即使所確定的觀察點不是學生,其最終還是需要通過學生是否學得有效得到檢驗。(現狀:很多老師在聽課時不會觀察學生的活動,上課教師在學生活動是時行為目的性不明確) 其次,課堂觀察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它不是為了評價教學,而是為了改進課堂學習,在觀察的整個過程中進行平等對話、思想碰撞,探討課堂學習的專業問題。教師參與研究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最重要且最有效途徑之一。課堂觀察促使教師由觀察他人課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行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無論是觀察者和被觀察者,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堂觀察,從而獲得實踐知識,汲取他人的經驗,改進自己教學的技能,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 再次,課堂觀察作為一種合作的專業研究活動,有助於學校合作文化的形成。課堂觀察是互惠性的,觀察者和被觀察者都能受益。課堂觀察賦予備課組、教研組新的意義,教師分工合作成為一個合作體。教師基於課堂觀察的目標、任務和規則開展專業性的日常觀察活動。每個人認領各自的任務,承擔相應的職責,規范有序地開展課堂觀察的專業活動,避免聽評課活動流於形式、趨於業余。合作體的形成與活動的開展營造了一種合作的學校文化,增進了教師的責任感和對學校的歸屬感。(現狀:評課時,有的教師只說不好的地方,對好的地方就忽略不說了,這樣不利於合作文化的形成) 二、課堂觀察的四個維度(20 個視角) 1.學生學習:關注怎麼學或學得怎麼樣。包括:准備、傾聽、互動、自主、交流 2.教師教學:關注怎樣教的問題。包括:環節、呈示、對話、指導、機智 3.課程性質:關注教育學的內容是什麼,包括:目標、內容、實施、評價、資源 4.課堂文化:關注整個課堂怎麼樣,具有整體性。包括:思考、民主、創新、關愛、特質。 (上述四個維度的關系:學生的學習和教師教學通過課程成發生聯系,在整個互動、對話、交往的過程中形成了課堂文化。) (一)學生學習觀察點舉例 ●准備: △學生課前准備了什麼?是怎樣准備的? △准備得怎麼樣?有多少學生作了准備? △學優生、學困生的准備習慣怎麼樣? ●傾聽: △有多少學生能傾聽老師的講課?能傾聽多少時間? △有多少學生能傾聽同學的發言? △傾聽時,學生有哪些輔助行為(記筆記/查閱/回應)?有多少人? (想一下:自己的課堂中有沒有經常重復學生的答案,如果經常這樣,就會造成學生不會傾聽的壞習慣) ●互動: △有哪些互動行為?學生的互動能為目標達成提供幫助嗎? △與提問/回答的人數、時間、對象、過程、質量如何? △參與小組討論的人數、時間、對象、過程、質量如何? △參與課堂活動(個人/小組)的人數、時間、對象、過程、質量如何? △學生的互動習慣怎麼樣?出現了怎樣的情感行為? 討論1:關於教師提問的互動 ▲有的提問有的是指向內部的。■設計得好的指向思維過程的問題,如:馬鈴薯的沉浮與什麼有關?我們在什麼時間、什麼地方可以看到蝸牛?這樣的問題問下去會激發學生繼續探究。■設計得一般的問題式指向結果的如:"馬鈴薯為什麼會浮起來?";蝸牛的生活環境是怎麼樣的?這樣的問題問下去後學生會急於找資料尋答案。 ▲有的提問是指向外部的(課堂組織起到管理、激勵、提醒等的作用) 討論2:關於學生互動的習慣與情感行為 案例:小組匯報後的其他學生的意見反饋,一個學生說:"你這個方案是不對的,應該…"匯報小組的學生就很尷尬,有點生氣了。另一個學生說:"你們的方案已經很不錯了,但是…"。匯報組的學生就很快的接受了建議。啟示:人 際交往的行為要作為一個教學目標來進行,但這是教不會的,需要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感悟和體驗的。 ●自主: △學生可以自主學習的時間有多少?有多少人參與?學困生的參與情況怎樣? △學生自主學習形式(探究/記筆記/閱讀/思考)有哪些?各有多少人? △學生的自主學習有序嗎?學生有無自主探究活動?學優生、學困生情況怎樣? △學生自主學習的質量如何? ●達成: △學生清楚這節課的學習目標嗎? △預設的目標達成有什麼證據(觀點/作業/表情/板演/演示)?有多少人達成? △這堂課生成了什麼目標?效果如何? (二)教師教學觀察點舉例 ●環節: 由哪些環節構成?是否圍繞教學目標展開?這些環節是否面向全體學生?不同環節、行為、內容的時間是怎麼分配的? ●呈示:怎樣講解?講解是否有效(清晰、結構、契合主題、簡潔、語速、音量、節奏)? △板書怎樣呈現的?是否為學生學習提供了幫助?(關於板書與多媒體的比較:板書有自己的優點:有時候多媒體的呈現太快,學生的思維跟不上,而板書的速度有利於學生的思維,還可以在後面的環節鞏固) △媒體怎樣呈現的?是否適當?是否有效? △動作(如實驗/動作/製作)怎樣呈現的?是否規范?是否有效? ●對話: △提問的對象、次數、類型、結構、認知難度、候答時間怎樣?是否有效? (現狀:很多教師害怕提問後的停頓,教師常要反復嘮叨) △教師的理答方式和內容如何?有哪些輔助方式?是否有效? (教師有沒有搶學生的話題?積極的理答方式有:追問、激勵等。案例:初中生在學習慣性時內容時會有一個"速度越快慣性越大"的錯誤前概念,教師的較好理答是"如果…那麼當速度等於零的時候慣性等於多少?"學生就會自己認識到自己認知的錯誤) △有哪些話題?話題與學習目標的關系如何? 現狀1:學生不懂的不問,學生懂的就問 現狀2:關於學生的齊聲回答問題。為什麼要齊聲回答? --簡單的、需要強調的知識點經常採用齊聲回答,能起到了反饋、鞏固、調節氣氛等的作用,其中的反饋、鞏固的功能是指向內部的,調節氣氛是指向外部的。實際上,齊聲回答效果最好的是指向外部管理的,而指向內部的齊聲回答效果是不好的,那麼,你問什麼要學生齊聲回答? --建議:齊聲回答少一點,把時間節省下來。 ●指導: △怎樣指導學生自主學習(閱讀/作業)?是否有效? △怎樣指導學生合作學習(討論、活動、作業)?是否有效?(在學生合作的環節設計上,教師也要備好課,目的要明確) △怎樣指導學生探究學習(實驗、課題研究、作業)?是否有效? ●機智: △教學設計有哪些調整?為什麼?效果怎麼樣? △如何處理來自學生或情景的突發事件?效果怎麼樣? △呈現了哪些非言語行為(表情、移動、體態語)?效果怎麼樣? △有哪些具有特色的課堂行為(語言、教態、學識、技能、思想)? (三)課程性質觀察點舉例 ●目標: △預設的學習目標是什麼?學習目標的表達是否規范和清晰? △目標是根據什麼(課程標准、學生、教材)預設的?是否適合該班學生?在課堂中是否生成新的學習目標?是否合理? ●內容: △教材是如何處理的(增、刪、合、立、換)?是否合理? △課堂中生成了哪些內容?怎樣處理? △是否凸顯了本學科的特點、思想、核心技能以及邏輯關系? △容量是否適合該班學生?如何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實施:預設哪些方法(講授、討論、活動、探究、互動)?與學習目標適合度?否體現了本學科特點?有沒有關注學習方法的指導? △創設了什麼樣的情境?是否有效? ●評價: △檢測學習目標所採用的主要評價方式是什麼?是否有效?(教學目標設定後,一定要有與目標相匹配的檢測,是這一節課的終結性評價) △是否關注在教學過程中獲取相關的評價信息(回答、作業、表情)?如何利用所獲得的評價信息(解釋、反饋、改進建議)?(大家可以觀察研究一下課堂中的教師評價語言) ●資源: △預設了哪些資源(師生、文本、實物與模型、實驗、多媒體)? △預設資源的利用是否有助於學習目標的達成? △生成了哪些資源(錯誤、回答、作業、作品)?與學習目標達成的關系怎樣? △向學生推薦了哪些課外資源?可得到程度如何? (四)課堂文化觀察點舉例 ●思考 △學習目標是否關注高級認知技能(解釋、解決、遷移、綜合、評價)?(現在大量的課還停留在記憶和模仿) △教學是否由問題驅動?問題鏈與學生認知水平、知識結構的關系如何? △怎樣指導學生開展獨立思考? △怎樣對待或處理學生思考中的錯誤?學生思考的人數、時間、水平怎樣? 課堂氣氛怎樣? ●民主 △課話語(數量/時間/對象/措辭/插話)是怎麼樣的? △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人數、時間怎樣?課堂氣氛怎樣? △師生行為(情境設置、叫答機會、座位安排)如何? △學生間的關系如何? ●創新 △教學設計、情境創設與資源利用有何新意? △教學設計、課堂氣氛是否有助於學生表達自己的奇思妙想?如何處理? △課堂生成了哪些目標、資源?教師是如何處理的? ●關愛 △學習目標是否面向全體學生?是否關注不同學生的需求?特殊(學習困難、殘障、疾病)學生的學習是否得到關注? △座位安排是否得當? △課堂話語(數量、時間、對象、措辭、插話)、行為(叫答機會、座位安排) 如何? ●特質 △該課體現了教師哪些優勢(語言風格、行為特點、思維品質)? △整堂課設計是否有特色(環節安排/教材處理、導入、教學策略、學習指導、對話)? △學生對該教師教學特色的評價如何? 三、課堂觀察與傳統的聽課時不一樣的 (一)定量與定性兩種課堂記錄方式 1.區別:定量是預先對課堂中的要素進行解構、分類,然後對在特定時間段內出現的類目中的行為進行記錄;定性是以非數字的形式呈現觀察的內容。 2.聯系: 定量的方法在於使研究有理據,通過前後若干次的觀察數據的比較,歸納出被觀察者教學行為的特點。定性的方法著眼於綜合觀察教師的教學設計、課堂文化等要素,為被觀察者提供全景式的改進性建議。兩者相互補充,有助於對教師課堂行為從細節到整體的把握。 傳統的聽評課所做的判斷、建議絕大部分是基於經驗和印象的,缺乏足夠的證據支撐,課堂觀察強調的一個要義是"拿證據來" (二)定性的記錄方式 1.描述體系:即在一定分類框架下對觀察目標進行的除數字之外的各種形式的描述,是一種准結構的定性觀察的記錄方法;可以從這樣幾個角度來描述:空間、時間、環境、行動者、事件活動、行動、目標、感情等。 2.敘述體系:即沒有預先設置的分類,對觀察到的事件和行為做詳細真實的文字記錄,也可進行現場主觀評價 3.圖式記錄:即用位置、環境圖等形式直接呈現相關信息。 4.技術紀錄:使用錄音、錄像等電子設備對所需研究的行為事件做現場的永久性記錄。 四、課堂觀察三步驟 (一)課前會議: 主要解決三個問題: 1.被觀察者說課: (1)教材分析:介紹本課的主題和內容;內容所對應的課程標準的規定與說明;說明該內容在本課程中的地位,與前後內容的關聯,教材知識的呈現方式,教材的處理,使用了哪些課程資源等。 (2)學生情況:學生的思維特徵、學習習慣和課堂氛圍等,提供標明學困生和學優生的學生座位表。 (3)簡要說明本課的學習目標,如與"課標"不同,要解釋與本班學生的適切性。指出本課的重、難點,說出解決的策略。 (4)介紹本課的教學設計的大致結構,說明創新與困惑之處。 (5)介紹對學習過程的監控,重點介紹監控的措施與時間,為觀察者觀察學習目標的達成提供幫助。 2.觀察者提問與被觀察者的進一步闡述。目的是讓觀察者對本課有更深入的理解,為確定自己的觀察點和開發觀察工具提供必要的幫助。 3.雙方商議,確定觀察點。 (二)課中觀察: 指進入研究情境,在課堂中依照事先的計劃及所選擇的記錄方式,對所需的信息進行記錄。 (三)課後會議: 完成三個方面的任務: 1.被觀察者的課後反思 (1)目標達成情況:圍繞著每個學習目標,就自己所看到的現象進行分析,分析要基於學生的表現,基於證據說明。 (2)各種教學行為的有效性:活動,如小組合作學習、同伴討論、動手製作、實驗、看聽視頻錄像等;講解;對話,如提問、理答等;學習指導,如指導文本閱讀、圖形閱讀、書面和口頭表達等;及資源利用。應以教學環節為主線,圍繞上述幾種主要教學行為逐次說明每個教學環節自己採用的教學行為,及對教學目標的達成起的作用。 (3)預設與生成: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是否按照課堂生成的資源改變既定的教學程序、策略甚至教學內容,說明改變的原因。 2.觀察者簡要報告觀察結果:要簡明,有證據,有回應,避免重復。 3.結論和行為改進的具體建議 (1)成功之處; (2)個人特色; (3)存在問題。基於被觀察者的特徵和現有教學資源,提出明確的改進建議。
C. 談小學數學課如何利用課堂觀察反思課堂教學
課堂觀察是一種研究方法,也是一種工作流程。它包括課前會議、課中觀察與課後會議三個階段。從課前會議的討論與確定,課堂中的觀察與記錄,到課後會議的分析與反饋,構成了確定問題、收集信息、解決問題的工作流程。基於課堂觀察,就是教師認識、理解、把握課堂教學事件,澄清教學實踐的焦點問題,並在數據分析的基礎之上反思教學行為,尋求新的教學策略與方式。
D. 如何觀察教師的教學行為,學生的學習行為並進行量化
「興趣是學習之母」,沒有興趣是學不好的。因為有興趣,學生就會產生積極的情版緒;為滿足權好奇心,學生就要看、要聽、要想、要問,思維也被激活。教師精心設計教學,就是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並在成功的體驗中使學生的興趣收到保護和激勵。教師要善於通過各種手段,找准教學的切入口,誘發學生的求知慾。
E. 如何觀察教師的教學態度和教學行為
在很多課堂教學活動中,細心的教師會發現,總有那麼幾個學生無法參與其中,他回們或沉默不語,或自顧答看書,無法很好地參與討論。細心的教師可能會聯想到課間休息時某些學生也是獨自在玩,同學們在選擇集體游戲的夥伴時也往往是最後一個想到他們。如果這是一位有經驗的「觀察者」,那麼他可能會用一個較為科學而清晰的專門術語界定這一自己關心的問題,並思考:「是同學們特別排斥這幾個學生,還是僅僅因為忽視了他們?」「是不是缺少一個專門的、幫助學生互動的技巧?」「這幾個學生是否缺少融入集體的必要技能?」「對這些學生來說,老師安排的討論問題是否太難了」,等等。很明顯,對這些問題如何闡釋,將決定教師如何正確、及時評價學生和運用何種教育策略來幫助學生。
一位成長中的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的問題,敏銳地抓住學生的問題與自身教育教學行為的關聯點,並加以反思,從而根據學生的需求,改進自身的行為,優化教學效果。
F. 如何觀察觀察小學生課堂問題行為
要做好課堂觀察前的心理准備.每一個觀察者首先應本著誠心、虛心、專心、細心、公心的誠懇態度,以學習者的身份來聽課觀察.2、要全身心投入.觀察者要想獲得理想的聽課效果,就必須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因為課堂是瞬息萬變的,不可重復的,稍不留神就會錯失一個值得研究細節.3、要掌握觀察要領.觀察課堂應從單一聽老師的「講」變為同時看學生的「學」,注重多角度觀察,注意觀察實際效果,觀察學生怎麼學,觀察教師怎麼引導學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