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考試分析 > 小學數學課堂中讓學生猜測

小學數學課堂中讓學生猜測

發布時間:2020-12-30 22:17:57

小學數學教學教案設計

「植樹問題」教學設計及說課

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第117---118頁例1、例2。

教學目標:

1. 通過探究發現一條線段上兩端要種和兩端不種兩種不同情況植樹問題 的規律。

2. 使學生經歷和體驗「復雜問題簡單化」的解題策略和方法。

3. 讓學生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 談話引入,明確課題

母親節剛過,我們馬上又要迎來一個快樂的節日——「六·一兒童節 」,這也是全世界少年兒童共同的節日。其實,一年中有意義的日子還有很多,你還知道哪些?能說幾個嗎?(生說)

大家知道3月12日是什麼日子嗎?(植樹節)你參加過植樹活動嗎?植樹不僅能美化環境,凈化空氣,而且植樹中還有很多數學問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植樹問題」。(板書課題:植樹問題)

二、 引導探究,發現「兩端要種」的規律

1.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①課件出示圖片。

介紹:這是我縣新修的一條公路。公路中間有一條綠化帶,現在要在綠化帶中種一行樹,怎麼種呢?

出示題目:這條公路全長1000米,每隔5米種一棵樹(兩端要種)。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

②理解題意。

a. 指名讀題,從題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b. 理解「兩端」是什麼意思?

指名說一說,然後師實物演示:指一指哪裡是這根小棒的兩端?

說明:如果把這根小棒看作是這條綠化帶,在綠化帶的兩端要種就是在綠化帶的兩頭要種。

③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

④反饋答案。

方法一:1000÷5=200(棵)

方法二:1000÷5=200(棵) 200 +2=202(棵)

方法三:1000÷5=200(棵) 200 +1=201(棵)

師:現在出現了三種答案,而且每種答案都有不少的支持者,到底哪種答案是正確的呢?咱們可不可以畫圖模擬實際種一種?如果從圖上一棵一棵種到1000米,數一數,是不是就能知道到底誰的答案是正確的了呢?

2. 簡單驗證,發現規律。

①畫圖實際種一種。

課件演示:我們用這條線段表示這條綠化帶。「兩端要種」,我們從綠化帶的這頭開始,先在頭兒上種上一棵,然後隔5米再種一棵,再隔5米再種一棵,再隔5米再種一棵,照這樣一棵一棵的種下去……

師:大家看,已經種了多少米?(45米)這么長時間才種了45米,一共要種多少米?(1000米)要一棵一棵一棵一直種到1000米呀?!同學們,你有什麼想法?(太累了,太麻煩了,太浪費時間了)

師:老師也有同感,一棵一棵種到1000米確實太麻煩了。其實,像這種比較復雜的問題,在數學上還有一種更好的研究方法,大家想知道嗎?這種方法可不是一般的方法。大家聽好嘍,這種方法就是:遇到比較復雜的問題先想簡單的,從簡單的問題入手來研究。比如:1000米的路太長了,我們可以先在短距離的路上種一種,看一看4蠹蟻氬幌胗謎庵址椒ㄊ砸皇裕?

②畫一畫,簡單驗證,發現規律。

a. 先種15米,還是每隔5米種一棵,畫圖種一種,看種了多少棵?比一比,看誰畫得快種的好。(板書:3段 4棵)

b. 跟上面一樣,再種25米看一看,這次你又分了幾段,種了幾棵?(板書:5段 6棵)

c. 任意選擇一段距離再種一種,看這次你又分了幾段,種了幾棵?從中你發現了什麼?

(板書: 2段 3棵;7段 8棵;10段 11棵。)

d. 你發現了什麼?

小結:你們真了不起,發現了植樹問題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規律,那就是:

(板書:兩端要種:棵樹=段數+1)

③應用規律,解決問題。

a. 課件出示:前面例題

問:應用這個規律,前面這個問題,能不能解決了?那個答案是正確的?

1000÷5=200 這里的200指什麼?

200 +1=201 為什麼還要+1?

師:這個「秘方」好不好?

通過簡單的例子,發現了規律,應用這個規律解決了這個復雜的問題。以後,再遇到「兩端要種」求棵樹,知道該怎麼做了嗎?

b. 解決實際問題

運動會上,在筆直的跑道的一側插彩旗,每隔10米插一面(兩端要插)。這條跑道長100米,一共要插多少面彩旗?(學生獨立完成。)

問:這道題是不是應用植樹問題的規律解決的?

師:看來,應用植樹問題的規律,不僅僅能解決植樹的問題,生活中很多類似的現象也能用植樹問題的規律來解決。

小結:剛才,我們應用發現的規律,解決了一個實際問題。我們已經知道,「兩端要種」求棵樹用段數+1;如果「兩端不種」棵樹和段數又會有怎樣的關系呢?

三、 合作探究,「兩端不種」的規律

1. 猜測「兩端不種」的規律。

猜測結果是:兩端不種:棵樹=段數-1

師:到底同學們的猜測是不是正確呢?我們還是用前面學習的方法,舉簡單的例子畫一畫,種一種。

要求:每人先獨立畫一段路種種看;然後4人一組進行交流。你們組發現了什麼規律?

2. 獨立探究,合作交流。

3. 展示小組研究成果,發現規律,驗證前面的猜測。

小結:同學們太了不起了,通過舉簡單的例子,自己又發現了「兩端不種」的規律:棵樹=段數-1。如果「兩端不種」求棵樹,你會做了嗎?

4. 做一做。

①在一條長2000米的路的一側種樹,每隔10米種一棵(兩端不種)。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學生獨立完成)

②師:同學們注意看,這道題發生了什麼變化?

課件閃爍:將「一側」改為「兩側」

問:「兩側種樹 」是什麼意思?實際要種幾行樹 ?會做嗎?趕緊做一做。

小結:今天我們研究了植樹問題的兩種情況。發現了兩端要種:棵樹=段數+1;兩端不種:棵樹=段數—1。以後同學們在做題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分清是「兩端要種」還是「兩端不種」。

四、 回歸生活,實際應用

1. 一根木頭長8米,每2米鋸一段。一共要鋸幾次?(學生獨立完成。)

8÷2=4(段)

4—1=3(次)

問:為什麼要—1?這相當於今天學習的植樹問題中的那種情況?

2. 我們身邊類似的數學問題。

①看,這一列共有幾個同學?(4個)如果每相鄰兩個同學的距離是1米,從第1個同學到最後一個同學的距離是多少米?如果這一列共有10個同學呢?100個同學呢?

②這一列還是4個同學,如果每相鄰兩個同學之間的距離是2米,從第一個同學到最後一個同學的距離是多少米呢?

3.在一條路的一側種樹,每隔6米種一棵,一共種了41棵樹。從第1棵樹到最後一棵樹的距離是多少米?

五、 全課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不僅發現了植樹問題中兩端要種和兩端不種的規律,而且還學習了一種研究問題的方法,那就是遇到復雜問題先想簡單的。植樹中的學問還有很多,有興趣的同學,課下可以查閱有關的資料繼續研究。

「植樹問題」說課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新課程標准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的內容。大家都知道,數學的思想方法是數學的靈魂。本冊安排「植樹問題」的目的就是向學生滲透復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為此,本課制定了三個教學目標:

1. 通過探究發現一條線段上兩端要種和兩端不種兩種不同情況植樹問題的規律。

2. 學生經歷和體驗「復雜問題簡單化」的解題策略和方法。

3. 讓學生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本課教學分四大環節:

一、談話導入,明確課題

二、引導探究,發現「兩端要種」的規律

1.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通過創設在公路中間綠化帶中植樹的現實問題情境,提出「共需多少棵樹苗的問題」。學生在解答的過程中出現了三種不同的答案,到底哪種答案對呢?引導學生通過畫圖實際種一種去檢驗。通過模擬種學生體驗到一棵一棵種到1000米太麻煩了,於是老師介紹研究復雜問題的方法:遇到復雜問題想簡單的,從簡單問題入手去研究。(說明:為了使學生對復雜問題簡單化的思想體驗得更深刻,教材原題是在100米的小路的一側植樹我們將100米改為了1000米。)

2.簡單驗證,發現規律。

在舉簡單例子畫一畫這個環節,安排了兩個小層次:

① 按老師要求畫。

② 學生任意畫。

通過按老師要求畫,學生對棵樹和段數的關系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然後讓學生再任意畫一畫,種一種,更豐富了學生的感性材料,為學生順利發現並總結規律打下了基礎。

3.應用規律,解決問題。

①應用規律,驗證前面例題哪個答案是正確的。

②應用規律,解決插多少面小旗的問題。

這樣一方面鞏固剛發現的規律,另一方面使學生認識到植樹問題的規律不僅僅能解決植樹的問題,還能解決生活中很多類似的問題。

三、合作探究「兩端不種」的規律

1. 猜測「兩端不種」的規律。

猜測是一種培養學生推理能力的好方法。學生已經發現了「兩端要種」的規律,這時候老師提出如果兩端不種,棵數和段數又會有怎樣的規律呢?有了前面的學習基礎,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想表達的慾望也很強烈。所以這時候讓學生進行猜測是很有必要的,通過驗證證明絕大多數同學的猜測是正確的,這樣學生的研究成果被認可使學生會有一種成就感,從而也更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

2. 獨立操作,探究規律。

有了前面的學習基礎,放手讓學生先獨立探究再合作交流,通過簡單的例子驗證前面的猜測,發現兩端不種的規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復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數學思想又有了更深刻的體驗。

四、回歸生活,實際應用

設計了三道題:鋸木頭、算第一個同學和最後一個同學的距離以及對算距離問題的進一步鞏固。通過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源於生活,用於生活,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使學生深刻感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不錯吧

⑵ 作為科代表,被任課老師討厭是種怎樣的體驗

不爽又不能說啥的感覺,看他就是那種,看不慣他又干不掉他的感覺,重點是還得每天面對他,給他幹活。

記得我上初中那會,我們選歷史課代表,因為第一次考試我的歷史成績是我們班第一,所以老師就義無反顧的選擇了我當課代表,當時還是挺開心的,因為挺喜歡這個老師的,後來由於學校教師緊張,我們歷史老師被選去教初三了,給我們新調了一個老師,於是就開始了我倆的漫長生活,這是一個女歷史老師,教的課特別差勁,當然我不是因為討厭他才那麼說的,也不是因為她討厭我,是發自肺腑的客觀評價他教的課真的挺爛的,所以我們班的歷史成績就特別差,大家也不寫歷史作業,每次我給她抱作業區,她都一副苦大仇深的樣子看著我,那種感覺就是我故意讓大家不交作業,害的大家成績不好,顯得她的課教的不好的感覺,當時的我真的表示很無奈,當然當時我的歷史成績也不好,他就更不喜歡我了,他就覺得身為一個歷史課代表連自己的歷史成績都沒那麼差勁,每天一副瞧不起我的樣子,當時的我真的是有苦說不出啊。不過也沒辦法,誰讓人家是老師,你是學生呢。

最後,我想說如果你的任課老師真的很討厭你,那種感覺真的很難受,如果你實在無法忍受,那麼就和你的任課老師說清楚,如果你是在不想鬧得雙方都尷尬,你也可以和老師說你不想再當他的課代表了,說白了,畢竟眼不見心不煩嘛。

⑶ 小學數學教學方面的論文,求一篇3000字左右的小學數學論文

解題策略
——探索→猜測→檢驗→探索→猜測→檢驗→……
2002年推出的小學數學新課程標准與原大綱相比,有很多新的內容,其中「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鼓勵「猜測」和「探索」,可以說是「新課標」中的靈魂」。「新課標」 雖然僅在「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中提到「重視學生檢驗的習慣」,但我認為,作為數學檢驗習慣和數學檢驗能力的培養,理應貫穿數學教學內容的全部,理應貫穿數學教學的始終。而且如果把探索、猜測和檢驗有機結合起來,將構成一種非常重要的數學解題策略。這種解題策略可公式化為:探索→猜測→檢驗→探索→猜測→檢驗→……,這種解題策略是「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
解題策略中的「猜測」當然不是毫無依據的瞎猜,而是在探索(至少是初步探索)基礎上有一定根據的猜測。既然是猜測,就不一定正確,就有必要進行檢驗。通過檢驗,又必然出現兩種可能:猜測正確和猜測有誤。如果猜測正確(經得起檢驗),則問題獲得解決;倘若猜測有誤,就應分析探索猜錯的原因,探索改善的途徑,並進一步作出新的較為合理的猜測。對新的猜測當然又必須進行新的檢驗,如此循環往復,直至求出問題的正確答案。這就是「探索→猜測→檢驗→探索→猜測→檢驗→……」的解題策略。
試看下面的例子:
一個籠子里有雞兔兩物,數一數有28個頭,有100個足,問雞兔各幾只?
這種「雞兔同籠」的問題,一般都是用「假設法」求解的,但「假設法」的思路(邏輯思維)難以被一般的小學生理解,如果我們運用「探索→猜測→檢驗→探索→猜測→檢驗→……」這一解題策略。那麼我們可以得到小學低年級學生也能理解和掌握的下列解答。
探索:因為100÷4=25,所以0<兔的只數<25。
猜測:取0~25的中間數13作為兔的只數,則雞的只數為28-13=15(只)
檢驗1:總足數=4×13+2×15=82
探索:因為82<100,所以13<兔只數<25。
猜測2:取13~25的中間數19作為兔只數,則雞的只數為28-19=9(只)
檢驗2:總足數=4×19+2×9=94。
探索:因為94<100,所以19<兔只數<25。
猜測3:取19~25的中間數22作為兔的只數,則雞的只數為28-22=6(只)
檢驗3:總足數=4×22+2×6=100,正好符合題意。
所以籠中有兔22隻,有雞6隻。
上述解答雖然看似麻煩費時,但富含探索意識。其中的不斷合理猜測與檢驗,並對檢驗結果進行校正,從而逐步逼近,直至找到正確答案的過程,符合人類探索、發現、發明、創造的認識過程,體現了「失敗乃成功之母」的認識特點,對學生具有極高的教育價值,真正能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索能力得到有效培養。選取中間數的方法,蘊涵了「中值」、「優選」等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這對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學是大有裨益的。通過這種解題鍛煉,直接使學生掌握了探索→猜測→檢驗→探索→猜測→檢驗→……這一在實踐中(在數學中當然也不例外)解決問題的重要策略,這將有效地培養學生運用數學從事實踐工作的能力。
如果對第一次猜測導致的誤差執果溯因,進行分析並稍作邏輯推理,則可快捷獲得正確答案。
事實上通過探索和第一次猜測(13隻兔、15隻雞)並檢驗,得知足數82比實際少了100-82=18。導致這一誤差的原因雖然是猜測的兔子只數少於實際兔子只數。在總頭數28不變的情況下,每增加1隻兔,這時相應地減少1隻雞(或者理解為把1隻雞換成1隻兔),總足數便增加2,要增加18隻足,就需要增加18÷2=9(只)兔,因此,兔的只數應為13+9=22(只),從而雞的只數為28-22=6(只),經檢驗,結論正確。
後一解法較前一解法多一點邏輯思維的含量,顯然也是一種優秀的解題方法(策略),如果說前一種解法適合小學低年級的學生,那麼後一種解法完全適合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水平。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知識水平並結合學生生活實際,精心設計一些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運用「探索→猜測→檢驗→探索→猜測→檢驗→……」這一解題策略求解,將有利於對學生創新意識,探索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⑷ 跪求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第117---118頁例1、例2。

教學目標:

1. 通過探究發現一條線段上兩端要種和兩端不種兩種不同情況植樹問題 的規律。

2. 使學生經歷和體驗「復雜問題簡單化」的解題策略和方法。

3. 讓學生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 談話引入,明確課題

母親節剛過,我們馬上又要迎來一個快樂的節日——「六·一兒童節 」,這也是全世界少年兒童共同的節日。其實,一年中有意義的日子還有很多,你還知道哪些?能說幾個嗎?(生說)

大家知道3月12日是什麼日子嗎?(植樹節)你參加過植樹活動嗎?植樹不僅能美化環境,凈化空氣,而且植樹中還有很多數學問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植樹問題」。(板書課題:植樹問題)

二、 引導探究,發現「兩端要種」的規律

1.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①課件出示圖片。

介紹:這是我縣新修的一條公路。公路中間有一條綠化帶,現在要在綠化帶中種一行樹,怎麼種呢?

出示題目:這條公路全長1000米,每隔5米種一棵樹(兩端要種)。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

②理解題意。

a. 指名讀題,從題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b. 理解「兩端」是什麼意思?

指名說一說,然後師實物演示:指一指哪裡是這根小棒的兩端?

說明:如果把這根小棒看作是這條綠化帶,在綠化帶的兩端要種就是在綠化帶的兩頭要種。

③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

④反饋答案。

方法一:1000÷5=200(棵)

方法二:1000÷5=200(棵) 200 +2=202(棵)

方法三:1000÷5=200(棵) 200 +1=201(棵)

師:現在出現了三種答案,而且每種答案都有不少的支持者,到底哪種答案是正確的呢?咱們可不可以畫圖模擬實際種一種?如果從圖上一棵一棵種到1000米,數一數,是不是就能知道到底誰的答案是正確的了呢?

2. 簡單驗證,發現規律。

①畫圖實際種一種。

課件演示:我們用這條線段表示這條綠化帶。「兩端要種」,我們從綠化帶的這頭開始,先在頭兒上種上一棵,然後隔5米再種一棵,再隔5米再種一棵,再隔5米再種一棵,照這樣一棵一棵的種下去……

師:大家看,已經種了多少米?(45米)這么長時間才種了45米,一共要種多少米?(1000米)要一棵一棵一棵一直種到1000米呀?!同學們,你有什麼想法?(太累了,太麻煩了,太浪費時間了)

師:老師也有同感,一棵一棵種到1000米確實太麻煩了。其實,像這種比較復雜的問題,在數學上還有一種更好的研究方法,大家想知道嗎?這種方法可不是一般的方法。大家聽好嘍,這種方法就是:遇到比較復雜的問題先想簡單的,從簡單的問題入手來研究。比如:1000米的路太長了,我們可以先在短距離的路上種一種,看一看4蠹蟻氬幌胗謎庵址椒ㄊ砸皇裕?

②畫一畫,簡單驗證,發現規律。

a. 先種15米,還是每隔5米種一棵,畫圖種一種,看種了多少棵?比一比,看誰畫得快種的好。(板書:3段 4棵)

b. 跟上面一樣,再種25米看一看,這次你又分了幾段,種了幾棵?(板書:5段 6棵)

c. 任意選擇一段距離再種一種,看這次你又分了幾段,種了幾棵?從中你發現了什麼?

(板書: 2段 3棵;7段 8棵;10段 11棵。)

d. 你發現了什麼?

小結:你們真了不起,發現了植樹問題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規律,那就是:

(板書:兩端要種:棵樹=段數+1)

③應用規律,解決問題。

a. 課件出示:前面例題

問:應用這個規律,前面這個問題,能不能解決了?那個答案是正確的?

1000÷5=200 這里的200指什麼?

200 +1=201 為什麼還要+1?

師:這個「秘方」好不好?

通過簡單的例子,發現了規律,應用這個規律解決了這個復雜的問題。以後,再遇到「兩端要種」求棵樹,知道該怎麼做了嗎?

b. 解決實際問題

運動會上,在筆直的跑道的一側插彩旗,每隔10米插一面(兩端要插)。這條跑道長100米,一共要插多少面彩旗?(學生獨立完成。)

問:這道題是不是應用植樹問題的規律解決的?

師:看來,應用植樹問題的規律,不僅僅能解決植樹的問題,生活中很多類似的現象也能用植樹問題的規律來解決。

小結:剛才,我們應用發現的規律,解決了一個實際問題。我們已經知道,「兩端要種」求棵樹用段數+1;如果「兩端不種」棵樹和段數又會有怎樣的關系呢?

三、 合作探究,「兩端不種」的規律

1. 猜測「兩端不種」的規律。

猜測結果是:兩端不種:棵樹=段數-1

師:到底同學們的猜測是不是正確呢?我們還是用前面學習的方法,舉簡單的例子畫一畫,種一種。

要求:每人先獨立畫一段路種種看;然後4人一組進行交流。你們組發現了什麼規律?

2. 獨立探究,合作交流。

3. 展示小組研究成果,發現規律,驗證前面的猜測。

小結:同學們太了不起了,通過舉簡單的例子,自己又發現了「兩端不種」的規律:棵樹=段數-1。如果「兩端不種」求棵樹,你會做了嗎?

4. 做一做。

①在一條長2000米的路的一側種樹,每隔10米種一棵(兩端不種)。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學生獨立完成)

②師:同學們注意看,這道題發生了什麼變化?

課件閃爍:將「一側」改為「兩側」

問:「兩側種樹 」是什麼意思?實際要種幾行樹 ?會做嗎?趕緊做一做。

小結:今天我們研究了植樹問題的兩種情況。發現了兩端要種:棵樹=段數+1;兩端不種:棵樹=段數—1。以後同學們在做題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分清是「兩端要種」還是「兩端不種」。

四、 回歸生活,實際應用

1. 一根木頭長8米,每2米鋸一段。一共要鋸幾次?(學生獨立完成。)

8÷2=4(段)

4—1=3(次)

問:為什麼要—1?這相當於今天學習的植樹問題中的那種情況?

2. 我們身邊類似的數學問題。

①看,這一列共有幾個同學?(4個)如果每相鄰兩個同學的距離是1米,從第1個同學到最後一個同學的距離是多少米?如果這一列共有10個同學呢?100個同學呢?

②這一列還是4個同學,如果每相鄰兩個同學之間的距離是2米,從第一個同學到最後一個同學的距離是多少米呢?

3.在一條路的一側種樹,每隔6米種一棵,一共種了41棵樹。從第1棵樹到最後一棵樹的距離是多少米?

五、 全課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不僅發現了植樹問題中兩端要種和兩端不種的規律,而且還學習了一種研究問題的方法,那就是遇到復雜問題先想簡單的。植樹中的學問還有很多,有興趣的同學,課下可以查閱有關的資料繼續研究。

「植樹問題」說課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新課程標准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的內容。大家都知道,數學的思想方法是數學的靈魂。本冊安排「植樹問題」的目的就是向學生滲透復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為此,本課制定了三個教學目標:

1. 通過探究發現一條線段上兩端要種和兩端不種兩種不同情況植樹問題的規律。

2. 學生經歷和體驗「復雜問題簡單化」的解題策略和方法。

3. 讓學生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本課教學分四大環節:

一、談話導入,明確課題

二、引導探究,發現「兩端要種」的規律

1.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通過創設在公路中間綠化帶中植樹的現實問題情境,提出「共需多少棵樹苗的問題」。學生在解答的過程中出現了三種不同的答案,到底哪種答案對呢?引導學生通過畫圖實際種一種去檢驗。通過模擬種學生體驗到一棵一棵種到1000米太麻煩了,於是老師介紹研究復雜問題的方法:遇到復雜問題想簡單的,從簡單問題入手去研究。(說明:為了使學生對復雜問題簡單化的思想體驗得更深刻,教材原題是在100米的小路的一側植樹我們將100米改為了1000米。)

2.簡單驗證,發現規律。

在舉簡單例子畫一畫這個環節,安排了兩個小層次:

① 按老師要求畫。

② 學生任意畫。

通過按老師要求畫,學生對棵樹和段數的關系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然後讓學生再任意畫一畫,種一種,更豐富了學生的感性材料,為學生順利發現並總結規律打下了基礎。

3.應用規律,解決問題。

①應用規律,驗證前面例題哪個答案是正確的。

②應用規律,解決插多少面小旗的問題。

這樣一方面鞏固剛發現的規律,另一方面使學生認識到植樹問題的規律不僅僅能解決植樹的問題,還能解決生活中很多類似的問題。

三、合作探究「兩端不種」的規律

1. 猜測「兩端不種」的規律。

猜測是一種培養學生推理能力的好方法。學生已經發現了「兩端要種」的規律,這時候老師提出如果兩端不種,棵數和段數又會有怎樣的規律呢?有了前面的學習基礎,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想表達的慾望也很強烈。所以這時候讓學生進行猜測是很有必要的,通過驗證證明絕大多數同學的猜測是正確的,這樣學生的研究成果被認可使學生會有一種成就感,從而也更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

2. 獨立操作,探究規律。

有了前面的學習基礎,放手讓學生先獨立探究再合作交流,通過簡單的例子驗證前面的猜測,發現兩端不種的規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復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數學思想又有了更深刻的體驗。

四、回歸生活,實際應用

設計了三道題:鋸木頭、算第一個同學和最後一個同學的距離以及對算距離問題的進一步鞏固。通過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源於生活,用於生活,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使學生深刻感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⑸ 如何設計小學數學教案

我只能提供一個給你看看!

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第117---118頁例1、例2。

教學目標:

1. 通過探究發現一條線段上兩端要種和兩端不種兩種不同情況植樹問題 的規律。

2. 使學生經歷和體驗「復雜問題簡單化」的解題策略和方法。

3. 讓學生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 談話引入,明確課題

母親節剛過,我們馬上又要迎來一個快樂的節日——「六·一兒童節 」,這也是全世界少年兒童共同的節日。其實,一年中有意義的日子還有很多,你還知道哪些?能說幾個嗎?(生說)

大家知道3月12日是什麼日子嗎?(植樹節)你參加過植樹活動嗎?植樹不僅能美化環境,凈化空氣,而且植樹中還有很多數學問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植樹問題」。(板書課題:植樹問題)

二、 引導探究,發現「兩端要種」的規律

1.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①課件出示圖片。

介紹:這是我縣新修的一條公路。公路中間有一條綠化帶,現在要在綠化帶中種一行樹,怎麼種呢?

出示題目:這條公路全長1000米,每隔5米種一棵樹(兩端要種)。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

②理解題意。

a. 指名讀題,從題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b. 理解「兩端」是什麼意思?

指名說一說,然後師實物演示:指一指哪裡是這根小棒的兩端?

說明:如果把這根小棒看作是這條綠化帶,在綠化帶的兩端要種就是在綠化帶的兩頭要種。

③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

④反饋答案。

方法一:1000÷5=200(棵)

方法二:1000÷5=200(棵) 200 +2=202(棵)

方法三:1000÷5=200(棵) 200 +1=201(棵)

師:現在出現了三種答案,而且每種答案都有不少的支持者,到底哪種答案是正確的呢?咱們可不可以畫圖模擬實際種一種?如果從圖上一棵一棵種到1000米,數一數,是不是就能知道到底誰的答案是正確的了呢?

2. 簡單驗證,發現規律。

①畫圖實際種一種。

課件演示:我們用這條線段表示這條綠化帶。「兩端要種」,我們從綠化帶的這頭開始,先在頭兒上種上一棵,然後隔5米再種一棵,再隔5米再種一棵,再隔5米再種一棵,照這樣一棵一棵的種下去……

師:大家看,已經種了多少米?(45米)這么長時間才種了45米,一共要種多少米?(1000米)要一棵一棵一棵一直種到1000米呀?!同學們,你有什麼想法?(太累了,太麻煩了,太浪費時間了)

師:老師也有同感,一棵一棵種到1000米確實太麻煩了。其實,像這種比較復雜的問題,在數學上還有一種更好的研究方法,大家想知道嗎?這種方法可不是一般的方法。大家聽好嘍,這種方法就是:遇到比較復雜的問題先想簡單的,從簡單的問題入手來研究。比如:1000米的路太長了,我們可以先在短距離的路上種一種,看一看4蠹蟻氬幌胗謎庵址椒ㄊ砸皇裕?

②畫一畫,簡單驗證,發現規律。

a. 先種15米,還是每隔5米種一棵,畫圖種一種,看種了多少棵?比一比,看誰畫得快種的好。(板書:3段 4棵)

b. 跟上面一樣,再種25米看一看,這次你又分了幾段,種了幾棵?(板書:5段 6棵)

c. 任意選擇一段距離再種一種,看這次你又分了幾段,種了幾棵?從中你發現了什麼?

(板書: 2段 3棵;7段 8棵;10段 11棵。)

d. 你發現了什麼?

小結:你們真了不起,發現了植樹問題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規律,那就是:

(板書:兩端要種:棵樹=段數+1)

③應用規律,解決問題。

a. 課件出示:前面例題

問:應用這個規律,前面這個問題,能不能解決了?那個答案是正確的?

1000÷5=200 這里的200指什麼?

200 +1=201 為什麼還要+1?

師:這個「秘方」好不好?

通過簡單的例子,發現了規律,應用這個規律解決了這個復雜的問題。以後,再遇到「兩端要種」求棵樹,知道該怎麼做了嗎?

b. 解決實際問題

運動會上,在筆直的跑道的一側插彩旗,每隔10米插一面(兩端要插)。這條跑道長100米,一共要插多少面彩旗?(學生獨立完成。)

問:這道題是不是應用植樹問題的規律解決的?

師:看來,應用植樹問題的規律,不僅僅能解決植樹的問題,生活中很多類似的現象也能用植樹問題的規律來解決。

小結:剛才,我們應用發現的規律,解決了一個實際問題。我們已經知道,「兩端要種」求棵樹用段數+1;如果「兩端不種」棵樹和段數又會有怎樣的關系呢?

三、 合作探究,「兩端不種」的規律

1. 猜測「兩端不種」的規律。

猜測結果是:兩端不種:棵樹=段數-1

師:到底同學們的猜測是不是正確呢?我們還是用前面學習的方法,舉簡單的例子畫一畫,種一種。

要求:每人先獨立畫一段路種種看;然後4人一組進行交流。你們組發現了什麼規律?

2. 獨立探究,合作交流。

3. 展示小組研究成果,發現規律,驗證前面的猜測。

小結:同學們太了不起了,通過舉簡單的例子,自己又發現了「兩端不種」的規律:棵樹=段數-1。如果「兩端不種」求棵樹,你會做了嗎?

4. 做一做。

①在一條長2000米的路的一側種樹,每隔10米種一棵(兩端不種)。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學生獨立完成)

②師:同學們注意看,這道題發生了什麼變化?

課件閃爍:將「一側」改為「兩側」

問:「兩側種樹 」是什麼意思?實際要種幾行樹 ?會做嗎?趕緊做一做。

小結:今天我們研究了植樹問題的兩種情況。發現了兩端要種:棵樹=段數+1;兩端不種:棵樹=段數—1。以後同學們在做題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分清是「兩端要種」還是「兩端不種」。

四、 回歸生活,實際應用

1. 一根木頭長8米,每2米鋸一段。一共要鋸幾次?(學生獨立完成。)

8÷2=4(段)

4—1=3(次)

問:為什麼要—1?這相當於今天學習的植樹問題中的那種情況?

2. 我們身邊類似的數學問題。

①看,這一列共有幾個同學?(4個)如果每相鄰兩個同學的距離是1米,從第1個同學到最後一個同學的距離是多少米?如果這一列共有10個同學呢?100個同學呢?

②這一列還是4個同學,如果每相鄰兩個同學之間的距離是2米,從第一個同學到最後一個同學的距離是多少米呢?

3.在一條路的一側種樹,每隔6米種一棵,一共種了41棵樹。從第1棵樹到最後一棵樹的距離是多少米?

五、 全課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不僅發現了植樹問題中兩端要種和兩端不種的規律,而且還學習了一種研究問題的方法,那就是遇到復雜問題先想簡單的。植樹中的學問還有很多,有興趣的同學,課下可以查閱有關的資料繼續研究。

「植樹問題」說課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新課程標准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的內容。大家都知道,數學的思想方法是數學的靈魂。本冊安排「植樹問題」的目的就是向學生滲透復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為此,本課制定了三個教學目標:

1. 通過探究發現一條線段上兩端要種和兩端不種兩種不同情況植樹問題的規律。

2. 學生經歷和體驗「復雜問題簡單化」的解題策略和方法。

3. 讓學生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本課教學分四大環節:

一、談話導入,明確課題

二、引導探究,發現「兩端要種」的規律

1.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通過創設在公路中間綠化帶中植樹的現實問題情境,提出「共需多少棵樹苗的問題」。學生在解答的過程中出現了三種不同的答案,到底哪種答案對呢?引導學生通過畫圖實際種一種去檢驗。通過模擬種學生體驗到一棵一棵種到1000米太麻煩了,於是老師介紹研究復雜問題的方法:遇到復雜問題想簡單的,從簡單問題入手去研究。(說明:為了使學生對復雜問題簡單化的思想體驗得更深刻,教材原題是在100米的小路的一側植樹我們將100米改為了1000米。)

2.簡單驗證,發現規律。

在舉簡單例子畫一畫這個環節,安排了兩個小層次:

① 按老師要求畫。

② 學生任意畫。

通過按老師要求畫,學生對棵樹和段數的關系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然後讓學生再任意畫一畫,種一種,更豐富了學生的感性材料,為學生順利發現並總結規律打下了基礎。

3.應用規律,解決問題。

①應用規律,驗證前面例題哪個答案是正確的。

②應用規律,解決插多少面小旗的問題。

這樣一方面鞏固剛發現的規律,另一方面使學生認識到植樹問題的規律不僅僅能解決植樹的問題,還能解決生活中很多類似的問題。

三、合作探究「兩端不種」的規律

1. 猜測「兩端不種」的規律。

猜測是一種培養學生推理能力的好方法。學生已經發現了「兩端要種」的規律,這時候老師提出如果兩端不種,棵數和段數又會有怎樣的規律呢?有了前面的學習基礎,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想表達的慾望也很強烈。所以這時候讓學生進行猜測是很有必要的,通過驗證證明絕大多數同學的猜測是正確的,這樣學生的研究成果被認可使學生會有一種成就感,從而也更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

2. 獨立操作,探究規律。

有了前面的學習基礎,放手讓學生先獨立探究再合作交流,通過簡單的例子驗證前面的猜測,發現兩端不種的規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復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數學思想又有了更深刻的體驗。

四、回歸生活,實際應用

設計了三道題:鋸木頭、算第一個同學和最後一個同學的距離以及對算距離問題的進一步鞏固。通過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源於生活,用於生活,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使學生深刻感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數學課堂中讓學生猜測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