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自主評價
自主學習是課程改革下倡導的一種新型學習方式。那麼,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呢?筆者結合多年教學實踐談談看法。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教師不是以知識的傳授為目的,而是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問題的深度、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形成自己對解決問題的獨立見解為目的。只有激活了學生與生俱來的問題意識,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與表現欲,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二、要「帶著學生走向知識」,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時代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引導者、學生發展的領路人,而學生本人才是學習的主人、發展的主體。學生的頭腦不是一個被填滿的容器,而是須被點燃的火把,教師的責任就是點燃火把,讓它燃燒。三、激發學生內在需要,由「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語文教學既要求學生掌握語文知識,形成語文能力,又要求學生適應未來的需要,掌握獲取知識的本領與方法。由學生的「學會」變為學生「會學」,由「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四、改革教學評價機制,進一步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傳統的教學評價只強調以成績為標准,重在知識方面的量化,把難以量化的內容排除在外,實際上,有些教學效果不是馬上就能顯現的,需要以過程和素質標准來配合。教師的評價是學生賴以感受成長的喜悅、煩惱或挫折的主要參照物。教師的積極評價,會有效地改變學生自我認知的傾向性、自主行為的調控力,以及認知動機、風格和技能,進一步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可實行多元評價,發動學生本人、同學、老師、家長、社會都來參與評價。五、在語文教學工作中,可給每個學生准備一個學習檔案袋檔案袋中的內容選擇與評判標准都應有學生參與,裡面可包含學生平時的表現和興趣潛能的記錄、學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結、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評與互評以及家長的信息等。
B. 目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主要存在哪些問題
教師像『實話實說』的主持人了」,「 學生學得主動了,變得大膽了」,「 學生的學習方式開始轉變了」,「 學生『動』起來了,語文課堂活起來了」 ……新課程語文課堂教學好評如潮,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課改實施以來,語文課堂教學的確存在一些值得我們注意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堂成了舞台而不是平台
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正在改變過去那種封閉、死板的狀況,日益走向開放,日益充滿活力。但也應當看到,許多語文課堂不再是書聲朗朗,課後學生對生字詞依然陌生,課文主題一知半解。課堂上,說學逗唱、琴棋書畫群英薈萃,就像是文藝匯演的舞台,並不再是師生學習交流的平台。
1、雙基倍受冷落。在新課程教學中,因為課標提出了對人文精神的培養,教材在課前的「預習提示」和課後的「研討與練習」均將知識性內容作了弱化處理,有些教師便在教學中便不大重視文本的解讀和基本知識的理解、掌握,不注重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對課文內容匆匆帶過,字詞難點都沒理解清楚,就跨過課文做了許多遷移和發揮,做些思想教育與精神培養的工作,好像教學中涉及「雙基」就不是在搞新課程,僅把目光聚焦於「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光環上,將「知識與能力」束之高閣。
2、課堂無限開放。一些教師沒有真正領會《語文課程標准》提出的「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這一理念,片面追求跨學科的學習,片面追求愉快教學,片面追求活躍的教學氣氛,從而導致初中語文教學中出現了非語文活動過多的現象。例如,有的教師在語文課堂上熱衷於游戲、表演,有的教師在語文課堂上熱衷於實驗、操作,有的教師熱衷於讓學生疊紙、繪畫、唱歌,等等。這些活動使小學語文教學表面上看起來熱熱鬧鬧,但由於有很多活動游離於理解和運用語文之外,加之耗時多,實際上使小學語文教學陷入了一種新的少、慢、差、費的境地,語文學科基本特點喪失,語文課程根本目標迷失,語文課成了大雜燴。
(二)教師成了主席而不是首席
根據新課程理念理解,教師應該是教學中的首席,但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由於部分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理解的偏差,踐行的機械,導致了一些課堂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看似平等,實質上卻流淌著不和諧的音符。教師儼然以主席的身份出現在課堂。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
1、啟發無處不在。由於課堂中問題設計太多太碎,一個套一個,學生馬不停蹄跟隨;表面看,教師尊重學生,學生圍繞著教師的問題在不停地思考,但這種缺乏系統性和彈性的發問,極易將學生引向單向思維的死胡同,長期以往,學生學會的是迎合教師的意圖,而缺失自我富有個性的解讀。
2、學生不由自主。如今的課堂流行一些這樣的語言:「你喜歡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你喜歡怎樣讀就怎樣讀!」,「你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由於不得精髓,不分場合機械追「新」,加之引導功力不夠,不和諧的現象接踵而至:不少學生讀最簡單的一段,唱讀、亂讀,胡亂交流……此時,教師要不要收回成命,實施干預?退一步,學生奉命而動,但因能力所困,選擇沒有深度,游離於文本重點之外,又該怎麼辦?課堂上看到的更多的是——真主意,假商量!表面「自主」之後依然是「專制」,是「注入式」!
(三)學生成了上帝而不是主體
教師是「主席」是課堂的一個極端,而「學生是上帝」使得課堂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一堂課,教師按照自己的設計,讓學生做上帝,就若干問題去讀讀念念,說說講講,紛紛攘攘,暢所欲言;而教師則只作為點名者、贊賞者,於是,在「把學生失去的課堂交還給學生」的絕妙好辭中,把課堂於「一言堂」一下子變為「大放羊」。主要表現在:
1、個性至上。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小學生的生活閱歷比不上教師廣大,生活體驗比不上教師豐富,人生感悟比不上教師深刻……文本解讀的多元化,對學生來說是「言者無罪」。但不少教師曲解了「個性化」和「獨特感受」,對學生非理性的解讀,不置可否,不及時糾偏,更有甚者視之為創新!對脫離文本主旨,對游離文本語境天馬行空式的「獨特體驗」置之不理。
2、賞識「泛濫」。隨著新課程理念的學習和滲透,為了保護學生自尊心,喚發他們的心理自信,賞識評價在課堂上得到越來越多教師的認同。然而在「賞識」評價的幌子下,奉命式表揚不絕於耳,絕對化高帽隨便派發,賞識評價一統天下。教師否定了學生間的差異,漠視了學生表現的智慧成分,忽視了學生回答的個性化內涵,不同的答案貼上了相同的評價標簽。教師好像既怕得罪了這個神仙又怕得罪了那個菩薩,本應是引導者、組織者、首席的教師完全成了一位陪客。
(四)合作成了說法而不是做法
部分教師片面把「小組合作學習」視為 「金字招牌」,彷彿課堂上不用「小組合作學習」就不是新課堂了!不管什麼教學內容,不問哪個年級,都要安排小組合作討論。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時機和過程缺乏應有的整體把握。有的學生還沒有進入合作狀態,就被要求交流成果。其結果只能是學習合而不作,各自為戰,用個人意見替代小組觀念。有的沒有明確的分工,各自為政,不知道如何合作,只能隨性亂說一氣。有的小權威一言九鼎,學困生只能依賴盲從。還有的爭執吵鬧不休,溝通合作無從談起……
(五)課件成了主角而不是配角
課件可以生動、形象的描述各種教學問題,增加課堂教學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寬學生的知識視野,但它畢竟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近年來,它卻因為部分教師的不當適用由配角的身份搖身變成了課堂中的主角,主要表現為:信息超量,學生只能在五彩繽紛的信息包圍之中「如痴如醉」;整個課件都是已有的問題和「標准答案」,學生只能在課件的框架內戴著鐐銬跳舞;大量的動畫和音響,學生「樂不思課」,沖淡了對學習重點、難點的關注。
(六)重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全面發展
學生的全面發展固然要以知識的掌握為基礎,但知識的掌握並不能代替對學生全面發展的關注。一些教師在學生掌握知識方面雖然取得了偶然的成功,而在學生的全面發展上取得的成效是很低的,主要原因是:
現在的課堂教學忽視了語文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兩重性,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教學中重工具而輕人文。如:著重講字的筆畫、結構和詞義,段意等,而忽視其運用。考試中出現了字的筆順,而且要學生不能寫錯順序,而且常考的字中有些筆順本身也有爭議。這主要表現在對分數的追求上,只要學生能取得高分,不管這種教法是否符合教學規律,是否符合學生身心發展,都是好教法,都是值得推廣的。比如單調刻板的條文背誦這一方法得到了多少人的推崇,有多少學生正在重點背誦「標准答案」,原因就是考試考條文,學生背是背會了,但卻不能真正掌握它,一考完,就差不多都「還給老師了」。
(七)教學方法落後僵化
一是教案為主宰教學:課堂教學是按計劃進行的,每節課無一例外地必須按照教案完成規定的教學進度(課時任務),本無可厚非,但如果決不能越教案一步,不管學生是否知道了、掌握了、提高了,趕著學生往指定的步驟走,把教案完成了,教學目的也就算達到,那就大錯特錯了。這一點在青年教師中表現得比較突出奇制勝。這實際上是一種封閉性的教學,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缺乏生氣和樂趣。
二是以統一為標準的一致性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習慣於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學生,強調以中間狀態的學生作為授課的標准,這就導致超過一般水平的學生感到太簡單,缺乏挑戰性而出現心理抑制,分散注意力;而發展狀況低於一般水平的學生,因跟不上節奏而十分吃力,產生失敗和無助感。這種狀況的存在,難以實現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的目標。而在現在有不少課堂教學出現這樣的現象:教師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而主體作用發揮得好的學生恰恰是接受能力較快,學習成績較好的同學,他們往往能提出一些比較新鮮的見解和主張,教師卻誤以為自己引導得法,就跟著這些「主體作用」發揮得好的學生「走」,而中等生和相對比較差的學生則喪失了「發揮」的機會。這種現象在公開課中比較常見,違背了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從而限制了大多數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 針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就要在課堂教學中做到以下幾點:
(一)讓平等交往成為師生關系的主線
課堂是教學的主要場所,教學任務主要在課堂完成。在這個師生交往的平台上,學生不僅僅需要教師的微笑和賞識,需要教師有的放矢的評價,更需要教師營造一個相對平等的競爭氛圍,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精神層面深層次的平等。要做到這一點,就要處理好以下關系:
1、處理好學生自主與教師主導的關系。我們反對過去教師在教學中帶強迫性地要求學生接受結論的做法,也反對現在過分地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而弱化教師主導性的現象。教學中,教師是組織者和引導者,如果說教師在教學中按照設計的問題和步驟讓學生去完成,是履行了組織者角色的職責的話,那麼,教師在教學中憑借自己深厚的語文素養,對文本的獨特體驗、感悟、把握和可能高於學生的深刻見解而對學生正確導向,開啟思維,適時示範,精要點評,高效對話,就是履行了引導者角色的職責。試想,如果把課堂交給學生,課堂就任由學生決定一切,一盤散沙、放任自流也不用教師組織和引導的話,那還要教師干什麼?學校也許都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2、處理好張揚個性與價值引導的關系。追求「個性化」閱讀,讓學生有「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是對的。問題是語文教師要有靈心慧眼在獨特體驗和價值取向之間找到支點!必須清楚,新課標中要求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是建立在「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的基礎上的。否則,我們的教育將在失重與倒錯中製造隱患。語文教育的根砥就在於提契生命的韻味,陶熔人文情懷,蘊涵精神意韻……文與心一體,書與人俱化。
3、處理好賞識評價與是非分辨的關系。賞識評價的方向是對的,但教育不能沒有批評和懲罰。在課堂中我們要根據思維的層次,分層賞識,同時也要正視問題,藝術地實事求是地指出不足。給學生明確的「是非准則」,讓他們的思維都集中到課堂教學中來。因而,在課堂上科學的做法是,弄清學生的思維軌跡,當學生的觀點正確獨到時,就理直氣壯地給予表揚、肯定,放大「亮點」;當學生的見解不夠完整時,就應該不厭其煩地進行點擊,培植「生成點」;當學生的認識出現偏頗時,就該直言不諱地加以引導,糾正「錯誤點」,從而讓學生在平等課堂上有個性地發展。
(二)讓自主合作成為學習方式的主流
目前我們所遇到的問題並不是教師沒有給學生自主合作的機會與時間,而是教師在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時缺乏相應的方法指導,使得合作學習流於形式。因此,教學生合作學習的方法,成為當務之急。教師要倡導的是在自學、自悟基礎上的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通過學生互相啟發、共同探究,不僅有所發現、學有所得,而且可以培養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只有在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才能使他們互相取長補短,變得知識更加豐富,能力更加全面。教師要精心組織學習活動。一是要組織好自學,核心是使每個學生都能獨立思考;二是要組織好合作學習,既做到在互動中把學習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強個別輔導;三是要組織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強引導、調控,以全面實現教學目標。總之,教師要通過有效的學習活動,通過師與生、生與生的交流,使學生不斷進行自我組織、自我建構,在這種組織、建構中,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讓文本解讀成為語文教學的主題
新課程標准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體驗品味。要做到這些,必須解決好以下問題:
1、解決好人文精神與落實雙基的問題。新課程語文教學注重人文性,但也不能忽視其工具性的一面,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而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從教學目的上看,如果一個學生連字音都要讀錯,又經常出現錯別字、病句連篇,那麼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再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我們不能以犧牲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為代價,來換取語文課堂的熱熱鬧鬧。要使學生在學習語文基礎知識、形成語文基本能力的過程中,學會學習,並獲得這門學科的正確的價值觀。
2、解決好拓展創新與解讀課文的問題。課程標准要求強化學生閱讀,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如果學生對文本沒有充分研讀,那麼拓展和創新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要倡導學生與文本、學生與教師、學生與不同文化的對話。尤其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要重視朗讀,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品味、揣摩語言,從而有所感悟,這是拓展和創新的基礎。要讓學生在充分研讀課文的基礎上理解和積累語言,逐步學會欣賞,防止把理解與欣賞變成支離破碎的作品分析和文學知識傳授,也要防止脫離文本的架空分析與拓展,提倡學生在讀書思考的基礎上,發表獨立見解,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思考,學會讀書。
3、解決好媒體運用與以課為本的問題。課件是課堂「要」件。但這個「要」並不是指的主要、必要,而是重要。我們不能否認課件在課堂的某些環節與知識點上的重要作用,但並不是所有的課堂都需要它,課堂的所有環節都離不開它。我們始終要明白課件是為教學服務的這一點,如果它起不到服務的作用,就是畫蛇添足,就是喧賓奪主,我們的運用就是失敗的。因此,課件製作者製作前要樹立現代化的教育思想,以課為本;製作時,要著眼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超越傳統媒體的局限,變抽象為形象,化繁為簡,更好地幫助學生突破重點難點,而不是將精力放在流光溢彩的圖片、活潑生動的動畫上。這樣製作後才沒有或少有遺憾,課件才能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繁華過盡見真淳。
C. 如何巧妙調控小學語文課堂
如何巧妙調控小學語文課堂
作者:周海雲
[導讀] 課堂調空當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要對學生進行相應的課堂常規的訓練。
課堂調控是教師對課堂上學習情境的創設控制,對教學時間的合理分配,對達成本課時教學目標的策略使用,對課堂氣氛的調節,對學生學習方式的指導應用。課堂調控不同於執行教案。課堂調控不同於「課堂以教師為權威」。
一、簡化課堂
1、簡化教學內容
實施了人教版教材後,我們都不難看到:新教材的內容在量上多了很多。低年級第一冊拼音部分就有四個復習,六個單元;第二到第四冊教材都有八個單元,每一冊教材當中都包括八篇識字,三十四篇左右的課文。每篇需要認識的新的漢字的數量比原來的教材有大幅度的增加。低年級的孩子年齡小但要承載的東西比起其他年級的學生要多得多。而我們有的教師認為低年級的學生懂得太少,覺得講得越細,孩子就理解得越深;讀得越多,孩子就學得越好,對教學內容難以割捨;還有的老師覺得教材既然都這樣編排出來了,如果不教那麼考試考出來怎麼辦?所以對教學內容不敢割捨。
案例陳述:《學會勸阻》
理論闡述:不同學生所能承受的教學內容是有一個度的,教學內容太多,構成教學節奏太緊,使學生的心理節奏一直處於急促、緊張的狀態,學生精神長時間緊張,容易疲勞。這疲勞到了一定程度,就會導致學生游離我們的課堂。因此作為教師要學會象盧勤老師說過的故事《蹲下來看孩子》中的那位媽媽,蹲下身來,真實地感受一下孩子眼中的世界。正視學生的學情,以教材為例,截取部分,簡化教學內容,那麼課堂上就可以放慢腳步,和學生真誠的互動,關注他們的不會,並竭盡我們教師的全力引導他們從不會到會,課堂上就一定能夠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溝通。
再看我們語文閱讀教學的特點,整個教學過程以文章教學為主,一篇文章的內容是很豐富的,假如我們不對講課的內容進行調控,那麼在稍縱即逝的40分鍾里,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講,既要完成讀通讀順課文和識字寫字的保底工作,又要理解文章內容,進行相關的語言文字訓練,什麼都面面俱到,必定什麼都不能到。在語文課堂中對於一些長的課文,要合理擠出有效的教學時間實現「長文短教」,做到立足文本,一課只求一得,落實字、詞、句的低年級的訓練重點,就足夠了。
其實,舍棄有時是為了更好的獲得。
2、簡化教學語言
課堂調空當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要對學生進行相應的課堂常規的訓練。但常規訓練不能靠課堂上教師喋喋不休的提醒,春風化雨的激勵評價,不要過多地讓學生齊念「課堂常規口訣」。學生的行為總在反復,造成我們老師每天也得重復差不多的語言,時間一長,容易使學生形成聽覺疲勞,甚至是聽覺倦怠。因此我在課堂上就經常採用一些肢體語言進行調控,效果很好。比如:
課堂上的目光提問;迫切需要發言的學生建議他們可輕輕搖動自己的小手;注目傾聽;擊掌兩下,表示要安靜……諸如此類肢體暗示學生一旦掌握,在師生之間形成一種默契,實現無聲無息地輕松調空。
二、趣化課堂
說到低年級的課堂,不能不提到「趣」。而關於趣的營造,方法更是多。有表演、故事、競賽、游戲激趣,大型公開課上低年級的老師為了調控,還有把教學的環節以闖關形式出現,不停吸引學生的眼球,自始至終抓住他們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曾有一個研究教育的人士說過:不愛學習的學生哪兒都有,不愛聽故事的學生一個也找不到。所以我今天要講的就是怎樣運用故事情節趣化低年級的課堂。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在拼音的學習中,藉以學習拼音知識的插圖與插圖之間,並沒有什麼邏輯聯系。而這些毫無關聯的插圖,又與每一節課學習的拼音知識緊緊相連。那麼,單純地以圖教學拼音知識,容易產生單調、無味的課堂教學。如果能將這些零散的沒有邏輯聯系的插圖,串聯起來,協調於統一的有趣的情境中,就能讓拼音學習成為剛跨入小學校門的孩子進行的一種輕松、快樂的學習活動。
三、異化課堂
一堂課就如一塊蛋糕,都是甜的,一直吃就膩了。再去吃點其他的東西就有味了。所以說沒有變化的課堂是了無生機的課堂,是不能吸引學生的眼球。因此我們要追求不一樣的、有變化的課堂,也就是所謂的異化。
1、板塊變化
課堂其實是一個氛圍場。課堂的基調影響學生的聽課情緒。低年紀的課堂調空很講究動靜搭配的問題。語文課中的「動」能激活低年級學生學習的情緒,活躍課堂的教學氣氛;「靜」則有利於學生的深入思考,使課堂處於安靜的狀態。如果語文課上「動」多「靜」少,就會出現表面上熱熱鬧鬧,但學生的思維很少參與學習,因此課堂雖然活躍但卻顯得浮躁;如果「靜」多「動」少,學生就容易疲憊導致課堂沉悶壓抑。教師課堂教學方式的間隔變換,有助於學生消除疲勞,保持注意力,提高教學效率。比如:《畫風》的教學可以把安靜的生字書寫環節放在導課、課中、課末三個不同的時間段進行;在一個游戲之後,適當設計一些如聽寫、練習、默讀,以靜制動,快速調整學生狀態;又比如在較長時間的看、寫之後,結合教學,設計一些表演、背誦等活動量較大的環節;連續的半節課的訓練之後,部分學生可能出現精神疲勞、注意力分散的現象。面對這種情況,教師的提醒或警示對學生注意力的長久保持已無濟於事。可以組織學生來一段律動等形式的課中操,舒展肢體,以動制靜。這樣,不但消除學生的疲勞,活躍課堂氣氛,而且增加師生間的感情。
正如一些高明的電影導演,總是在鬧場之後又會安排一個靜場,以調節和平衡觀眾的情緒。教學設計時候也要重視動、靜的合理與巧妙轉換,去營造一個和諧的氛圍場,獲得一個開放但不失控,規范但不沉悶的課堂。
2、語言變化
首先追求語氣語調上的變化。比如講述重點時,可提高音量,減慢語速,適當重復;學生注意力分散時,可暫時變換聲調,喚起無意注意;因為現代生理學研究表明:人在一種單調的聲音刺激下,令大腦皮層很快的進入抑制狀態。而抑揚頓挫,具有節奏感的教學語言,則打破著這種單調的催眠刺激。
其次追求內容上的變化。如課中的寫字指導常常有讀准音、觀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動手在田字格中練習書寫幾個步驟。教學時可以把這些習慣性的說法改成:和生字寶寶打招呼(讀准音)、找找生字寶寶的家(觀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送生字寶寶回家(動手在田字格中練習書寫),把原本枯燥的識寫以孩子們熟悉的生活情境加以呈現,讓學生把生字寶寶當成朋友一樣去愛、去呵護和生字一起游戲,體驗交往的快樂,誘發學生的好奇心,提高注意力。
第三,追求節奏變化。
這樣,通過這些變化,,使教師的語言就象蜜一樣牢牢粘住學生的注意力,驅散「脫軌」行為,使他們沒有心思再去「走神」或「攪場」,對課堂教學進行有效調控。
總之,低年級課堂教學中的情況千變萬化,教學對象千差萬別,表現各異,必然會發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機智靈活地運用調控策略進行調控,真正處理好課堂教學中「開放」與「規范」的關系,實現「開放」與「規范」的和諧統一,使我們的課堂經常見到「學生小臉通紅,小眼發光,學生小手直舉,小嘴常開」的理想的狀態。
D. 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該怎樣實施(國培計劃)
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教師們必須控制好時間,要讓學生明白學習是重要的事情,是要花很多時間去學的,但不是可以隨便浪費的。我們還可以嘗試引導學生將最感興趣的話題或文中的重點問題提出來討論,而其它的問題可放在課後與學生單獨交流,或將自己的想法寫在紙上再交給老師,對於較為精彩的話語可展覽在語文學習園地內。 在新課程教學中,我們教師的熱情都很高漲,個個都氣勢昂揚,有信心把語文工作做好,但經過幾年的探討,我們教師對語文課改還屬在不適應階段,在這就談談我對語文新課改給我帶來的一些困惑與相應的對策。 一、課堂上的時間不夠用 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通過學方法,讓學生勇於探索,對新事物產生興趣。為了適應新課程教學,我們必須轉變教學理念,必須讓學生在課堂上自己找方法,那就會產生拖堂現象,那我們如何去完成教學計劃,識字能力又怎麼樣培養? 那就必須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不能讓課堂的時間浪費掉,教師們必須控制好時間,避免遲到,防止外界干擾,減少維持課堂紀律,要讓學生明白學習是重要的事情,是要花很多時間去學的,但不是可以隨便浪費的。我們還可以嘗試引導學生將最感興趣的話題或文中的重點問題提出來討論,而其它的問題可放在課後與學生單獨交流,或將自己的想法寫在紙上再交給老師,對於較為精彩的話語可展覽在語文學習園地內。 二、學生學習方式轉變,但學生自己不能成功地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方式是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基本的行為和認知取向,即學生在研究解決其學習任務時,所表現出來的具有個性特色的方式。那就要改變傳統教學中的過於強調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但常常不好操作,流於形式,缺乏在個體獨立思考基礎上的真正合作,在課堂中只有少部分同學能參與,其他同學仍是被動,沒有表現的機會。有的學生合作學習時,不會傾聽,不會合作。 在課堂活動前,先明確分工,再合作。這樣可以讓每個學生都可以發揮自己的特長;也可以先獨立思考,再分別說出自己的想法,最後形成集體的意見。在合作學習的內容中,要考慮學生之間不同的認識,不同的發現,這些內容往往是教學的重點或難點,是學生靠個體自主學習很難解決的,把學生的個體差異變成一種教學資源,學生就會積極參與合作學習中去。教師要對合作學習進行指導,不能袖手旁觀,要真正關注學生,深入到合作學習中去,了解他們合作的效果、討論的焦點、思考的疑難點。 三、語文教師轉變教學理念,但把握不住語文課該教什麼 理念的轉變,是適應語文新課程改革的根本前提。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教師主要靠自己個人解決課堂裡面的所有問題。新課程里提倡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那麼就要靠教師集體能力的發揮,就需要更多人,更大的空間,教師之間將更加緊密地合作,與不同學科的教師打交道,那語文課到底是什麼課? 現代教師所面臨的挑戰,要求教師保持開放的心態,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進行多方位的學習,現在的語文教學,已經不是單一的語文知識,而是涉及多門學科的知識,這就要求教師要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使自己具有更開闊的教學視野;其次,就是學會和同行合作,吸取多人的智慧,協調一致;對學生的評價,不僅看學生成績,還要多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重視知識的運用、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不搞題海戰術,減輕學生負擔,促使學生主動學習。 四、不學語法,語文教師在課堂怎樣培養「語感」 談到語文教學時,特別強調「要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而不僅僅地掌握知識和籠統地提高能力。不少人感慨,「耗時多,收益少」。重視能力的培養,不重視基礎知識,那不學語法知識,「語感」又怎麼樣培養? 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感」,就突出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發展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可以通過吟誦法,讓學生利用讀書的語氣感悟,主要通過學生,老師進行有感情的朗誦,進行對比,而產生共鳴;也可以進行教學情境法,來讓學生感悟,主要通過教學內容,精心布置情境,讓學生們都能融洽到情景中;還可以利用傳授的知識的過程,讓學生在思維里產生感悟。 五、語文教師轉變教學行為,那如何去備好課 語文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的教學行為必須根本轉變,這樣才能主動適應並投入新課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實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目標,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然而,以學生為中心,意味著教師轉為合作者,那麼一堂課,教師如何去備課,如何去引導學生根據教材去主動尋找問題。 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教師由權威變成合作者,那麼教師跟學生是平等關系,在學習中,備課中,可以去參與學生的學習生活,根據學生的學習個性去發現問題,通過課堂的組織,並引導學生發現並解決問題,從而讓學生產生興趣與個性,這樣大大加強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個性發展化,運用多種教學模式,讓學生找問題,可以同學提,老師提,再一起解決;還可以通過利用學生最感興趣的字、詞、句、畫等入手,讓學生產生興趣,在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 六、課堂新用語的運用機械化,從教材難引到實踐 新課改課堂教學中,要求教師要以教材帶領學生走向自然和社會,然而就在課堂中經常出現一句課堂口頭語「你們讀懂了什麼」,從這句話中,我們就知道還是不能走出「教教材」,新課程的教材,使我們在課堂提問下,學生無語。我們是想讓學生弄懂教材,並從教材中引發到現在生活中去,而往往教師們還是拘謹於教材,不敢突破。還由於學生在現在生活的閱歷和社會接觸較少,讀課外圖書也有限,也很難去領悟教材,甚至一些關鍵詞、句難以表現出來。真正樹立為學生而教,根據學情而教,使學生讀有所感,思有所啟,練有所得,學有所獲,讓課堂教學真正成為思想交流、情感溝通、生命對話的場所。教學要沉下心來咀嚼教材,發現、選取典範語段、欣賞點評;要開掘出蘊涵於母語中優秀的民族文化;對課文的主體特點、語言特色應瞭然於胸,還要自己准備好課文的相關知識、背景資料,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學生能自己收集信息最好。這樣,在教學中才能得心應手發揮信息調控的功能。 語文教學就是為了讓學生學得聰明一些,靈氣一點,當然,新課程所蘊涵的新思想、新理念,也給我們前所未有的沖擊,給我們帶來困惑,但新課程所構建的理想未來,正是需要我們帶來困惑去實踐,去探索,去創造。
E. 語文課堂教學評價的幾個原則和具體方法,小學語文論文
F.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哪些問題
認真回顧《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五個問題》這門課,請結合教學實際
說一說: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哪些問題?至少提出三個。
一、學生自主學習,教師應把握分寸。
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
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
習的特點,
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
愛護學生的好奇
心、
求知慾,
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倡導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學習方式。
由於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強調關注學生不同的
學習需求,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因此,在教學中就出現了教師只注
重讓學生自主發揮,而教
師
沒有給予評價,也不及時批評指正,其
目的可能是為了尊重學生這一主體,
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方式,
調動
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然而,自主學習,不是一種「自由式放羊」,這
樣的尊重是否讓學生迷失方向,
失去自我。
因為學生的學習能力發展
也呈不平衡狀態,教學中要充分考慮這一情況,要因人而異,因材施
教,同時教師要及時的指導、糾正,這樣才能讓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
發展,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誤認為「熱鬧」的課堂就是成功的課堂
如果課堂上只是表面熱鬧,
學生對知識並未掌握,
思維並未得到
鍛煉,能力尚未得到開發,這絕對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活」。
只顧
課堂中表面形式的熱鬧,
整堂課下來,
學生忙這忙那,
「自主」
至極。
但學生真正能學到多少有用的知識呢?
就小學語文而言,
教師的精心組織和合理引導,
全體學生的思維
卻總是處於活躍狀態,
並且這種思維在適時的交流碰撞中常常能走向
深入,
這樣的課堂才是有效的課堂。
有些文章,
語言優美,
內涵深刻,
富有哲理。這時不必將問題加給學生,而是讓其靜靜地反復品讀、美
讀,做「無問題之讀」,在靜讀中置身其境。學生會逐步領悟其中的
思想和意境,對文中妙理一旦悟透,便恰如醍醐灌頂,妙不可言。
三、止「只重視結果的得出而忽視過程」的傾向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
往往會出現
「只重視結果的得出而忽視過程」
的傾向。
教師片面的追求學生是否學到了知識或考試的成績,
而不深
入了解過程,
我認為過程的體現應主要看兩個方面,
一是看老師教的
過程,即教師是如何啟發、引導的,二是看學生學的過程,即學生是
如何獲取知識的。
就拿語文朗讀指導來說,
朗讀一般也講求兩個方面,
一是數量,二是質量。朗讀的遍數多了,也可以算作是有了朗讀的過
程,但更應體現出質的訓練過程。在一次次的反復朗讀中,後一次要
能比前一次有所進步,有所提高,要能體現出誦讀訓練的層次性來。
要能讓學生在多次的反復不斷
的
訓練中,
逐步地去體味語言,
體會
情感,提高朗讀的能力,最終達到自
我
感悟的程度。過程的反饋可
以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
及時了解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了解
學生是怎樣獲取知識的,
了解學生的思維狀況,
便於更及時地調控教
學進程,其意義就在於能將問題及時解決在課堂之中。但很多時候,
這種信息交流僅僅局限在題目的正確與否上面,
而很少能夠感受到學
生的思維和想法,而這才正是學情反饋的目的所在。
以上只是我對語文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的薄見,
願各位同仁共
勉。
社會在期待,
每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要自覺增強教育創新的緊迫
感與主動性,領悟素質教育的真正內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讓每個孩子感受到學習語文的快樂!
G. 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調控課堂措施有哪些
一、精心地備課,教學思路清晰
教師只有吃透教材,弄清楚課文的重點、難點,才能在課堂中思路清晰地教學,課堂教學才能煥發主動、自主、探索的活力.比如《夜鶯的歌聲》這篇情節復雜、環環相扣的長文,我在設計教學時把教學重點引向了品讀、研讀和美讀,讓學生透過人物言行,在朗讀感悟中凸顯和活化人物形象.在引導學生學習課文時,我讓學生抓住一些關鍵的句子,特別是表現小夜鶯言行的句子去細讀體會.
二、精彩生成是課堂教學激活思維的關鍵精心的預設是語文課堂教學有效的基礎,如果能夠按預設順利實施,應該說就算基本成功了.但學生的思維是否激活,是否有利於學生語文學習的可持續性,還得關注課堂教學過程中精彩的生成.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人在輕松的氛圍中思維處於最好的狀態.學生也只有在輕松、和諧的課堂中,才能有最理想的學習狀態.教師應善於運用一些策略,創建和諧的課堂氛圍.比如低年級的識字教學,通過猜謎、編兒歌、順口溜等方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認識了生字寶寶,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得開心.教師應對學生多些激情,讓學生感覺到老師對自己的重視;教師在與學生之間平等相處,不要以權威自居;教學中遇到問題時,教師應與學生一起討論,共同解決,要尊重學生的看法,容納不同的見解.
三、加強課堂管理,調控課堂節奏 教師應注重教學環境的空間設計,將每個學生置於自己的視野范圍內;能夠靈活地與每位學生順暢交往,而不應該高高在上.
四、課堂教學多創造性的設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葯,就看你能不能點燃這火葯.」激發學生的興趣就是點燃渴望知識火葯的導火素;激發興趣,這確實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秘方.
五、尊重學生的奇思妙想,給生成營造成良好的氛圍劉良華老師認為:「很多活力並不需要教師去培育,嬰兒、小孩的身體內部已經蘊藏了活力.學校教育只要不打擊、破壞小孩的活力,就已經是做了一件最有教育意義的事情.既然孩子身體內部已經蘊藏了無數的活力,教育能夠做的事情並不多,教育的使命只是激勵、喚醒和鼓舞.除此之外,就有可能多餘而且構成破壞.」的確是這樣,人的年齡越小,越是對一切事物充滿了好奇心,思維也就越具有發散性,受到的條條框框的束縛也就越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會有一些奇思妙想.我們要構建張揚活力的語文課堂,就一定要尊重學生的這些奇思妙想,給生成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