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60年代的小學課本里都有啥
文革中的課本是個什麼樣子?當時的科目和現在差不多:語文、數學、音樂、思想品德一樣不落。只不過封面又紅又專,內容「文理」相依.
② 60年代初小學語文課本手拍胸堂想一想
小學語文課文:手拍胸膛想一想
這是1958年第一版、1964年第六版的小學《語文》課文(第七冊),叫《手拍胸膛想一想》。這篇課文念起來全是大白話,土得掉渣,像是文盲老農民的順口溜,或是大躍進時期農村歌謠體裁。實際上,它屬於正兒八經的文人創作,類似短敘事詩。作者借鑒古典詩歌「賦比興」表現手法和古樂府敘事體,兩句一段,句句押韻;通篇採取農民口語形式,熟練運用許多農村俗語、諺語,朗朗上口,生動形象,通俗易懂,是比較成功的工農化、通俗化文藝創作嘗試。
這也不是一般業余詩人或詩歌愛好者寫的,而是知名作家、詩人張長弓早期作品,很有語言藝術表現力,因此令人記憶猶新,數十年難忘。
《手拍胸膛想一想》
一九五七年冬天,農村裡展開了大辯論。在一次辯論會上,農業社有個社員要退社。這時候,一個白發的老貧農站起來,手指著他說:「老弟呀,你忘本啦!」
樹老根多,人老話多,
莫嫌老漢說話羅嗦。
你錢大氣粗腰桿壯,
又有騾馬又有羊。
入社好像吃了虧,
窮人沾了你的光。
手拍胸膛想一想,
難道人心餵了狼!
老漢心裡有本帳,
提起帳來話兒長。
地主逼租又逼債,
擔起兒女跑關外。
你爹你娘來逃荒,
一條扁擔兩只筐。
你那時餓得像瘦猴,
三根筋支起一個頭。
天下窮人心連心,
收留你家在咱村。
一場春雨滿地新,
來了親人八路軍。
斗爭地主把地分,
你爹當上農會主任。
他打土匪掛了花,
咽氣時候跟我說了知心話。
「我不長命沒福氣,
孩子們趕上了社會主義。」
哪想你這陣有了錢,
入社腳踩兩只船。
棉花腦瓜豆腐心,
跟著富農瞎胡混。
他說是燈你就添油,
他說是廟你就磕頭。
農業社裡千般好,
你跟富農往哪裡跑?
你糧食吃在肚皮外,
又換酒肉又倒賣。
想囤下糧食當糧商,
撐死你一家餓死一方。
人心不足蛇吞象,
好了瘡疤忘了傷。
千畝地里一棵苗,
合作社是咱寶中寶。
黨的話你要聽清,
心裡就象掌上燈。
你擦亮眼睛仔細看,
覺悟回頭當社員。
③ 誰還記得60年代小學語文課本《秋天到,秋天到》這篇課文
《秋天到》
秋天到,秋天到,田裡的莊稼長得好,棉花朵朵白,大豆
粒粒飽,高粱漲紅了臉,稻子笑彎了腰。
秋天到,秋天到 ,地里的蔬菜長得好,冬瓜披白紗,茄
子穿紫袍,白菜一片綠油油,又青又紅是辣椒。
④ 請問,六十年代的小學課本有沒有收藏價值
有,主要是封面有時代特性
⑤ 能夠反映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學生課餘生活的電視劇或電影
你好!
與青春有關的日子
打字不易,採納哦!
⑥ 20世紀60年代初期,發起了課程改革運動,提出發現學習的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是
傑羅姆·布魯納(Jerome Seymour Bruner)。
1、布魯納的認知心理學思想:
布魯納認為,人的認識過程是把新學得的信息和以前學習所形成的心理框架(或現傑羅姆·布魯納作品實的模式)聯系起來,積極地構成他的知識的過程。
2、策略的選擇要權衡三個因素:
(1)信息的情境;思維過程是在一定的信息或材料的基礎上進行的。
(2)認知的難度;思維是一種艱苦的活動。
(3)風險性。思維的概念化過程的結果要承擔一定的風險。
3、兒童的智力發展階段論:
布魯納受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論的影響,也對兒童的智力發展進行了-些實驗研究。他認為,智力乃是人獲得知識、保持知識以及將知識轉化成他本人的工具的力量。
(6)60年代小學生課堂大全擴展閱讀:
傑羅姆·布魯納 的思想局限性:
布魯納學習理論中的缺陷和不足與它的貢獻和所產生的積極影響相比,自然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指出它的缺陷和不足有助於進一步開展研究,從而完善學習理論。
1、布魯納的學習理論特別強調學生對概念和原理的學習,並且對人工概念的形成做了比較嚴格的實驗研究。但是,布魯納卻沒有從事原理學習的實驗研究;直至今日,原理學習的實驗研究仍然是一片空白。這不能不說是一項缺憾的事情。
2、布魯納提出"編碼系統"可以產生出新的創造性信息,這是符合實際的。但是,對新信息產生的心理機制卻沒有進行深入地探討和研究。這使得我們對學生創造件的培養仍然是無所適從,成為可信而不知如何使之然的事情。
3、布魯納過於強調學生的發現學習。但是,發現學習確有費時費力的缺陷。而且,完全獨立的發現學習實際上也是不存在的。因此,應該強調發現學習與接受學習的相互配合和有效的補充。
⑦ 能夠反映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學生課餘生活的電視劇或電影
<十六歲的花季》《十七歲不哭》《真空愛情記錄》
⑧ 60年代小學課文鐵牛來到咱村莊
直接網路搜索,查看相關信息,我幫你查詢了下,沒有相關的信息,只有撈鐵牛。可能你的提問方式不對吧,補充後再幫你解決
⑨ 上世紀60年代的一篇課文《我愛我的紅領巾》,原文誰知道
我們少先隊員胸前飄揚著的紅領巾是眾多革命先烈用鮮血染紅的,它是我們少先隊的驕傲!
記得第一接觸紅領巾是我5歲的時候。那天下午,表哥的書桌上放著一塊「紅布」,我興趣濃厚地盯著那塊長三角形的「紅布」, 好奇地想拿過來玩一會兒的時候,表哥馬上過來阻止我並語重心長地說: 「這是紅領巾,是少先隊的象徵,它是革命先烈用鮮血染紅的。我們要愛護紅領巾,當你將來成為一名少先隊員時, 也一定要愛護它……」我聽了,眼裡閃著羨慕的的光。心裡想:我以後一定也要當一個少先隊員,一定會愛護好紅領巾,讓它整天一塵不染、乾乾凈凈的。也不會讓任何人污辱它的!
懷著這個夢想我跨進了小學的大門;懷著這個夢想我努力學習;懷著這個夢想我在一 年級就如願以償的加入了少先隊,成為一名光榮的少先隊員,當鮮艷的紅領巾飄揚在我胸前時,我那洶涌澎湃的心情難以用言語來形容。從此,我更加了解紅領巾,更加熱愛紅領巾,成了我最心愛的寶貝。
有一天,我看見鄰居家的楊楊和他的夥伴們在做游戲,他們在一沙堆里埋了一件「寶貝」,幾個夥伴要找到它,誰找到了它,誰就獲勝了。我饒有興趣,就坐下來看誰是贏家。游戲開始了,大家東瞧瞧,西看看,北找找,南挖挖,那「寶貝」就是不肯現身……「找到了!找到了!」楊楊欣喜若狂的叫到。大家飛也似得跑到他面前,我定睛一看,一塊紅紅的東西呈現在我的面前,不!不!那,那是紅領巾。「你們怎麼把紅領巾當玩具了?快,快去洗洗!……」當我看到他們竟然拿紅領巾這樣玩耍,我深感氣憤。
「你們這種做簡直就是在污辱紅領巾,污辱少先隊!作為一名少先隊員你們應該對這樣行為感到羞恥!」我上前大聲的說
楊楊和他的夥伴慚愧的低下了頭……
有一天下午,我和幾個同學戴著紅領巾一起走在放學的路上。當我們說說笑笑走到一個十字路口,剛要過斑馬線時忽然聽到身後「嘩啦」一聲,我們循聲望去,只見到一位老奶奶的一大筐土豆灑落在地上了,我們不約而同地跑過去幫助老奶奶把土豆一個一個地撿起來,放入筐中。把土豆撿完後,我們問老奶奶為什麼土豆掉在了地上,老奶奶說:「土豆太重了,我背不動啊!」 「我們幫你抬,我們幫你抬!」「那謝謝你們了!」我和幾個同學抬著土豆,一路上哼著歡快的歌兒,把土豆送到了老奶奶的家。放好土豆,老奶奶邊拿蘋果邊連聲道謝「你們這幾位紅領巾可真是熱心腸啊,真的太感謝你們了!」此時,聽到老奶奶的表揚,作為一名少先隊員,讓我深深感到胸前的紅領巾讓我無比的驕傲與幸福,更為自己是一名少先隊員而無比自豪。
我熱愛胸前的紅領巾,更熱愛少先隊,我們是祖國的希望!(王栩濤)
⑩ 1、.試論20世紀60年代美國中小學的課程改革 2、評述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課程改革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當時的教育確實無法滿足其推進科學技術和爭奪世界霸權的美國戰略和「衛星沖擊」特別是在1957年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這一事件極大地震撼了美國,美國著名教授加爾布雷斯(Galbraith, J.K.)指出:「這些成就大大提高了蘇聯的威望,它們改變了在全世界,特別是在非共產主義國家中流行的一種看法,即這樣的成就通常只有美國才能獲得,美國科學萬能的神話破滅了。為此,1958年美國頒布了《1958年國防教育法》(National Defence Ecation Act of 1958),同時,國會還通過了80 多項涉及教育的法案,艾森豪威爾總統在批准國防教育法時明確宣布這是滿足「國家安全」的「緊急措施」。總之,「迎接蘇聯的挑戰」、「徹底改造美國教育制度」的呼聲日趨高漲,正是在這種形勢下,美國發動了歷史上的第三次教育改革,「衛星沖擊」成了美國教育改革的導火線和催化劑。
在聯邦教育局、全國科學基金會等的資助下,美國科學院和美國科學促進協會等於1959年9月在科德角的伍茲霍爾召開了關於改進中小學的自然科學教育問題的會議。這次會議邀集了約35位科學家、學者和教育家參加。由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Jerome Seymour Bruner)擔任大會主席。布魯納根據改進中小學的自然科學教育改革會議總結寫成了《教育過程》(The Process of Ecation)。他說:「抓住一個學科的基本結構,就是以讓這學科與其它許多事物有意義地聯系起來的方式去懂得它。一句話,要學習結構,就是要學習怎樣把諸事物關聯起來」[3]。這樣《教育過程》就成了美國60年代課程改革運動的核心思想。然後就是科南特(James Bryant Conant)的《今日美國中學》(The American High School Today),它是科南特對26個州的103所高中進行系統的調查而撰寫的。他認為中學的主要問題是文理科目教育質量低下,有才能的青年學生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在報告中提出了21條改革建議,他的基本主張是加強普通教育,特別是數學、自然科學和現代外語的教學;提倡天才教育,這些建議成了美國六十年代中學課程改革的主要內容。
課程改革的具體實施
1課程改革的教材編寫工作。「普通學校數學研究組」(SMSG)編出從幼兒園到中學的一套數學
試驗課本;「物理科學教學委員會」(PSSC)於1960年編寫了一套中學物理課本 ;「美國化學學會化學鍵研究會」(CBAP)和「化學教材委員會(CHEMS)於1963年分別編出化學教材。
2 關於若干課程的設計。第一,物理學。「課程的設計應該引導學生對這門課的學習盡可能地做到像科學家所做的那樣去進行探索和實驗」[4]。第二,數學。「中學數學研究組」認為,數學主要是對數學特點和基本原理的理解以及培養學生正確的思考方法。第三,生物學。將生物學作為一門包括動物學、植物學、生態學等在內的生命科學。第四,英語。旨在加強語言、文學和寫作。第五,社會科學。
3 配合課程改革進行的一些相關的改革。第一,調整教育管理體制,加強聯邦政府對教育的干預和調節。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通過大量立法左右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方向。第二,調整學校職能和培養目標,進行教學改革,提高學術水平。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改革課程和教材。課程和教材內容層層下放、精簡課程,突出重點。1958年後大大縮減了選修課的數量,強調加強普通教育,規定數學、英語、自然科學、社會研究和外語為所有學生的必修課。第三,改革教學方法、手段、組織形式。第四,實施天才教育。第五,改革大學課程設置和實施方法。
五 對這次課程改革的評價
總體上看,美國的這次課程改革是一次規模很大的運動,改革是全面的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並未取得當初所設想的那麼大的效果,這次課程改革本身有很大的缺陷和局限性。
1 課程改革所取得的成績。國家非常重視這次課改,國家科學基金會撥給經費制定的計劃,從1956到1975年共有53項,其中43項是數學和自然科學方面的,10項是關於社會科學的。總體上看,加強了數學、自然科學和現代外語等學科的教學,這些學科都強調學科的基本概念、知識結構和科學系統,有利於開發學生的智力,在改革初期得到了很高的評價和極大的歡迎,促進了美國教育的發展。「科南特的建議及其所引起的美國50年代末和60年代的教學改革運動,適應了美國當時急於培養人才和發展現代科學技術的需要」[5]。因此,1957年至1965年被稱為美國戰後的「教育十年」。同時,由此帶來的教育組織形式和方法手段的變革是一種很大的進步,促進了教育的發展,尤其是布魯納結構主義課程論對世界各國的教育改革產生了廣泛和深遠的影響。
2 課程改革存在的缺陷和局限性。第一,新的課程和教材內容過於艱深,大部分學生難以接受,遭到學生的強烈反對。第二,新的課程內容過於概念化,忽視應用,許多家長對教育改革表示憂慮和不滿。第三,絕大多數教師缺乏採用新課程的訓練,認為新課程、新教學方法只適用於少數尖子學生,難以組織和管理課堂教學,激烈反對。第四,新課程是由全國科學基金會組織編寫、推廣,由聯邦政府提供財政支持,而將傳統上控制各地教育的州和地方教育當局拋到了一邊,從而激起他們的反抗。第五,編寫新教材和教學大綱時,是由各專業領域中的教授、學者親自動手,雖然各科目吸收了最新科研成果,但不少地方違背了本身的規律,忽視了學生的實際,從而使許多教材不適用。「由於新編各種教材一致片面強調內容現代化、理論化,而忽視應用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導致了理論脫離實際的傾向,並且過分增加了教材內容的難度,而忽視了大多數教師和學生『教』與『學』的實際能力,因此,這次改革的實際效果並未達到預期的理想,卻相反地造成了學生食而不化和負擔過重,學業成績大面積下降的現象」[6] 。
六 美國這次課程改革的經驗和教訓
1 課程改革的經驗。第一,國家高度重視。這次改革是在聯邦政府的直接干預下進行的,聯邦政府通過法律、財政和組織等手段影響和左右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方向,給予經濟資助和法律保障。第二,大學和學術團體主動、積極參與。在聯邦政府進行有組織的課程改革之前,各學術團體就主動為美國學校課程改革做出了一些嘗試性的努力。第三,學者、專家的引領作用。在整個課程改革期間,課程的設計、編制都是由各個領域專家和學者的帶領下進行的。第四,全國各界關注。這次課程改革不但是教育界人士的事情,科學界、商界、軍界等都特別關注並且給予了極大的支持。
2 課程改革的教訓。第一,思想、組織准備不足,存在急於求成的傾向。第二,教師的培訓沒有跟上。古德萊德(John I. Goodlad)說:「一個主要缺點是,運動沒有與培養和檢定教師的結構和機構結合起來。因此,當在職教師教育的計劃(這種計劃始終只涉及教師的一部分)減弱並最終停止時,再也沒有熟悉這種課程的教師補充進來以維持運動的勢頭」[7]。許多教師參加了在職進修班,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參加減少了,因而,在職進修班最後停掉了。第三,沒有形成合力。這次課改沒能把所有的參與者即各個學術領域的學者、任課教師、專業教育家的貢獻統一和緊密協調起來。第四,協調工作做得不夠。聯邦政府沒有和州 、地方教育當局協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