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圍繞綠色課堂,進行小學科學教學主張的落實
課程標准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素質教育要求教師回把學生從傳答統的被動的受教育地位轉變到主動的求知地位上來,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更要引導學生養成自覺地尋求知識,獲取知識的能力。為此,我們必須在教學中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地位。
② 小學數學課堂導入方法學習心得體會
學習小學數學,重要的是理解,而不是像其它科目一樣死背下來.數學有一個特點專,那就是『『舉一反三」屬.做會了一道題目,就可以總結這道題目所包含的方法和原理,再用總結的原理去解決這類題,收效就會更好.學習數學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從基本的下手,穩穩當當的去練,不求全部題都會做,只求做過的題不會忘,會用就行了.在做題的過程中,最忌諱的就是粗心大意.往往一道題目會做,卻因粗心做錯了,是很不值得的.所以在考數學的時候,一定不要太急,要條理清楚的去計算,思考;這樣速度可能會稍慢,但卻可以使你不丟分.相比之下,我會採取稍慢的計算方法來全面分析題目,盡量做到不漏.學習是一生的事情,不要過於著急,一步一個腳印的來,就一定會取得一想不到的效果.
③ 阿陽小學《中小學德育課堂》觀看心得體會第四季第十八期英雄與榜樣
那你就得寫出當時觀看的主要內容,給你的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或事件,你體會到什麼,需要學習他們的什麼精神。等等
④ 小學生 數學上課心得體會
學習小學數學的心得體會研究性學習是以問題為載體,通過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過程來進行學習。通過學生主動探究式的學習,讓學生感受與體驗知識產生、發展和形成的過程,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分析、處理信息資料的能力,培養學生提出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小學數學的研究性學習正是要引導學生去發現他所未知的問題,通過數學手段來解決問題,且能用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遷移到其它問題的解決上。《數學課程標准》中提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的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時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我們的學生對知識的探究能力、創造能力,被教師不經意的注入式教學扼殺了。他們對數學學習越來越不感興趣,還怎麼能更深入地進行創新呢?在小學數學中進行研究性學習,是改變這一現狀的有效途徑和方法。那麼,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進行研究性學習呢?根據對本書的學習以及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進行研究性學習,要做到以下幾點。1.要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興趣。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裡,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研究性學習,就要激發學生心靈深處的那種強烈的探求慾望,使其產生強大的內部動力。2.注意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數學源於生活,生活充滿著數學,數學教學應寓於生活實際,且運用於生活實際:所以,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溝通生活中的具體問題與有關數學問題的聯系,藉助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中的具體事例,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求知慾,尋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引導他們進行研究性學習。3、重視再現知識過程。4、要盡量讓學生自己去研究發現。在教學中,教師應當經常給學生提供能引起觀察、研究的環境,善於提出一些學生既熟悉而又不能立刻解決的問題,引導他們自己去發現和尋找問題的答案,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多給學生一些研究的機會,多一些成功的體驗,多一份創造的信心。5、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對小學生來說,能夠獨立解題並有獨到見解,這就是科學研究的縮影,也是他們在人生道路上探究創新的初步嘗試。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敢於打破常規,別出心裁,勇於標新立異,尋找與眾不同的解題途徑,啟發他們從多角度、多側面、多渠道進行大膽嘗試,提出新穎、獨特的解題方法,這樣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基於以上的認識,我認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可以激發起學生學習的慾望,可以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幫助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提高學生的能力.
⑤ 中小學生德育課堂心得體會500字
認真學習了學校領導的講座之後,我對什麼是德育實踐活動課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德育實踐活動課的開設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德育實踐活動並不神秘,德育實踐活動課也沒那麼難上。關鍵是認識問題,定位問題,認識對了,定位準了,很多問題也就都迎刃而解了。
德育實踐活動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是基於學生的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對知識的綜合應用的實踐性課程。德育實踐活動不是教學層面的一種教學活動方式,而是課程層面的一種具有獨立形態的課程。德育實踐活動課程強調超越教材、課堂和學校的局限,在活動時空上向自然環境、學生的生活領域和社會領域延伸。
如果只是組織大量的活動而沒有有效的管理與引導,將是雜亂無章的、無序的、低效的,所以要進行統籌規劃。家長和社會的理解和支持,也是德育實踐活動能否順利開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注重對社會、家長的宣傳工作。利用有關媒體、家長學校、家長會,廣泛宣傳德育實踐活動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特殊性,引導社會和家長了解德育實踐活動不但不會影響學生對學科課程的學習,反而會因為活動增強學生的探究創新意識,學會科學研究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而有益於學科課程的學習,從而重視這門課程,配合學校開好這門課程。
設置德育實踐活動的意圖主要是要加強學校與社會生活的聯系,鍛煉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課程改革要求教學過程中,要從「以教師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生學為中心」,特別是德育實踐活動課程,更應該處理好「學生主體」和「教師主導」之間的關系。
⑥ 怎樣有效激勵小學高年級學生課堂積極發言的心得體會
「你不愛什麼,什麼就枯萎!」
——澧南鎮中學二○○八年度育人經驗交流會側記
二○○八年十二月十七日,一個晴朗明媚的冬日,澧南鎮中學育人經驗交流會在一種輕松爽朗的氛圍中召開,全體班主任和一室三處負責人共一十九位代表與會,任其登校長主持會議。會上,各位班主任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對學校管理、班級管理、留守兒童管理、通學生管理提出了許許多多可資借鑒的寶貴意見。最後,學校龔宏傑書記做了大會小結,號召全體教職員工創新教育方法,理論聯系實際,為我校實現「一年初見成效,兩年穩中有升,三年名列前茅」的工作目標而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一、 真愛,師生共同成長的原動力
「凡是缺乏愛的地方,無論是品格還是智力都不能充分自由的發展。」
——羅 素
這是一個浮躁的年代,爭名奪利,物慾橫流!我們很多時候在抱怨,抱怨社會的不公,抱怨待遇的低下,抱怨懷才不遇,抱怨被人誤解!於是不自覺中我們多了一份冷漠,少了一份熱情;多了一份虛偽,少了一份坦誠;多了一份牢騷,少了一份勤奮!在浮躁中,我們丟掉了一份事業的情懷,丟掉了工作的激情,更丟掉了對孩子們應有的那份愛心!
在今天的交流會上,絕大部分老師都提到了愛心育人,的確,我們一輩子從事的是教書育人的工作,默默無聞地堅守在別人認為「沒出息」的「孩子王」的崗位上,講的是奉獻,而不是索取,把畢生的精力獻給了教育事業,獻給了孩子。「一個人的理想多得勝過了天上的星星,即便是讓海棠花開得更加紅艷也是一種理想。然而所有的理想,都必須有一種肥料,那就是愛。真的,就是愛。你不愛什麼,什麼就枯萎!」比如,留守學生需要你的愛。在留守學生心中,他們希望能夠多得到一點父母的愛,可他們的父母離得很遠,不能滿足他們的心願,這就只有靠我們教師來完成了。問題學生也需要你的愛……
老師把愛灌注在他的全部教育過程中時,用愛去關心學生、引導學生、感化學生,用全身心的愛去教育學生。由於愛的傾注,再難教的課文也變得淺顯易懂、生動有趣;再頑皮的孩子也變得活潑可愛、聰明好學。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當我們沉迷於斤斤計較、勾心鬥角的時候,李鎮西老師知道「短暫的成功靠的是機遇,而終生的成功靠的是實力」,所以他沒有拿自己的優點與別人的缺點相比,而是以一種寬容之心,進行自我反思,於是他開始潛心讀著書;當我們在為自己的遭遇深感不公而耿耿於懷時,斯霞老師在三尺講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帶著一份寬容與淡泊,播灑愛心,用心教書……他們或者似顯微鏡,在文本細處演繹課堂的精彩,或者似望遠鏡,在心靈深處播灑愛的火種,以博愛的情懷觀照教育人生。
會上,與會代表向全體教師呼籲:請重拾那份冰封的愛心吧,去愛你的孩子,去愛你的學生,更要去愛你身邊所有的人!因為「愛心之火,可以燎原」!
二、表揚總比批評批評好
「無論什麼人,受激勵而改過,是很容易的;受責罵而改過,比較的是不大容易的。而小孩子尤其喜歡聽好話,而不喜歡聽惡言。」 ——陳 鶴 琴
表揚和批評都是教育藝術,在育人經驗交流會上,參會代表一致認為:表揚總比批評好。
表揚能使受表揚者產生一種愉快情緒,從而引發為動機,強化其正確的思想行為。表揚要考慮到在學生中的參照性,受表揚的學生實際表現確實比班裡一般同學突出得多,或是帶有某些需要肯定的特點,這樣才能做到典範帶路,學有榜樣,既教育個別,又教育集體。表揚要及時,班主任若發現先進事跡時,應抓住時機,馬上行動,及時給予肯定。這樣不僅能維護被表揚學生的積極性,還能促進班集體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產生。班主任應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注重觀察每個學生的變化。如對待學困生,他們在班上學習也許最差,就連寫字也最潦草。但某位同學的作業與上次比較,有明顯進步,就需要及時表揚和鼓勵。一個人的轉變也許能帶動其他後進生的進步。
批評是班主任在工作中為了禁止和糾正學生中的不良思想和行為而採取的一種手段,但運用不慎,常會使學生產生防範心理,表現為心灰意冷,破罐子破摔,不求上進的消極情緒,造成心理抵觸,影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因此班主任對學生批評時,應特別注意方式方法,不要過分,力求批評恰如其分。我認為批評應注意以下幾點:一要注意場合。能單獨批評的不能當眾批評,以免影響學生的自尊,產生逆反心理。實踐證明,單獨進行和風細雨的說服教育和批評,學生往往會樂意接受並能改正。批評時應注意最大限度地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從而避免出現明知錯了,也不敢認錯的「直對」現象。二要注意語言。班主任在批評時,本著語言文明、健康的原則,既准確又通情達理.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注意針對性,就事論事,不誇大不縮小,不要諷刺挖苦、破口大罵。這樣會使學生心服口服,知錯改錯。三要注意時機。俗話說:「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批評也要用到點子上,不能錯過時機,早了晚了都不好。批評早了條件不成熟,不僅達不到預期目的,還可能出現僵局;批評遲了問題過時,失去了批評的意義,使錯誤發展,危害較大。批評及時得當,動人心弦,就能促其改正;時機把握不當,即使千言萬語也解決不了問題。
三、後進生轉化,班級管理工作的「牛鼻子」
「孩子,就像玫瑰花蕾,有不同的花期。最後開的花,和最早開的花一樣美麗。」 ——喬治•敦
我們認為.後進生主要有智力因素後進生、學習習慣後進生、行為習慣後進生和思想品德後進生。後進生的存在是客觀的,用心走近他們,用真誠走進他們,他們是可以改變的。在任何學校、任何班級都存在著這樣一個特殊群體,他們人數雖然不多,可其影響力卻不容低估:上課基本不聽講,作業基本不完成,紀律基本不遵守,教育基本無效果。而且和校內外不良青少年過從甚密,行為習慣與學習習慣極差,這就是後進生,讓每個教育工作者頭疼的後進生。然而,正是這個人數不多的特殊群體,如果管理不善,將可能影響整個班級的健康成長,甚至將左右整個班級的發展方向。我想,不是哪個學生願意成為後進生,更不是哪位學生都願意永遠成為後進生。他們成為後進生,一定有他們的特殊原因。只要我們細心觀察,深入分析,就一定能找准病因,然後再對症下葯,一定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我認為這個特殊群體大致有以下幾種類型:一是智力因素後進生。這部分學生,由於多種原因,其智力發展弱於其他同齡人。在學習上感到吃力或明顯趕不上。盡管學習態度也還算端正,但多次努力而成績卻不見起色後,僅有的學習信心最終徹底喪失。因此,這類後進生的最大特點普遍存在學習上的自卑感。二是學習習慣後進生。這類學生盡管學習態度也比較端正,也比較用功,但由於學習習慣不好,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因而學習效果並不明顯。這類後進生的最大特點是普遍存在學習上的焦慮感。三是行為習慣後進生。這部分學生由於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監督,行為習慣差,缺乏自控能力,不能有效地約束自己的言行,經常在班上大錯不犯,小錯不斷,由於心有旁騖。精力不能集中,其成為後進生是必然。這部分學生普遍存在主觀願望上的自覺和實際行為上的放任的矛盾心理。四是思想品德後進生。這類學生由於受到來自社會、家庭、環境等多方面的影響,學習目的不明確,對學習缺乏興趣,因而產生興趣錯位,游戲、上網、打架、斗毆是其樂事。這類後進生具有較強的破壞性與攻擊性,是後進生中最讓人頭疼也是最容易被遺棄的群體。
勿庸諱言,受升學率和教學質量的影響,教師把太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了優等生的鞏固和中等人群的提高上,對後進生重視不夠。在找准了後進生的形成原因之後,如何有效地轉化這些後進生,便找到了突破口。
後進生的形成不是一天兩天,從根本上轉化這些後進生則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我認為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公正,給予後進生應有的尊重。在接手新的班級時,必須讓全體班級成員明白:不管自己以前多麼輝煌,都已經是歷史,只看現在;不管以前犯有多大的過錯,都已經成為過去,既往不咎,希望全體班級成員在新的集體中重塑自我。這樣,在給那些優等生和中等生一個展示自己的平台的同時,很明顯也給予了那些後進生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在班級活動中,盡量為每一個班級成員尤其是為那些後進生提供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機會,對有突出表現的後進生必須及時給予獎勵,在班級生活中找到自尊,讓他們用自己的行為贏得老師和同學的尊重。二是溝通,給予後進生傾訴的機會。做到與學生平等相處,盡量縮短與學生的距離,盡可能從生活、學習等方面關心他們,深入他們,走近他們,走進他們,了解他們的想法,傾聽他們的煩惱,力能所及地幫助他們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困難。在做好他們良師的同時,也做好他們的益友,讓他們覺得他們的老師可親、可敬、可信。三是關注,給予後進生以發展空間。常言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任何一個偉人都有他的缺點,同樣,任何一個後進生都會有他的長處。羅丹說過:「生活中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同樣,後進生一樣有其閃光之處,關鍵在於我們能否用心去尋找、發現那些隱藏在斑斑劣跡下的閃光點。對於體育有特長的後進生,運動會便是讓他展示自我的最佳時機;對於有文藝特長的後進生,校內外各種慶祝活動肯定不失為一個展示自我的絕佳平台。即使沒有特長,責任心強又何嘗不是閃光之處?沒有特長,責任心也不強,守紀律又為何不可以表揚?抓住他們學習、生活中的每一點進步及時給予肯定或表彰,使他們明白,為班級爭光同樣會贏得大家的尊重。重要的是不要戴著有色眼鏡看人。給這些後進生以關注吧,他們一樣可以做得更好。
古人雲:「有教無類。」對不同的後進生採取不同的方法,因勢利導,必將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對於智力後進生,我認為,指頭有長短,能力有高低,我們沒有必要在成績、能力上將他們與其他學生同等要求,對他們,「不求戰功卓越,但求問心無愧」,成績高低在其次,只要他們用了心、盡了力就行。「三好學生」他們無望,但「特長學生」他們卻並非無緣。只要有一點進步,便及時予以鼓勵,以增強他們學習上的自尊。「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通過努力,班級內所謂的「金剛」一般會「皈依我佛」。智力後進生學習努力,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後進生在同學們的幫助下找到各自特色的學習方法,學習態度也會更加端正,學習成績也會有明顯改觀。思想後進生在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關注下,他們在家庭、學校中也會不同程度地找回自尊,行為習慣與思想面貌也會有較大的改變。
四、學生幹部,你為誰努力?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來吧 讓我編織你們 用明亮的絲線和幸福的瓔珞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去吧 讓我錘打你們 用青春的痛苦和成長的渴望 」 ——佚 名
一個紀律嚴明、健康向上的優秀班集體,不僅要有良好的班風班貌,更要有一支素良好、能獨立工作的班干隊伍。因為,班幹部是一個班集體的骨乾和核心,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是班級工作順利開展的保證。有了這樣的班干隊伍,班級才會有活力,才會有發展。但作為班主任該如何選拔和培養班幹部呢?
一、臨時指定:讓臨時班幹部展示自己的才能。新接手一個班級,在與他們互不了解,互不相識的情況下,通過平時的表現,再加上考察,就臨時點一員「大將」,同時也臨時指定其他的「臨時班幹部」,意為班幹部人選。之後,就讓他們開展工作,班主任與其他同學要對他們的工作進行觀察、監督,以進一步了解。經過一段時間,再由民主選舉產生班幹部。
二、競爭上崗:讓優秀者脫穎而出。當今的社會,充滿了激烈地競爭,我們在班幹部的選拔上,引進競爭機制,有意識地創造一種生機勃勃的競爭環境,刺激學生的競爭心理,運用正確的方法引導他們在競爭中得到鍛煉。經過同學們的認可,有一顆為同學們服務的心,還要自己必須嚴格要求自己,這樣才能在同學中形成很高的威望,有著教高的領導力,才能帶動全班同學齊前進,共進步,形成良好的班風班貌.
三、放手使用:讓每個班幹部各盡其能。「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用」且「疑」是管理之大忌。對於競選產生的班幹部,既然班主任已經同意,同學已經通過,那就應當放手使用。作為班主任,引導他們工作,但也要相信他們的能力,尊重他們的人品,使他們感到受到信任和尊重,從而滿足他們尊重的需要。這樣,有利於激發他們潛在的管理意識,創造性地完成管理工作。同時,也要讓全班同學了解,班幹部是班級的財富,他們在學習之餘為班級服務很辛苦,引導大家去關心他們、支持他們、理解他們。為他們的工作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條件。
四、優中選優:不斷以新鮮血液充實班干隊伍。班幹部是班集體的骨幹力量、先鋒隊。他們不僅是日常管理的執法者,同時也是學生的楷模、榜樣、標兵。這就是班幹部隊伍在班內存在的實質。班幹部若起不到這樣的作用,就不可以再做班幹部。所以,班主任一定要注意這支隊伍的成員是否有落伍者,並且要不斷選拔後起之秀,充實班干隊伍,使之「其身正,有令必從」。這樣,班主任就可以從繁雜的日常管理中解脫出來,成為班級的宏觀調控者,各項活動的策劃者。
五、齊抓共管,校園盛開文明花
「一朵孤芳自賞的花只是美麗,一片互相依持著怒放的錦綉那才是燦爛。」
——席 慕 蓉
確實,學校對學生有教育的責任,但學生變成什麼樣子,學校不見得起決定作用,還有家庭教育的潛移默化、社會教育的耳濡目染。這里不是推卸責任或為學校辯解,目的在於告訴大家,應該解放思想,站得更高一點,將這個問題看得更透徹一點,只有大家都意識到這個問題,才能大家聯起手來,齊抓共管,構成一個立體的教育網路,才能搞好孩子的教育。
在社會大背景下,對孩子的教育就是學校、家庭和社會的齊抓共管。學校要求,全校教師要切實加大學校與家長的溝通和聯系力度。家訪,是一種很好的溝通家校關系的途徑。但家訪的效果要視家訪的時間和時機而定,尤其是對後進生進行家訪更要慎之又慎,盡量做到多鼓勵,少批評;多報喜,少報憂,否則,不但達不到預期效果,還可能適得其反。一般來說,後進生及家長對老師家訪有一種戒備心理,對他們和他們家長而言,家訪就等於告狀或者傳訊。在班級管理中,一般說來,家訪最好選擇在這些後進生有突出貢獻或突出進步等時機進行。在家訪的時候,盡量讓學生在場,多談其子女的優點和進步,讓家長看到希望,讓學生感到光明,感受到老師的真誠,然後,再委婉地指點家教的方法並適時地提出小小的希望和建議。這樣既有利於消除家長及學生的戒備心理,又能有效地加強家校聯系,為其子女營造了良好的成長環境。
在學校小環境內,對孩子的教育就是各處室、各科任教師的齊抓共管。科任教師是一種用之不竭的教育資源,班主任作為一個班級的組織者,也是各科任教師的協調者,經常對學生談心、調查,並把信息反饋給各科任教師,以形成管理班級、教育學生的合力,讓學生感到「你的狡猾逃不過我的眼睛。」這里的「我」當然是指我們所有老師。
⑦ 小學家長學校學習心得體會怎麼寫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望子成龍是每個家長的心願。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相信每位家長都積累了一些經驗,把孩子教育好是我們共同的目的,在此很願意把我們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一點心得和體會與大家交流和分享,拋磚引玉,以便共同探討教育孩子的方法。
每個孩子都會有他的長處。我的孩子胡其驍在學校近兩年的教育中,學科成績優秀,各方面都取得了較大的進步,在此感謝老師的辛勤培育,感謝同學們對他的幫助、和良好的影響。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我們認為,給孩子鼓勵、引導孩子的興趣、培養孩子持之以恆的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很重要的。
1、給孩子鼓勵,引導孩子的學習興趣
學習是一件艱苦的事,同時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我的孩子智力很一般,有時會聽他說:這么難、我學不會、我不參加、我做不好、別人會笑話我等消極的語言。我們給他講了很多名人成長的故事,問他長大想做什麼,他說:當考古學家、探險家,想去看埃及金字塔,到美國的迪斯尼樂園,我們告訴他考古學家、探險家是需要很多知識的,語文、數學都是基礎,去國外語言不通,怎麼辦呢?於是他覺得必須學習才能實現願望。同時在學習過程中,我們盡量把學習的內容應用到生活和游戲中,讓他感到了很多的樂趣。他的每一個小小的進步,我們都會表揚他:表現不錯!很有進步!這個主意太好了!想像力真棒!你可以當爸爸媽媽的老師了!等等,讓他很高興
⑧ 德育實踐活動課小學生有哪些體驗活動 課堂上 關於感恩的情境體驗
一、德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關注課程動態生成的研究
德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研究的核心理念是「動態生成」。強調的是課程的現實生成,直接生成。教師的主體作用是開啟學生思想上的閘門,點燃學生思想的火炬,讓學生真正「讀進德育」讀出自己來。在學生的思想障礙過不去的時候,輕輕點化,起一個逢山開道,遇水搭橋的作用。面對生成的德育資源,師生及時捕捉,讓它成為德育的契機。
1.朴實真誠的平等對話,自然動態生成
用心捕捉鮮活的德育課程資源,按照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來組織課程內容。讓學生說真話,表達發自內心的真實體驗、感悟,將學生富有個性色彩的知識經驗、思維、靈感等調動起來參與活動。給學生暢所欲言的時間與空間,尊重學生的原始表達,讓學生在輕松活躍的心理狀態下敞開心扉,放飛思想,使課程自然「動態生成」豐富多樣。
2.主動周密的精心預設,隨機調控生成
關注生成,並非摒棄預設。師生主動預設、越周密,考慮越詳盡,才能在德育活動過程中捕捉到生成的契機。師生精心預設,關注深層次的活動結構,德育本質,是課程實施的一個起點。用心捕捉活動過程中的「即使生成」,根據鮮活的「體驗感受」作現場處理,變「程序」上課為「隨機調控」,使課程實施由「執行教案」走向「互動生成」,使德育活動課程成為師生個性張揚的天空。師生在互動中即興創造、實現超越延伸預之目標。
3.反思內省中關注生成、貴在有效生成
德育綜合實踐課程不僅是德育知識的課程,還是生命的課程,師生在反思內省的過程中,經歷著生命成長的過程。對教師家長來講,重要的是對學生生命發展的關愛。尊重的是對學生、生命的獨立本性,體貼生命成長的過程。為此教師要善於挖掘非預期性因素的教育價值,發現生成性教育資源的同時,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價值引導,逐步完成從外顯到內隱,從行為到心理的轉變。將生活經驗理性化,成為指導生活實踐,提升生活理念的「生長點」。使課程研究充滿著智慧的靈動和生長的氣息,使德育有效「生成」,讓德育煥發出勃勃生命力。
德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研究,從課程的內容選擇、到形式設計(方法和手段的使用)都進行了重大改革,給人耳目一新,脫胎換骨的感覺,上出了自己、上出了特色。具體表現在「四突出」
二、突出新,即新在教育理念上、環境設計上、師生關繫上、創設情境上、教育評價上。
1.新在教育理念上,允許質疑求異,盡顯個性魅力。
首先,關注學生的自主性和差異性,培養學生和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貫穿於活動的全部過程和各個環節。如:5年2班《和「誠信」交朋友》一課的內容,緊密結合現實生活,引導學生在自身經驗的基礎上,進行自主性的學習活動,讓學生深入社區,去觀察、踐行、體驗。自編快板「假如」,歌曲「企鵝特別行動」,「公民道德四字歌」,設計手抄報,自製形式新穎的教具。在積極思考和合作交流中,在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的同時,也獲取知識,培養能力,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
2.新在環境設計上,讓教育環境給學生以精神享受。
教育環境在學生的心理發展過程中起著促進或延緩作用。合理安排教育環境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同時還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引起師生心靈的共鳴。如:《我們是綠色小天使》一課,在精彩舒適,特別具有情趣的個性化環保教室里,置身於鳥語花香的環境中,師生身心感到輕松愉快,思維也異常活躍。特別是美觀科學會說話的樓內布置,既給學生以精神享受,又使學生的精神生活得以升華。
3.新在師生關繫上,師生成為互促互進的合作夥伴。
教師與學生,民主、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在活動中具有一種激勵作用。如:四年一班《我愛我的班集體》班主任走進學生的心靈,傾聽學生的心聲,微笑面對每一個學生,教師與學生朋友式的互動過程,體現了師生進行心靈的交流,心理上完全沒有隔閡,師生平等的對話,真實、親切、自然、實實在在。在這樣寬松和諧的人際交流環境中,學生的個人愛好與個性品質得到自由的發展,既保障了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權利」,又滿足了個體學生的個別需要,積極的情感和精神氛圍也影響著師生思想品德的發展與進步。
4.新在創設情境上,從情境中喚醒學生潛在的創造力。
研究活動中,班主任和學生,通過多種途徑來創設情境,把教育內容趣味化、豐富化、具體化。表現在:以生活感悟情境,以欣賞感受情境,以實物演示情境,以圖畫再現情境,以音樂渲染情境,以語言描繪情境,以表演體驗情境,以設計享受情境。如:三年一班的《半個漢堡》一課,班主任引導學生看錄像,在生活中體驗,由特殊情境喚醒學生愛惜糧食等。
學生在德育綜合實踐活動課中活動、體驗是個體道德形成、發展的根源與動力,是學生自我教育的真正基礎,是實現道德之個體意義的根本途徑。教師在課堂上多為學生提供活動和體驗,使學生體驗到活生生的社會,明白自己是和別人聯系著的個體,學會關心周圍的人和事,關心所在地區的發展,進而養成真正能在生活中起作用的道德品行。
教育家葉聖陶說:「教育就是習慣的養成。」「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我校教師在德育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設計和開展上,不僅追求形式的創新和完美,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對美的追求,更要打動學生的內心世界,感悟其價值所在,內化為學生素養,每一次的德育綜合實踐活動課都讓學生有不同的收獲。正像 劉驚鐸教授在其博士論文《道德體驗論》中揭示:一切道德教育只有以體驗為基礎時才是有意義的,「體驗是道德教育本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