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減負背景下如何優化小學語文作業設計
課文預習 (讀三遍,標出生詞,寫兩遍,解釋詞語,不少於五個,勾畫重點或有含義的語句並批註感受,概括主要內容,提出自己的質疑,到課上提問,最後查閱資料,查漏補缺)
配套練習題(單元結束時一次口語交際與習作)
每天摘抄一個美文段落,好詞好句,加感受(不超過250字)
每天堅持讀書。
⑵ 如何優化小學語文課堂作業設計
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有詩雲:「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版士俱歡顏.」這是認權為的幸福.「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自由自在的幸福是李白的人生寫照.司馬遷用「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詮釋著自己對幸福的理解,而登上岳陽樓的范仲淹面對滾滾的江水,吟誦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此為幸福.
感嘆古人對幸福的深刻理解,我也漸漸得出自己要的幸福究竟是什麼樣的.它不是千金的財富,不是受人注目的地位,而是為人,為別人著想的奉獻,是付出,這就是我要的幸福.
⑶ 如何優化初中語文作業論文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一項重要的任務。 但有的老師迫於學校、社會對學生學習成績要求的壓力,只簡單枯燥地印製大量的所謂閱讀理解短文訓練:選文、題後考查都千篇一律,機械地操練應試技巧。結果弄得學生是怨聲載道,把原本生動活潑的閱讀活動變成了枯燥乏味的文字游戲,怪不得很多學生提起閱讀頭都大了,提起上語文課就打瞌睡。據調查,大多數畢業班級語文課甚至成了學生偷偷完成其他功課作業的課了,而這種趨勢甚至在起始年級也有蔓延的趨勢。
作為學生,這樣做是可怕的,而作為語文老師,面對這樣的局面也是可悲的。那麼我們到底需要怎樣調整教學方法,以學生的好惡為中心,去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呢?我想淺談自己在課內外要求學生在閱讀方面所做的一些嘗試。
一、 提倡學生「靜養式閱讀」,使學生愛讀書。
「哪裡沒有興趣,哪裡就沒有記憶」,歌德如是說,在我看來,這句話同樣適合於學生的閱讀訓練。
課外閱讀以「靜養式閱讀」為主。
所謂 「靜養式閱讀」,首先就是不以考試為唯一目的的閱讀方式。他要求教師努力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讓他們愉悅地進行課外閱讀,快樂地接受自己想要學習的語文知識。就是說讓閱讀的過程變得快樂唯美,而去除閱讀的功利色彩。一句話,要求學生靜下心來,讀點自己喜歡的書。
所以這樣的閱讀,其實就是修養閱讀、素養閱讀、人文閱讀,以身心愉悅為起點,以審美情趣為重點,以修養提高為終點。
所以學生閱讀的書籍可以林林總總,包羅萬象;可以海闊天空,形式不拘;可以詩歌散文,亦可以是小說戲劇。凡是學生願意讀的,只要內容健康,只要是歷史和現實中主流社會認可的文章,都可以廣泛閱讀。時間嘛,主要是利用每天閑暇的時間,周末,寒暑假更適宜。
當然為了循序漸進提高閱讀能力,在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後,教師應該適時適地跟進以下課內閱讀方法:
第一,窮追猛打法。在語文教學中,當學完一篇課文後,教師可根據實際學習情況,向學生推薦同類的或同作者的作品。順著學生學習單元課文的興趣,抓住學生求知的慾望乘勝追擊,以期激發起學生對語文學習更廣泛持久的興趣。比如學了朱自清的《背影》後,我就推薦學生課余去閱讀高爾基的《母親》,以及朱自清的其他文章如《兒女》、《悼亡婦》、《荷塘月色》、《綠》等。
第二,創新課本法。學生一般討厭死的課本,死的知識,而對豐富有趣的課堂卻是始終意猶未盡。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必須開展一些活動,如講故事比賽、朗讀比賽等,還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編課本劇。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閱讀感悟能力,而且能使他們享受到閱讀的樂趣,感受閱讀的重要性,從而進一步激發他們的閱讀熱情。比如《石壕吏》中酷吏和老婦之間的對話,改編成文白兩個版本的話劇後,讓學生表演出來,學生對原文內容記憶更簡單,課堂也更輕松,學生對古文閱讀甚至都有了興趣。
第三,適時贊美法。在課堂內外上,教師要不吝嗇自己的贊美之詞。當學生說出一些精妙的詞語或精彩的語段時,當有學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學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識時,教師應極力表揚,這樣便在學生中營造了讀書樂、讀書美的氛圍。
二、重視閱讀指導,使學生會讀書。
葉聖陶曾說,教育歸根到底是培養習慣。對於語文閱讀而言,也是如此。
無論課內還是課外閱讀中,興趣只是根,要把閱讀這棵樹長成參天大樹,還要有持續的養分,而這養分,就是系統科學的閱讀方法及有意識的良好的閱讀習慣。
1.指導學生做讀書筆記。著名學者鄧拓說:「古今中外有學問的人、有成就的人,總是十分重視積累的。」荀子曰:「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我也引導學生做讀書筆記。初一年級到初二上學期,以摘抄詞句,仿句練習、摘錄佳句、精彩片斷、名人名言為主等;我想到二年級下學期時,要以寫讀後感為主,作眉批為主。總之要養成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2.指導學生會用讀書方法。曾國藩曾指出讀書之法:「不同之書,區別對待。應讀之書宜緩宜熟,應閱之書宜速宜多。閱讀如攻城,輕騎剽悍,所向無前。」不同體裁的文章要用不同的方法去閱讀,要求學生初步掌握精讀、略讀、瀏覽三種讀法。培根的《論讀書》也有類似的說法,都可以參照實施。
三、開展各項活動,使學生讀好書。
1.講。我讓我們班學生堅持每日5分鍾的聽說訓練,時間安排在早讀或上課前,讓學生輪流上台,交流課余時間閱讀中攝取的語言材料,或說一段新聞,或講一個故事,或明一個道理,變枯燥的讀寫為有趣的樂事,學生興趣盎然,視野開闊,語感增強。這樣既能鼓勵那些讀好書的學生繼續堅持下去,又可勉勵那些讀書落後的學生,達到兩全其美的效果。
2.賽。我利用各種零星時間定期舉辦快速閱讀比賽、讀書知識競賽等,使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到課外閱讀的樂趣,獲得成功的體驗。
3.展。①剪貼展覽。學生在廣泛閱讀報紙、雜志或其他書籍時,會發現其中有保存價值的材料,可指導學生把這些材料剪下來,找一個本子,分類貼上,積累資料,每月在班上評展一次,以激發學生周而復始地進行下去。②摘抄展覽。可讓學生摘抄平時在閱讀時遇到的生動的詞語或形象具體、含義深刻的句子,以及含義深刻的格言、警句,定期在班上交流展評,從而鼓勵學生多閱讀。
總之,老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怎樣閱讀,授之以閱讀理解的技巧,讓我們的學生有效地打好閱讀基礎,從而提高我們的語文教學效果。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相信不久,「閱讀難,難閱讀」將會離我們遠去,而閱讀的這棵樹終將枝繁葉盛,越長越高。
⑷ 語文閱讀作業有什麼技巧
1.找出來關鍵詞重點分析。
閱讀做題自無非是對內容的理解,(除了一些看拼音蝦米的基礎)所以一字一詞都特別重要。首先找到重點句子,接著找出作者的心情、動作等描寫,寫景物就找修辭手法聯系背景、作者心情,細致化分析,基本就接近了。
2.找點題的語段。
點題就說明文章中心所在。找到中心,用自己的理解說出中心,語句盡量優美,就可以應付提問中心內容的問題了。
3.修辭手法的運用。
修辭手法主要是增加情感,與第一點結合。(可以去找找修辭手法的作用)
4.多看多做。
閱讀量大,知識面廣,可以從別人的文章吸取經驗,也可以參考習題答案的回答技巧。
⑸ 語文作業優化設計二年級下冊困難反義詞
困難反義詞:簡單、輕易、容易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滿意請採納,謝謝。
⑹ 淺談如何優化小學語文作業
一、作業設計要體現個體差異 不同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實踐能力都可能有所不同,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差異,設計形式多樣的,有層次、有梯度的作業,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
教學中,我把作業分成兩類:必做題﹑選做題.下面以《盧溝橋的獅子》一課為例.
全班學生必做題:
1.抄寫課後生字詞.
2.多音字組詞.
3.用「有的……好像」造句.
5.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部分段落.
選做題:1.用總分的形式圍繞一個主題寫一段話.
這樣,遵循了教學規律,作業具有針對性,使學習較好的學生「吃得飽」,自動消化;一般學生「吃得下」,逐漸消化;學習差一點的學生「吃得消」,慢慢消化.
二﹑作業設計要新鮮有趣 學生的作業負擔減輕了,並不意味著教師所布置的作業就有了分量.對小學生來說還須布置一些他們感到新鮮有趣的作業來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比如,寒假裡,我布置一項作業:學生把各家的春聯抄下來,比較一下誰家的春聯有特色.再如,上學期以來,我布置課外作業:收集佳句妙語競賽.學生把平時看課外書學到的精彩詞句摘錄在自己的《佳句妙語》上,每天由一位同學精選部分自己摘抄的再抄在班級「佳句妙語角」,全班共同欣賞,教師按時督促﹑檢查,完成一輪進行一次評比.這樣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學習機會,學生也能從中汲取不少知識,豐富了作文素材,提高了他們的閱讀能力﹑自學能力和作文能力.
三﹑作業設計要體現發展特長 發展特長,這是素質教育對課堂教學提出的更高要求,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因素,改進布置作業的方法,優化作業結構,要讓作業對發展學生的特長起促進作用.對喜歡小製作的學生,我在班上組織小製作展覽,指導學生寫小製作說明文;對喜歡集郵的學生,我組織大家交流體會,了解集郵方面的知識,寫好心得體會,對喜歡朗讀的學生,我組織朗讀誦會;對喜歡作文的學生,我在班上開辟「習作園」.
在教學中我深深地體會到,要給學生一塊自由的天地,讓他們在這塊天地里自由地展現自己的才能和潛力,不再為作業發愁,這也是廣大學生和教師的共同願望
⑺ 淺談小學語文如何優化作業設計
一、作業不是獨立的而是要合作
作業表面看起來是與個人有關,但作業是一種開放的空間下完成的,幾個同伴在一起做作業,也需要合作的,所以老師,改變學生完成作來的方式很重要,在布置作業時也要不僅布置個人獨立情況下完成的,還要布置幾個人合作的從作業,體現作業的合作性,讓他們在估作業時體現出合作意識。那麼,合作性的作業又有哪些呢?
1.合作探究性作業
合作探究要求多個學生一起才能完成任務,讓他們一起發現問題,討論解決問題,共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然後指導他們進行分工,把自己完成的任務與其他同學分享,並全起來形成結論。比如教師可以讓幾個學生一起飼養一種小動物或種植一盆花、一棵樹,觀察動物吃食、活動、睡覺等生活習性,觀察植物發芽、開花、結果的生長過程,觀察它們在不同天氣、不同季節中的不同情況;查找一些相關的資料,向行家請教種植、養殖的有關知識;並要求把種植養殖過程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記錄下來,或寫成日記,畫成圖畫,或寫成詩歌、童話,編成謎語、歌謠等。這是一項時間較長的語文專題探究性實踐作業,作業呈現的方式多種多樣。在這個合作的過程中,他們要吧根據自己的情況與需要去寫、讀、觀察、操作、也可以玩耍,充分發揮他們的特長與創造性。
2.結伴的調查實踐性作業
調查不是一個人的工作,需要幾個人在一起才能有激情,教師應該以研究者的意識和態度去查找一些相關的資料,進行閱讀,提煉自己的觀點,組織文章,讓學生開始對所需要調查的事物有一個深刻的了解,再去實踐時便會很順手,比如學習《趙州橋》後,教師可以布置這樣的作業:第一,考察當地橋梁與趙州橋的異同;第二,查找現代立交橋,如上海楊浦大橋、南京長江大橋的資料,並提出這樣的挑戰:自己能試著去設計嗎?調查完以後,再試著給自己設計的橋寫一篇簡介。學生想到要介紹自己設計的橋,必定花心思去寫。這樣就會把現實中的客觀事物與課堂上所學的知識相聯系在一起了,促進了學生讀寫能力的發展。
二、作業不可單一,要多元化
1.作業要體現多學科性
單學科的作業單一性,合作的要求不高,而大家知道,知識是一張網,各學科之間的知識可以相互交叉並融會貫通,為了給學生提供一個合作的機會,就要豐富作業內容和形式,把多學科的知識整合進語文作業內容之中。老師鼓勵學生在做作業的時候可以大膽的應用畫畫、照片、剪報來表達,用手工製作、植物葉片、手抄報、排練的小品來表現……如學了《只有一個地球》、《宇宙生命之謎》後,讓學生出一份手抄報。可以是關於保護地球環境的手抄報;也可以上網查資料,關於星球、宇宙奧秘的手抄報。學生在完成這類作業時,不有效學習了語文教材內容,更重要的是也廣泛地收獲了與量教材相關的內容,如文學、美術,信息技術甚至數學、音樂等各個方面,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2.把課內外學習資源引入作范疇
(1)課前
這一環節主要是以預習為主,老師可以充分利用網路,讓學生在網上查找所以學習課文的相關知識。例如,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作品情況,閱讀作者的一些作品,整理成摘抄筆記等。這些資料的收集是可以幾個人去合作完成,不但節省時間,還可以在一起提高學習的效率。
(2)課內
知識的掌握最佳時間是在課內,作業的設計以鞏固性的為主,能起到及時掌握所學內容、達成課堂教學目標的作用。教師除了引領學生反復「含英咀華」外,還要巧妙地抓住這一語言學習的「練點」,讓學生根植於課文,把思想拓展到書外,進行扎扎實實的練筆訓練。
(3)課後
學習完課文之後,對相關的內容已經理解了。但是,這僅限於收本的很小的范圍,並沒有掌握與之相關的其他知識,做一些拓展性的閱讀是非常有必要的,閱讀有關資料還是語文作業的內容之一。學了《莫高窟》後,請學生去查找我國敦煌莫高窟的其他相關資料,了解最新情景,說說現在和過去有什麼區別,體會出只有祖國強大了,才不會受到外來力量的侵犯。這樣的作業不僅極大地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升華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這也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給學生的學習方法開拓了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