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改革小學數學作業設計
如何改革小學數學作業設計
《數學課程標准》提出新的理念:「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新課程的作業已不再完全是課堂教學的附屬,而更是重建與提升課程意義及人生意義的重要內容。那麼,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該如何改革數學作業的布置?本文從以下幾方面談談筆者的一些體會。
一、小學數學作業的改革趨向
突破傳統,改變現狀,樹立正確的作業觀,創新作業方式,激發學生做作業的興趣,利用作業發展學生,是新課程理念下作業改革的趨勢。其中,作業的內容、形式和評價是數學作業改革的三大方面。
(一)作業內容,由單一走向綜合
在傳統教學中,作業內容單一,基本上是大量的書面作業,學生機械訓練,對作業缺乏興趣。除了布置一些適量的、鞏固知識與技能的書面作業外,還要布置一些綜合性和實用性強的作業,從而激發學生做作業的興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作業形式,由封閉走向開放
在設計作業時,要將現實性和挑戰性相結合,設計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為目的的開放性作業,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積極主動地思考。雖然他們所用的方法、得到的結果不一定相同,但在實踐過程中,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了提高,創新精神得到了培養。
(三)作業評價,由片面走向全面
作業評價不能只是給學生一個分數、一個等級,而是集中體現在給學生的那些期待性的評價中。過去是單一片面的傳統符號法,用紅筆打「√」或「×」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心,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學生渴望學習的心理是要精心培植的,不能一棍子打死。為此,應改變評價方式,結合學生各自的特點,可採用表揚類評語評價、激勵類評語評價和引導類評語評價,不僅增強了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而且也加強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二、數學作業設計的原則
設計數學作業時要注意的是:既要注意量的優化,又要注意質的優化。
首先,在作業量上,要做到精選習題。每天作業都要挑選後再布置,不能「拿來主義」,能布置十道題就能達到鞏固新知目的的,絕不布置十一道,尤其是上復習課時,面對題海,可以只挑選學生容易錯的題和一些學生沒接觸過的題型作為作業。
其次,要注意作業設計的原則。作業要有針對性、實踐性、趣味性、開放性等,課堂練習還要追求探索性、合作性、可操作性。
三、數學作業設計的方法
(一)合理利用例題和練習,適當補充和改編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也是教師和學生發展的主陣地。教師作為學習的主導者,應引導學生充分利用40分鍾課堂,使自己的基礎性學力、發展性學力和創造性學力得到一定發展。這就要求教師精心研究教材,分析教材上的例題、練習,充分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充分挖掘教材,合理使用例題,合理補充例題,精選課堂練習,使課堂每一個訓練環節有效。
新課程標准指出要活用數學課本,對不同班級、不同學生要有區別對待,適當調整,整體把握課本要求,創造性地使用課本。我們備課組幾位教師在教學時堅持一人主備、多人補充的做法,幾乎做到節節課討論,精心備課、精選例題和課堂練習,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精心設計課後作業,注意作業的層次
首先,我們備課組要對教材和練習冊上的課後習題精心挑選,只選擇與課堂例題有緊密聯系的練習題當作業,而對學生鞏固新知、提升能力無幫助作用的題目盡量刪除,有時還適當補充與課堂例題配套的練習題作為作業。其次,我們根據學生情況分層布置作業,根據學生的個體情況(每個學生的學業成績、智力水平、非智力因素等)將學生分為三層,再將作業分成基礎練習、能力訓練、思維拓展三個層次,大多數中等學生做一、二類題,少數尖子生做所有類型的題,極個別學困生就做第一類題。這樣每一層次的學生都保持著學習數學的信心和興趣,每個學生都成為學習的成功者。
(三)敢於設計開放性作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設計巧妙、內容豐富、形式新穎、具有發散性的開放性作業,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學生可以運用所學的知識與方法,憑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和處理問題的方法,得到自己認為滿意的答案,較好地激發了學生探索、發現的創造意識。另外,開放性作業起點低、層次多、答案不唯一、策略多樣化,學生容易下手,能使所有的學生能夠選擇適合自己的切入點進行思考,體驗成功,體現「人人掌握數學,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的數學思想。
四、改革學生作業類型
(一)知識型作業
新授課以傳授新知識為主,在新授課之前一般安排一個准備性練習,新授課之後安排的鞏固練習,是圍繞某一具體教學內容編排一種同類型、同結構的練習,其目的是要使學生重點形成某一知識技能,鞏固和加強新知,達到真正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它是新授課的補充和延續。
(二)生活型作業
數學學習的天地是很廣闊的,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從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營養,讓學生在社會生活、家庭實踐活動中完成數學作業,為他們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提供機會、搭建平台,使他們真實地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無處不在。
(三)實踐型作業
動手操作符合青少年心理、生理發展的特點,實踐能提升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使一些枯燥乏味的數學知識趣味化、生活化。通過實踐,學生可以把書本上的數學知識轉變為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學習了質量計量單位後,可建議學生回家稱一稱一千克雞蛋大約有幾個?學習了《比的應用》後,可安排學生調制奶茶或配兌飲料……讓「學」融於「玩」中,在「玩」中實踐,既使學生學得輕松,又培養了他們的多種能力。
總之,數學新課程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在作業的改革上,也應立足於這一出發點,為學生的終身可持續性發展奠定基礎。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想學生所想,改革數學作業的設計,讓他們在完成數學作業的過程中享受到學習數學、運用數學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