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搖籃。」這句話明確指出,教育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變學生適應性發展為創造性發展,是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這是擺在語文教師面前的新課題,本人根據近幾年教學實踐淺談幾點體會:
一、營造輕松、活躍、民主的教學氛圍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要給學生創營造一個輕松、活躍、民主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更要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並樂於表現自已的所知、所想、所能。在課堂中,要多給學生發表獨立見解的機會,對有獨到見解的學生要給予鼓勵。即使有錯誤的看法也允許討論改進。只有在允許學生思錯、說錯、做錯的寬松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才能通過多說、多想、多做的鍛練,提高多角度、多層次的思維能力,才能激發他們主動參與探索的熱情,從而誘發創新意識。例如教學《一個小村莊的故事》一文時,我設計這樣一個問題:「讀了這篇課文,你想說些什麼?」問題一提出,整個課堂都活躍起來,同學們有的說:「我讀了這篇課文,心情難過極了,我恨那個小村莊的人們,是他們把美麗的小村莊毀掉的。」有的說:「我想對小村莊的人們說,你們別再砍樹了,這么好的森林就這樣被你們糟蹋了,你們會遭到報應的。」有的說:「你們毀掉森林,也等於毀滅自已。」也有的說:「小村莊的人們太笨了,如果他們賣掉樹木得錢後到城市去買房子住,就不會被洪水捲走了。」也有的說:「我們要愛護樹木,保護環境,保護我們綠色的家園。」通過想像,同學們各抒己見,說什麼都有,從同學們的回答中,就蘊含著這樣一個內容:他們已經意識到了環保的重要性,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這樣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再加上學生豐富的想像,創設了一個輕松、活躍、民主的課堂氣氛,使學生的思維能無拘無束地、自由地展開、有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讓學生在課堂上成為學習的主人、敢於說話、敢地探索
教學過程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過程,因此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就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思維。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問學生答是常用的教學形式。老師提問後,一個學生答錯了,再問另一個,答對了,就算全班都懂了。這種練習只要求學生能找出一個固定的正確答案,無需再多思考其他。這種強制性的、封閉的教學限制了學生個性的發展。也制約了學生發散性思維的發展,阻礙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
在教學過程中,不僅使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會學」切實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在課堂上,我們應該多運用恰當的提問,鼓勵學生尋求多種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當問題獲得初步的答案後,注意用「誰還想說」、「誰還有不同的方法」等話語鼓勵學生大膽發表獨立的見解,應該贊揚愛「尋根問底」的學生,而不歉棄他們「羅嗦」,他們的「羅嗦」會引發一個開放性的課堂。如,教學《亡羊補牢》這則寓言時,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在教學中我激勵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評價文章中的人物,在學生活躍的討論、交流形成了以下不同的觀點:⑴、亡羊之前先補牢。牧羊人不應該丟了羊再去補牢。⑵、亡羊捉狼。狼是造成亡羊的根本原因,只有捉到狼並把狼打死,才能使其他羊免除威脅。⑶亡羊築牢。牧羊人應認識到,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是全面加固羊圈,而不是東挪西補。通過學生的想像,討論等實踐活動,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廣闊性,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
三、組織合作學習,讓人人都有機會參與創新
讓學生自由主地參與學習活動,是學生敢於創新的前提,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因為一個人的能力有限,只有善於與他人合作,將不同的知識加以交流、綜合、提高和運用,才能適應當今時代發展的需要。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合作」是一種比知識更重要的能力。善於與人合作,既可體現個人品質與風采,也是當前素質教育的內容之一。對於創新而言,「合作」也是必不可少。因此,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還得認真組織合作學習。
為了提高「合作」成效,達到攜手共進的目的,我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成績、個性特徵、性格或性別等因素來搭配組成小組,讓他們在合作學習中充分交流、溝通信息、取長補短、從而擴大眼界、開闊思路。尤其對一此性格內向,思維不那麼敏捷的學生;更應讓他們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得以模仿、鍛練和提高。讓思維活躍的同學影響、帶動他們,只有這樣,他們才有機會參與創新學習,逐步學會表達、學會交流、學會合作、學會創新。
總之,教師應積極創造條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自覺性,激發他們求知慾,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素質教育才能最終落到實處。
四、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培養學生創新
精心設計的課堂提問,不僅能夠把學生思維、注意力帶人一種特定的問題情培,為學生提供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使得得教師及時得到反饋信息,隨時調控教學進程,而且能夠學生通過回憶、聯想,建立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創性思維,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下幾種課堂提問方式,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1.把握整體,感知性提問
提問要緊扣課文內容,集中在那些圍繞教學目的和要求,有利於突出重難點,全面理解課文內容的教學點上。讓學生通過獨立回答問題,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思路。例如在教學《窮人》一課,我設計這樣五個問題:①課題中的窮人指誰?寫了他們的什麼事?②桑娜夫婦在生活已經非常貧窮了,他們為什麼還主動抱養鄰居西蒙的兩個孩子?③課文採用了語言、神態、心理活動的描寫方法來寫人物,有什麼好處?④想想課文題目為什麼用「窮人」,換別的題目可不可以?⑤文章學完了,說說你從中學到了什麼?這五個問題,既有利於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又有利於培養學生分析課文、理解課文的能力,為學生的創新學生奠定了基礎。
2.創新求異 散性提問
課堂提問要著眼於課文的藝術構思,問題設計要富有趣和吸引力,能夠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並且促使學生在生疑——讀書——解疑的過程中,獲得創造思維的樂趣和滿足。通過思考有所發現,獲得知識引起學生解決問題的願望,這樣才能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提問效果。一位老師在教學《詹天佑》一課,講到詹天佑巧妙地設計「人」字形鐵路,解決火車爬陡坡地困難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現在科技發達了,老師請你當回一工程師。你能想出其它的辦法,讓火車很容易地爬上陡坡嗎?」這樣一問,引起學生的充分想像,思維自然非常活躍,想出了好幾種富有創意的辦法。比如「加大火車馬力」;「設計輕便節能火車,利用能量轉化輕易爬上陡坡」:「設計懸空軌道」等,讓學生體會到創造想像的樂趣,從而樹立學生敢於創新的信心。
3.發揮想,質疑性提問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疑是創新的開始,也是創新的動力。學生的質疑也正是創新思維活躍的表現。事實證明,學生的提問往往能夠比教師的提問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因此,課堂上教師一定要給學生留出提問的時間和機會,讓學生開動腦筋去發現,提出和解決問題。學完《窮人》一課,從學生的面部表情可看出他們有疑問。我鼓勵他們提出來,幾個學生不約而同地站起來發問:「桑娜和漁夫能養活五個孩了嗎?」其它的學生圍繞這個問題,結合當時的社會制度,討論並發揮想像,延續課文。學生正欲明白故事的結局,於是,大家踴躍續編故事,美好的、悲慘的、戲劇性的……各種精彩的想像,閃爍著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
4.總結深化,探索性提問
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因此問題設計必須有思維訓練的價值。老師藉助提問引導學生把作者的思路變成自己的思路,通過再告思維,成為知識和真理的探求者、發現者。《刻舟求劍》是小語第四冊中的一則寓言,孩子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學完課文後,發現一個問題:劍仍沒找著呀!老師抓住這個時機,給孩子們提出一個探索性的問題:「相信你們都比文中那個求劍者聰明!你們想個辦法吧,幫他把劍找到!」孩子們沉思片刻舉手了:「回憶自己在哪掉的劍,劃船回去掉劍的那個地方去找。」「用繩子綁一塊大磁鐵,磁鐵碰到掉的劍,會吸上來」……這個問題的解決,不僅使孩了們更深刻地認識「正確處理正在變化的事物」這個道理,而且讓孩子們在探索問題中形成了自己解決困難與問題的能力,也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創造性思維。
轉載,僅供參考。
② 如何在農村小學開展數學課堂教學改革
如何在農村小學開展數學課堂教學改革
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課堂教學既然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戰場,當然也是開展創新教育的主渠道。小學數學是基礎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在培養學生創新素質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大力進行課堂教學改革是進行創新教育中一項迫切需要解決的任務。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如何實施創新教育,是廣大小學數學教師探索的主課題。在課堂教學改革實踐中,我認為應著重解決以下幾方面問題:
一、設計創新教育的教學目標。
創新教育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變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過程為創新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除了有知識技能目標以外,還要設計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目標。
例如,「角的初步認識」一節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能力方面
(1)使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稱。
(2)使學生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
(3)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2、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方面
(1)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做角、拆角,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2)通過組織學生觀察、操作、討論、交流。培養學生探索新事物的能力,即創新能力。
二、創設情景激發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首先,因為小學生好奇心強,對新奇的事物容易產生興趣,因此在導入新課要創設新奇的情景或者根據教學內容設計疑點,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勇於探索,樂於創新。
例如教學「能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徵」時,讓學生任意說出一個數,教師不用計算都能很快說出能否被2、5整除。學生通過驗算證明老師說的正確。這時學生很想知道老師用的是什麼方法,興趣很濃厚,思維活躍起來,這時教師放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發現新問題,學到新知識、學到新方法、鍛煉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其次,教師要及時評價和鼓勵,使學生經常有一種成功的感覺,從而保持創新精神。
三、培養學生用多種方法解題的發散思維。
發散思維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方式,任何發現和發明,任何科學理論的創立,首先是建立在發散思維基礎上的,沒有「發散」,就無所謂創新。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精心選擇一些發散點,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解題。如應用題教學中有這樣一題:從甲城到乙城的鐵路長760千米,一列火車3小時行285千米,照這樣計算,從甲城到乙城需行多少小時?教學時,在學生弄清題意和數量關系之後,讓大家展開思考,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有的用算數解(算數解中又用多種方法解),有的用比例解(比例解中又有多種解法),有的用方程解(方程解又有不同解法)。這樣,大家的思維就非常活躍,解題思路相當廣。
四、引導主動探索,經歷創新過程,體驗創新的成功樂趣
現代創造教學觀認為,現成的結論並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得出結論的過程;現成的真理並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發現真理的方法。當別人問大科學家愛因斯坦何以有那麼多的創造時,他回答說: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能,只不過喜歡尋根刨底地探索問題罷了。所以積極探索是創新的先導,我們要保護和支持學生的探索慾望和探究行為。
以往我們為求教育的「高效」,總是「直奔真理」,把現成結論一古腦地塞給學生。這種傳授型的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生的探索嘗試,不利於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為此,我嘗試探究式的教學模式,給學生自主活動的充分時空,努力使他們掌握現成知識的同時,去發現新的知識,在了解現成結論的同時,又會設法突破現成結論。讓他們在充滿活力的自主探索中激發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感受到創造的樂趣。
如教學圓的面積計算時,我既沒有將公式直接呈現,也沒有將書上現成的推導方法和盤端出,而是通過分組合作,讓他們自由探索嘗試,利用割拼的方法,有的拼成近似的三角形,有的拼成近似的梯形,有的拼成近似的平行四邊形,有的拼成近似的長方形……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逐步調整,逐步推算,找到適合自己味口的最佳方案。這樣的探索,學生經歷了創造的過程,實現了自我,對於異曲同工的結論,他們無不個個喜形於色,興奮異常。
總之,「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不竭的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中,教師應解放思想,大膽嘗試,積極進行探索和創新,努力使數學課堂成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廣闊天地!
③ 小學教學方式應實行哪些轉變
A 小學數學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與實踐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而創新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創新是一種精神。教學中,鼓勵學生「敢問」,教學生「會問」。在創新性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必須牢固地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主體現,以學生能力發展為重點的教育質量觀,以完善學生人格為目標的教育價值觀。教師應充分地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把學生看作發展中的人,可發展的人,人人都有創造的潛能;學生要創造性地學,教學就要充滿創新的活力。
一、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二、增強信心,讓學生樂於提問。
教學活動中,教師應重視情感的誘發和融入,對學生的提問給予充分的認可和肯定,對某些問題上自己的失察甚至無知絕不掩飾。採取平等,開放,誠實的態度使學生樹立提問的信心,產生樂於提問的情感體驗。
三、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利於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教育內容的革新,教育觀念的更新和教學方法的創新,學習不是一個被動吸收、反復練習和強化記憶的過程,而是一個以學生己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通過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主動建構意義的過程。創造性教學表現為教師不在於把知識的結構告訴學生,而在於引導學生探究結論,在於幫助學生在走向結論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探索規律,習得方法;同時,通過交流去學習數學,還可以獲得美好的情感體驗。
四、引導反思,獲得情感體驗。
教學中要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足夠的機會去反思,讓學生自己理一理、比一比,讓學生在討論、分析、交流、比較甚至爭辯中,親身體驗探究發現的「過程」,通過組織學生自評、互評增強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的自信心,使學生逐漸把探究學習作為自己學習生活中的第一樂趣。
五、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實施分層教學,開展積極評價。
美國心理學家華萊士指出,學生顯著的個體差異、教師指導質量的個體差異,在教學中必將導致學生創造能力、創造性人格的顯著差異。因此,教師調控教學內容時必須在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上分層次教學,盡可能地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指導策略;在教學評價上要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沒有創新就談不上前進與發展。在教學中讓學生學會提問是創新教學的首要任務,教會學生提問,勢在必行。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僅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實施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在課堂活動過程中感悟知識的發生、發展與變化,培養學生主動探索、敢於實踐、善於發現的科學精神。將創新的教材、創新的教法與創新的課堂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將學生的主動學習與創新意識的培養落到實處。
④ 如何創新小學語文教學的探索
二、創新小學語文教學方法
1.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鍛煉學生的創新意識。
要想創新教學方法,老師首先應該具有創新意識,挑戰傳統教學方法,教學方法、課堂設計及組織形式都要積極創新。老師要積極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使創新教育真正實現,結合小學生的特點,激勵他們運用創新性思維;對學生抱有充分的信心,增強他們的創新意識和能力;積極創設相互信任的教學環境,讓學生盡情地發揮他們的創新思維;充分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新發現,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2.加強合作,豐富教學形式。
老師可以提前依據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能力進行合理多樣的分組,讓不同個性和特點的學生一起相互幫助,學習他人的優點。在課堂小組討論過程中,老師要積極與學生交流,及時掌握他們的情況。同時為了增強課堂討論的效果,讓討論發揮真正意義上的作用,老師要有目的地進行輔導,讓不同基礎和能力的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3.增加學生的課外活動。
小學教學的重要一環是課外活動,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有助於鍛煉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課外活動可以為學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機會,老師應該積極提倡學生利用學校的圖書館進行導讀活動,這樣學生不但能鞏固課內學到的知識,而且可以擴大知識面,提高語文知識和能力。另外,要引導學生創辦校報、校廣播站,為學生獨立運用所學知識創造條件的平台,從而使他們通過課外活動增強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鍛煉創造性思維能力。
4.激勵學生積極思考、勇於提問。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要積極鍛煉並正確引導學生進行提問。老師要正確意識到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積極營造歡快和諧的教學氛圍,對於學生的問題,要充分地尊重理解,消除學生的緊張感和焦慮感,使他們沒有壓力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充分活躍思維,勇於提問。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充分體現自己的創造性思維,對語文學習產生興趣,有效地提高小學語文教學。
5鼓勵學生加強課外閱讀
學習語文不僅僅是學習一本語文書,還必須要增加學生的課外閱讀量,《語文新課程標准》也規定了各年級段必須達到的閱讀量。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在平時的教學中,可以每個月向學生推薦兩本書,在教室里建立圖書架,以方便學生閱讀,每周舉行一次讀書交流活動,鼓勵學生交流讀書的內容和感受;每天抽出一定時間為讀書時間,要求學生做到多動筆; 多讀書,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堅持下去 學生閱讀和寫作水平就會進步,語文能力一定會有顯著提高。
總之,課堂創新只是我們的一種手段,是為我們實現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目的服務的,但最基本的前提是能促進學生學習和掌握基礎知識,而不能以創新來削弱或否定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教師在採取何種形式以及如何使用方面要注意適度和實用原則,而不能一味純粹地求「新」,為了表演而表演,為了展示而展示,最終是本末倒置,學生既沒有培養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又沒有學好課本知識。因此一定要發揮課堂創新的作用。
⑤ 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怎樣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育在培養民族創新精神和培養創造性人才方面,肩負著特殊的使命。」創新能力的培養,首先是創新性思維的培養,基礎教育的任務是給學生大基礎.這種基礎不但是指掌握基礎,而是包括基本能力的培養.我們並不是要小學生現在就有什麼重大的發明創造,畫出什麼不朽之作,但要他們學會創新性的思維,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敢於探索,敢於創新適應社會發展的創造力 小學階段學生的身心正是由單純幼稚走向成熟,是可塑性最強的階段,通過美術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造能力是每位美術教師不不可推卸的責任.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地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呢?我認為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 精編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要選擇有利於激發學生求知慾,觸動學生的好奇心,調動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教學內容.培根說:「好奇是知識的萌芽.」因此:教學內容應力求構思新穎,趣味性強,能充分調動和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利於培養和保護學生學習的星期和信心.運用科學合理及有趣味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激發起他們對美好事物的表現慾望和創作沖動.人們常說:興趣是成功的一半,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和手段應是豐富,生動多樣的.教師要精心選編內容改革傳統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的單一化狀態:利用豐富多彩的現代話教學設施和技術條件強化學習內容的啟發與趣味性,以適應新時代發展的要求.
要選擇有利於培養學生知識遷移和發散的內容.在藝術教育里「藝術是一種達到目標的方法,而不是一個目標.藝術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創造過程中變得更富於創造力,而不管這種創造力將施用於何處.假如孩子長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經念獲得較高的創造力並將之應用於生活和職業,那麼藝術教育的一項重要目標就已達到」(羅思菲德語)這就要求我們在美術教學過程中不僅僅只看到傳統意義上的美術學習。而是要看是否有利於學生良好綜合素質發展,是否有利於學生的創造能力培養,是否有利於學生個性品質完善,是否有利於知識的遷移:課業的布置要具有靈活性給學生以充分發揮想像的空間。採取引導的方式讓學生進入教學計劃,一定不要強迫學生,讓其自由選擇.如,在講述《巧巧手》一課時,引導著學生開展豐富的想像,以手為原先畫出各種圖案,學生都興致勃勃地畫起來。老師在前面用彩碟布置了紅,黃,綠,紫等幾種顏料,並沒有進行特別地說明,只是告訴學生如有需要可到前面來取。此時,教室沉浸在一片喜悅自由的氣氛中。學生們有很多的奇思妙想,有的以「手」為原形畫出了兩只面紅耳赤的大公雞,他們的大尾巴可真漂亮,紅黃綠條條相間,五彩繽紛。還有的學生畫出了一隻只象徵和平的白鴿,白鴿那潔白的羽毛就像學生那純潔的心靈,那麼美好。這時,同學們視線中出現了一個平時在班上並不起眼的小女孩。她慢慢的走到顏料前,挽起她的小袖子,伸開小小的手,把她的左手上塗滿了大紅色,又伸出了右手的中指沾滿了綠色。老師走在後面跟她回到了座位,只見她把左手往紙上一印,有了一個紅紅的小手印。老師迷惑了,不知她下一步要干什麼。只見她又噶右手的中指往紅手印下一按,老師恍然大悟,哇,好漂亮的一奪花呀!那紅的花,綠的葉真實好看。面隊這樣的情景,老師的心裡泛起了一陣陣的漣漪,多麼聰明的學生,多麼美好的畫面!我被深深的感動著。同時,老師的心裡也湧出了一種感覺——慚愧。當時老師准備顏料只是想讓學生做畫面的點綴用,並沒有想到可以用這種方法「畫」如此富有想像力的畫面,老師覺得自己身上的擔子很重。又如:在《唱念做打傳精神》一課中,我嘗試用手提電腦在網上收集一些京劇臉譜、服飾圖片,接到教室的電視機上放映,在學生們看得興趣盎然時,聯系課的內容提出問題,講授知識,布置作業,學生動手、動腦的積極性就高了。在《豐富多彩的線》一課中,我在黑板上畫一根直線,問大家:這可以是什麼?學生的回答豐富多彩:有講電線桿、竹笛、一堵牆的側面的,有講是斑馬線,日光燈、火腿腸的。引得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樂不可支。這讓學生的思維不受任何的限制。
第二:重視教師自身素質的發展
在美術教育中實施創新教育首先應該有創新型的教師。教師的創新精神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肩負著向學生傳授技術知識和培養美術能力的責任。教師的教學理念,採用的教學方法,營造的課堂氣氛,評價學生的標准等,對學生的創新能力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另一方面,教師自身的創新性品質對學生創新性品質的培養也同樣具有榜樣和示範的作用。如果教師很有創新意識,並在教學活動中不斷地表現出創新傾向,那麼就會在無形中激發和促進學生的創新能力。所以,教師應該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成為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者。教師要把新的學生觀融入到教學中,發揮學生的自我能動性。在教學方法上,教師要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創設活潑的課堂氣氛,將教學過程視為師生共享經驗的過程。在教學方法上,教師可以在課堂中採用師生互動、平等參與的方法來進行教學。課堂教學可以分為以下幾步:首先,是自由式繪畫:如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先展示範畫引導學生觀察,然後要求他們獨立思考,按自己的想法畫。教師還可以用語言、動作、直觀演示、實物、電教等手段來啟發學生內在心靈的覺醒。其次,為引導式繪畫,這是理性的繪畫,重視後天培養,為吸收知識階段。這里關鍵是要教活,如在畫海底世界時,教師可以先給學生放映有關海底世界的錄像,使學生了解海洋里的生物,然後讓他們閉上眼睛任意想像,並把其想像圖畫到紙上,運用這種方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想像力,而且還能保持他們純真的本性和最基本的特點,這樣有利於讓我們更好的了解其心理,更好的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再次,為領悟性繪畫:這是對學生的悟性進行開發的階段。從感性到悟性,從常規到創造,在於引導與開發。孩子們的想像力異常豐富,引導學生學會用心去畫,把後天的顯意識又返回到先天的潛意識中。
在教學過程中,美術教師也應盡可能多的組織學生運用合作、小組學習等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合作與交流能力,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潛能和學習積極性。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讓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選擇自己喜歡的形式進行創作,然後把他們的作品組合成完整的合作品,這樣既可以相互學習又可以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使課堂氣氛更和諧。師生關系和課堂氣氛的和諧能夠使學生更樂於積極地參與學習,這樣會使課堂更具有生氣。
第三:多搞各種形式的課外活動,運用「發現法」激發每個學生的學習探索興趣,激發和提高創新能力。
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不僅在於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更重要的在於進一步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加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創造性的開展活動,在活動中全面提高他們的各種實踐能力,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要開展一系列課外活動。蘇霍 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研究者, 探索者,發現者,這種需要在兒童內心世界更為強烈。」而過去一味以「講授——接受」方式為主的填鴨式早已露出弊端。學生作為 的主體,必須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自己發現知識,凡是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們自己做。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注重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凡是學生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們自己想,自己去思考,去探索。」提倡教學的實踐性,鼓勵學生在課堂中質疑問題,動手操作,在實踐中求發現,求創造,又熱「做中學,學中玩,情景交融的原則」,提倡解放學生的腦手,在做中學,在游戲式玩中學,在教學的趣味化,情景式中體驗。體現出課程改革的顯著特點是以「探索和嘗試」為核心設計教學環節。讓 學生真正在「做做,學學,玩玩」中體驗「學」的樂趣,體會「玩」的藝術。如,在講《飛旋的紙條》這一躺手工製作時,可以首先讓他們在玩紙條中充分體驗,並發現紙條旋轉的問題。例如:「我的紙條為什麼不能轉起來呢?」然後引導孩子自己通過與夥伴的比較,發現自己的紙條上面的問題,並得出結論:「小紙條必須有翅膀。」同時,再引導學生怎樣把沒有翅膀的紙條變成有翅膀,一系列製作過程,染學生自己進行嘗試,在嘗試中自己找出缺點,再自己修改,不斷得出更好更完美的效果。教師由一個講解者變為引導著。學生則由一個聽講者變為主動操作者。並嘗試教師做學生,讓學生做小先生來教教,來講講。再如《漂亮的羽毛》一課可以謎語導入新課,在重點描述羽毛特徵的環節上,採用課前尋找羽毛,並在課堂上用「看看。摸摸,玩玩」的方式進行教學,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活躍學生創造性思維。正如詩中生動形象地說明動手動腦與創造的內在關系:「人有兩寶,雙手和大腦,動手又動腦,才能有創造。」要培養學生通過自主參與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逐步形成一種在日常學習一生活受質疑,樂於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激發探索和創新的積極慾望。又如:課外寫生、優秀作業展覽、外出參觀、舉辦專題講座、興趣小組活動等。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學習熱情高漲,其創新能力得到充分挖掘和發揮。如:在《秋色如畫》一課中,在講授了基本寫生技法後,我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寫生,學生們通過添加、移動、簡略等手法,畫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並在校園里作了一次專題展覽,反映熱烈。
第四:建立科學正確的評價機制,鼓勵、扶持,促進創新。
評價的科學合理,可以促進和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評價應使不同先天素質,不同智力水平和個性特點的學生通過美術活動都得到發展,並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帶來的喜悅和自豪,使學生樹立起學習的自信心和自覺性;教師千萬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學生的美術作品,不能用「干凈整齊」「像不像」來作為衡量的標准,否則學生會失去學習美術的興趣,失去創造的自由意識。大名鼎鼎的沃爾特·迪斯尼小時的經歷就值得我們借鑒。他上小學時,曾把老師留的作業「盆花」的花朵畫成人臉,葉子畫成手,這神奇的幻想非但沒有得到稱贊,反而得到老師的一頓毒打,差一點讓這位藝術家早年夭折。
評價要鼓勵探索與創新,杜絕平淡與重復,重視個性的培養。聯合國教科文所撰的《學會生存》一書所指出的「在創造藝術形式和美的感覺的過程中,我們獲得美感經驗,這種美感經驗是我們感知這個萬古長青的世界的兩條道路,如同清晰思考的能力一樣,一個人的想像力也必須得到發展,因為:想像力既是藝術創造的源泉也是科學發明的源泉。」 著名的未來學家奈斯比特指出: 「處於偉大的知識經濟時代,我們最需要的是創造力。」因此:我對學生作業的處理是這樣的:一看是否有創新意識,二看畫得是否好,三看作畫態度是否認真;作業允許遲交,要的是質量;作業當面批閱,不進辦公室,每堂課布置好作業後,批閱上次的作業。這樣可以當面肯定作品的成功和指出不足之出,甚至親自動手改畫,且可進行師生、學生間討論或當場出示表揚。
第五:在評價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美術教學評價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美術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重要環節。學生美術作品的展示評價。美術作品是借物質材料來表達作者的情感、心聲,和教師相比,學生與學生之間更了解彼此的興趣、愛好,更易溝通情感,更能讀懂其美術作品的內涵。
在姚老師《趣味漫畫故事》一課中,將每個小組同學的作品分別展示在一塊小架板上,學生先完成作品的像畫展一樣地欣賞其他人的作品,學生邊看邊進行交流,有利於全體同學平等地建立自信心,更有價值的是全體同學能獲得一個開放交流的環境和機會,能在這么一個難得的環境和機會里感受、議論、切磋、溝通、理解、觸發。
陶行知先生說:「讓我們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鏡,要看事實,看未來;解放頭腦,撕掉精神的裹頭巾,要想得通,想得遠;要解放嘴巴,享受言論自由,談天談地,談出真理出來;解放雙手,甩去無形的手套,大膽操作,向前開辟:解放空間,把學生從文化的鳥籠里解放出來飛向大自然,大社會去尋覓,去捕捉。」讓我們敢於發掘孩子們的創新能力,弘楊人的主體精神促進學生個性和諧的發展,努力培養創新型人才而盡自己之力。
⑥ 如何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一、引言
在音樂教學中,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不拘泥於書本、不迷信權威、不墨守成規,以教師所教的知識為基礎,結合生活實際與學習實踐,對未來進行獨立思考、大膽探索,別出心裁的設計出新思路、新問題、新創意、新途徑、新方法的新型學習實踐的教學活動。並力求體現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精神,體現以音樂審美體驗為核心,使學習內容生動有趣、豐富多彩、有鮮明的時代感和民族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實踐,尊重個體的不同音樂體驗和學習方式,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質,為學生終身喜歡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良好的基礎。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搖籃。」對於中學生來說,創新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探索精神,發現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強烈願望以及運用已有知識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傳統的音樂教學往往注重知識傳授,多為「灌輸式」教學,不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觀點,禁錮和束縛了學生的思維,阻礙了探索和創新。因此,必須改革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評價,使音樂課堂教學成為適應時代發展的新型的教學體系,為培養出更多的創新型人才服務。
筆者結合兩年的中學專業音樂教學實踐,對綜合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教學方法進行了探索,在這里,介紹筆者的幾點經驗和體會。
二、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教學方法
(一)創建新型的音樂課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指在一定教學思想指導下所建立的比較典型的、穩定的教學程序。傳統的教學模式以「灌輸式」教學方法為主要特徵,嚴重扼制了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不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發展。所以要進行模式的「變革」和「更新」,建立一種以「主體性、創新性」現代教學思想為體系的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新型音樂教學模式,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學習的主人,在學習中探索,在學習中創造。筆者在課堂教育中,選用教學模式時,把握以下兩點:
1、 教學設計要以學生實踐為主線,探究知識為中心,創造知識為重點,培養能力為宗旨。
2、 教學實施要注重學生創造潛能的開發,給他們探究問題、探尋知識的空間,讓他們大膽質疑,積極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這種音樂教學模式緊扣「主體性、創新性」教學思想,為學生創設探索、想像的時間和空間,啟發學生勇於發現和創新,鼓勵他們大膽想像,可以標新立異。
(二)採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指完成教學所使用的工作方法。它包括教師的教授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法。傳統的教學方法以教會學生學習為目的,教師傳授為主,忽視因材施教,束縛了學生的手腳,禁錮了學生的創造力。因此改革傳統教學方法的教會為學會,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創造,同時給學生創設大膽發問、質疑、創造的空間,讓他們在實踐中求知、在實踐中創造,讓每個學生的智、情、意、行協調和諧地發展。此外,還要注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和發展,發揮學生學習音樂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重視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愛好,強調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筆者在教學方法的選用方面,總結出以下兩點:
1、 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多樣性指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音樂教學中某一知識點的教學,往往通過各種教學渠道滲透來達到預期的目標。如利用器樂輔助教學,提高學生的韻律和演奏能力。加強律動和歌唱表演,使學生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審美素養。音樂本來就是聲音的實踐性藝術,學生只有在反復的演唱/演奏/律動/聽辨中不斷領悟,感受那些美妙的旋律,才能提高音樂的審美能力和表現能力。
2、 教學方法的靈活性。因各年級段的學生個體間的差異,地區、學校、班級間的差異以及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差異決定了音樂教學方法的靈活性。音樂教學要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實行因材施教,如對個體學生採用不同的方法和要求,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人人享受成功的喜悅。
(三)採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音樂教學
現代教育技術具有信息量大,交互性強,快捷簡便,直觀形象等特點,它通過圖象、文字、音響等手段來刺激學生的感官,從而產生想像和聯想,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形象思維的展開起到了重要作用。音樂教學運用多媒體教學刻不容緩,它能改變傳統教學中的弊端,優化於傳統教學。
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智力水平處於直覺感知向抽象思維過渡階段,他們常常只局限於看到事物的具體特點和外部聯系,而對揭示事物的一般特性和內部聯系的能力還比較缺乏。有部分教材內容對學生來講比較抽象,難於理解,如果通過先進的教學設備創設行動有趣、色彩鮮艷、動靜恰當的畫面,把靜態知識作動態處理就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充分調動學生眼、耳、口、手、腦等多種器官參與教學全過程。
(四)善用「激勵性」機制進行評價
教師對學生學習活動作出評價的時候,要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這是努力探尋激勵、喚醒、鼓舞學生的最有效的手段。對學生在學習中創造出來的正確結論要給予真誠的贊賞和評價,因為「人性最深層的需求就是渴望別人欣賞和贊美」。激勵學生對學習充滿信心,把求知當作人世間最大的快樂。評價應著眼於未來,側重於發展,有利於進步。教師應強調評價的引導作用,應淡化學生間的橫向比較,注重學生發展,使學生體驗到進步就是成功。
(五)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音樂活動,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
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不可能在短短的幾個課時中取得明顯的效果,要想使學生的演奏能力、演唱能力和音樂感受能力等方面的音樂素養提高到更高的境界,光靠課堂內的教學實踐是不夠的,還必須把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去,開展多種多樣的課外音樂活動,以解決在課堂上不能解決的問題。讓他們能全方位多角度地領悟音樂的神韻和真諦,並且能親自參與演唱、演奏、舞蹈以及創編。絢麗多姿的文藝表演活動會使學生從中感受美、鑒賞美,同時,也會直接影響他們的氣質、性格、情操和意志,提高音樂素質素養,在課外的教學實踐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專題性音樂活動
專題性音樂活動以集體組織形式進行,具有教育對象的廣泛性,教育內容的多向性以及活動形式有時代性的特點。
2、 競賽性音樂活動
融知識性、娛樂性為一體的「音樂智力競賽」,包括音樂知識測驗和音樂技能技巧的表演,反映學生獲得音樂的信息量,既鞏固了音樂知識,又顯示了自己的音樂特長,在學習演唱和演奏的全過程中,磨練意志和毅力,增強參與競爭的能力,為追求崇高的藝術目標而不懈努力。如「音樂牆報」展評,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布置,介紹國際、國內音樂信息,中外藝術家對社會對藝術的貢獻,音樂動態、音樂游藝和最新音樂作品等,通過辦報讓學生增長知識,增強對音樂的學習興趣;還通過舉辦校園歌手大賽,引導學生學好歌、唱好歌,以此來發現和培養優秀的音樂人才。
3、 趣味性音樂活動
音樂活動富有趣味性,學生參與活動才有主動性和積極性。在藝術實踐中聽、唱、跳、奏,學生的興趣才能得到滿足,才智才能得到發揮,以利於培養和發展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創造精神。音樂猜謎、音樂游戲、聽旋律猜曲名、辨別樂器的音色、即興創編等,都是很好的形式。這樣通過一系列的音樂活動,使同學們在課內所獲得的音樂知識和技能、技巧在藝術實踐中得到鍛煉,以提高他們對音樂的興趣和發揮音樂才能。
三、音樂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提高探索精神
學生的探索過程是學生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過程,它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展。但由於學生受原有知識經驗和能力的限制,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全獨立的完成探索任務,達到預期目的,學生的自行探索活動還必須依靠教師的組織和指導。
(一) 精心誘導,激發學生探索動機
教育心理學表明:當需要指向某一具體對象時,產生達到目標的慾望就形成了探索的動機。一個人如果對自己從事的探索活動具有強烈的慾望和追求,那麼他參與探索活動的動機就越明確,他在探索活動中能表現出比別人更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音樂教學中,要常常利用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讓學生置身於一種探索問題的情境之中,激發探索興趣,形成探索動機。
(二) 細心指導,提高學生探索能力
素質教育要著力於學生的主動發展,教師要積極思考、組織創造性的活動,細心誘導學生自己來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提高學生的探索能力,為學生的潛能和個性提供發揮與發展的舞台。實踐證明:教學中盡可能讓學生自己來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提高學生探索能力,形成獨立個性的重要方法和途徑。
(三) 耐心疏導,增強學生探索信心
由於知識、經驗、能力等各種因素的影響,部分學生的探索活動往往達不到預期的目的。對學生的暫時「失敗」,教師一要允許、二要理解、三要寬容,盡量發揮情感效應,不能有任何厭煩的情感流露,盡量讓學生從教師鼓勵的目光與和藹的表情中體驗老師對他們的關心與期望,排除因為「失敗」而帶來的脆弱心理上的負面影響,增強自己的探索信心。這樣,學生將有如下收益:第一、體驗到知識來之不易;第二、感受到成功帶來的愉悅與滿足,樹立「我也行」的自信心;第三、鍛煉了頑強的意志和毅力;第四、所獲的知識記憶牢固。
四、結束語
近年來,國內外的研究和實踐證明,音樂教育除了具有「以美輔德」、「以美益智」、「以美促體」等功能外,它還是培養和發展學生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的良好途徑。音樂對人的培養作用有時遠遠超出了音樂的本身。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不斷深化的社會變革,教師要充分面向全體學生,大力推進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培養具有創造性的綜合人才,應是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方向。音樂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我們要積極探索、刻苦鑽研,充分發揮音樂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為提高學生的藝術素質而努力,為提高學生全面素質而努力,為提高國民綜合素質而努力,充分發揮教育工作者在提高民族素質、提高綜合國力中應有的作用。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是互為因果、密不可分的。多動手多實踐往往能夠激發學生的創新創造慾望、靈感和思維,而多動腦子往往也能促使學生多加實踐。平時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各樣的文藝匯演,既是音樂課外活動,又是音樂教育的輻射與延伸,同時也是實施素質教育、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的一種做法。這些活動的開辟,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培養、體現和發揮。
⑦ 如何培養小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實踐與研究
第一階段計劃
課題研究的意義: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任務。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課堂教學是主渠道。教師要在各科教學中精心設計,重視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小學數學作為義務教育一門重要的基礎性學科,除了應傳授給學生一些初步的數學知識以外,還擔負著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歷史重任。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是為學生的未來學習提供必要條件,同時促進教師自身創新能力,增強教育科研意識與能力,提高教學質量。
實驗與研究的原則:
1.普遍性原則,即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要面向全體學生,要具有普遍性。
2.層次性原則,即針對不同層次的教育對象,確定不同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的目標、內容、方法和途徑。
3.差異性原則,即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必須考慮個體發展的客觀規律。
4.基礎性原則,即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必須以一定的知識為基礎。提倡創新並不是否認知識的傳承。創新是建立在知識傳承的基礎之上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是以深厚廣博的知識為基礎的。
5.活動性原則,即要注重通過開展各種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如動手操作、實驗探索、調查研究和參加各種社會活動等)。在活動中,要關注學生活動、探索的過程,而不是僅僅關注學生活動、探索的結果,要在學生活動和探索的過程中激發、引導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
6.激勵性原則,即在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過程中,要注重運用激勵性評價策略。孩子的創新往往源於興趣、愛好,源於好奇心、求知慾和想像力。因此,教育者要支持孩子的求新、求異、質疑和問難,鼓勵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進行新的探索。
研究的主要內容:
小學數學教學中創新思維的誘導和培養研究。
小學數學教學中創新精神培養的研究。
構建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教學模式的研究。
小學數學教學中以人為本,實踐創新的研究。
小學數學教學中後進生創新與實踐能力的培養的研究。
減輕學生負擔,培養創新人才的研究。
小學生數學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評價方法研究。
課題研究目標:
1.通過實踐研究,總結出培養小學生數學創造思維的規律和方法
2.在實踐中驗證和發展,完善小學生數學創造思維培養教學模式的理論性,可行性和操作性。
3.探索各種途徑,使學生主動學習、主動去創造,充分開發學生的潛能
4.探討在教學活動中,如何發揮教師的獨特作用,培養學生優秀的心理品質,思維品質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5.在教學活動中,激勵學生探索「問題解決」的非常規解法,激發學生的創造精神,總結出一套適合創新教育,適應時代發展,培養創世紀人才的教學經驗,並上升到理論高度。 研究方法:
1、文獻法:搜集有關資料,以現代教育理論為指導,以新形勢的要求為方向,探索評價培養數學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科學方法,迅速摸清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發展的現狀,並在此基
礎上構建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教學模式。
2、行動研究法:嘗試用多種手段探索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
3、經驗總結法:總結在實驗中的成功經驗,吸取教訓,並在研究中收集資料便於今後總結解題。
堅持理論聯系實踐的原則,整體設計,分步實施,總結經驗,逐步擴展,以達到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增強教師教育科研意識,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的目的。
研究措施:
1,實驗前評估學生數學創造思維能力。
2,在每周兩節教研活動時抽出時間進行研究,每次一位教師進行專題發言。
3,利用每位教師定期舉行的研討課,進行交流探討。
4,實驗後進行全階段的效果測評與成果總結。
研究步驟:
1、准備階段:2011年3月—2011年8月
收集有關理論資料。
成立課題研究組,論證課題可行性,提出具體的研究方法。學習有關理論,為實驗提供依據和指導,制定研究計劃。
2、實驗階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
實驗點展開實驗,對教學模式進行嘗試。
參與課堂教學試驗的教師每學期舉行研討課。
課題組進行綜合研討和評價,以點帶面,擴展全校進行課題研究工作,及時反饋信息和調控進程,收集積累資料,學年末作階段性總結。
3、小結階段:2011年12月—2012年1月
⑧ 如何開展綜合創新型高中 改進教學方式 提高教學質量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規定要實現教學方式的重大轉變。改變教學方式成為新課程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沒有教學方式的轉變,學習方式的變革就無從談起,新的教育目標也就難以達成。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是大面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傳統教學過於局限在教師的單向傳授上,這種模式下的教學質量很難在質和量上都有明顯的提高,大部分受教育者只能片面發展。轉變傳統教學方式,變革原有課堂教學模式,是從根本上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
教師專業成長是新課程改革關注的重點之一。
轉變教學方式絕不僅僅是教學方法或手段的改變,更需要新的教學理念來引領。因此,教學方式的成功轉變意味著教師的健康成長。從根本上來說,研究教學方式就是關注教師專業成長。
新課程下,教師不僅是課程的實施者,還是課程的開發者、研究者。教師角色的全新轉變使得培養教師科研技能、提升教師科研水平也成為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本課題通過教師進行研究來獲得研究成果。參與課題研究的過程同時就是教師逐步提升自身研究水平的過程,教師的科研素質也就得以提高。
新課程改革的終極目標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的全面發展需要新的學習方式,新的學習方式需要新的教學方式。可以說,教學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改革中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工作。教學方式研究的重要性不然而喻!
新課程體系在課程功能、結構、內容、實施、評價和管理等方面都有重大創新和突破。課程改革的重心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則是教學,如果教學觀念不更新,教學方式不轉變,課程改革就將流於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要實現素質教育的突破性進展,要真正打好教學改革這場持久而復雜的攻堅戰,就必須致力於探索新的教學方式,構建和形成旨在關注每個學生成長與發展的教學方式, 以推進新課程的改革。
近來,我們對素質教育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地討論,基本上產生共識: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核心的教育。它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遵循教育規律,以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為出發點,以促進全體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目的,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個性為根本特徵的教育。然而目前我省高中數學教育仍然沒有擺脫「應試教育」的影響。在課堂教學中,違背教育規律,忽視知識發生發展過程的現象司空見慣;只為少數升學有望的學生服務,多數學生「陪讀」的現象屢見不鮮,教學要求單一,教學方法陳舊,忽視個性差異的情況很普遍,鑒於上述,我們進行高中數學教學方式改革實驗,就是為了克服高中數學教學中存在的種種弊端,旨在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促進自我發展方面探索一條新道路。經過幾年的實驗,使我省高中數學教學得到新發展,全面提高高中數學教學質量。
「數學難學」是高中學生普遍反映的問題。一些在初中數學成績較好的學生,甚至在中考中數學取得優秀成績的學生,經過高中一段時間的學習後,數學成績卻呈下降趨勢。這也是數學教師十分關心的問題。不少高中數學教師強烈呼籲中考命題要體現高中階段數學教學對初中學生數學能力的要求,希望以此對初中數學教學施加影響。其實,初高中數學相比,在教材內容、教學要求、教學方式、思維層次,以及學習方法上都發生了突變,如何銜接初高中數學教學,提高高中數學教學質量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另外在學習的過程中,會遇到一些理論性以及抽象性很強的函數,立體幾何等等知識,這些都給學生帶來很大程度上的難度,因此有必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以一種嶄新的方式去面對本課題的研究,有利於改革課堂教學單一、封閉和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煥發數學課堂的生命活力;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慾望。為學校全面推行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供了指導理論;同時通過課題的研究,有利於教師更新教育觀念,改變教學行為方式,從而發揮教師在教學上的創新能力。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探索出高中數學採用新的教學方式,提高數學質量的方法與途徑,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綜合能力和創新精神,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改進學習方法,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使學習過程成為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使學生的學習變得有個性,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在品質。
二. 方法與過程
(一)研究方法:我們採用的是行動研究法。由於課題研究的內容是採用新的教學方法,提高普通高中數學教學質量,是屬於應用性研究范疇,所以,我們採用了行動研究法。通過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依據新課標要求和教材的具體內容,採用新的教學方式,不斷探索,實踐、體驗、反思,在研究中摸索規律,總結經驗,經過再實踐,再研究,直至獲得研究的成功。
(二)研究過程
課題自2005年11月啟動以來,至2008年12月結束,歷時三年的時間,課題組全體成員按照課題實施計劃,有序地運作如期地完成了每個階段的研究任務。現將主要的研究過程報告如下:
1.准備階段(2005年11月---2006年5月)。
(1)精選骨幹,成立課題組
由高級教師、副校長劉長軍,高級教師、高三集備組長沈躍武,高級教師安波、周濤、王春紅、柯英華,一級教師胡育銘、張志敏、董潔、朱靜波,二級教師趙傑、史東梅、李慶權、劉國慶、王守波等共十五人組成了課題組。
(2)組織學習,統一思想,提高認識
課題組成立後,由劉長軍副校長組織,共同學習了有關《教師專業成長》、《新課標下的教學討論》、《新形勢下教師成長要求》等文章,大家真正認識到在新課改形勢下,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性。
(3)調查摸底,掌握現狀
針對所在年級的實際情況,大家分頭做了細致、深入的調查工作,了解到了今後研究工作中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
(4)開展研究,落實任務
根據大家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將課題組成員又具體劃分到了四個小組,確定了四個小組的小組長,安排每個小組的具體任務,並對每個小組的每個成員的工作都作了具體分工。
2006年3月3日,課題組負責人沈躍武老師組織課題組成員召開研討會,在理論學習和調查摸底的基礎上,提出要求,落實任務,制定規章制度。a.要求課題組成員要運用「自修反思」的方式進行自研自創。學會教學反思,在反思中不斷適應課改的要求,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和研究能力。b.實行同伴互助。充分發揮團隊的作用,有效提高研究的質量和水平。c.注重專業引領,突出校本研究,使教師不斷獲得專業發展。
會上,課題組成員分別作了題目為《研究自己,自己研究》、《綜合素質培訓激活了數學教學》、《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數學教學模式》、《立足校本,發展學校》等的論文交流。經過研討,課題組制定了具體的《研究方案》、《研究計劃》《研究細則》等。
並於2006年3月10日,請遼陽市科研所的專家對我們的課題進行了論證指導,完善了《研究方案》,使課題研究更具操作性,課題組成員也深刻領會了方案的實質,掌握了研究方向,為研究過程的順利操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實施階段(2006年5月-2008年10月)
做好前期准備工作之後,課題便進入了全面實施階段。
(一)完善管理制度,激發教師科研熱情
(1)為了使課題研究能夠健康有序地運作,優質高效地完成預期研究目標,學校將課題研究工作納入了教師目標管理考核內容。其中參加省科研課題研究,並通過結題評審,在當年教師考核中加5分;參加市科研課題研究,並通過結題評審,在當年教師考核中加3分;參加市級以上優秀教師評選,必須有參加市級以上科研課題研究的經歷,承擔課題組負責人的教師優先。考核制度的制定,極大地激發了研究教師的積極性,課題組成員在實踐中勇於探索,不斷創新,積極採取新教學方式,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不斷摸索出提高普通高中數學質量的對策。
(2)為了使課題研究能夠扎實有效地深入下去,快出成果,出好成果,學校還制定了相應的課題管理制度。課題管理制度:a.課題主持人負責課題研究全過程的組織、指導、協調工作。b.課題主持人要經常深入課題組,了解掌握研究過程中的各種情況,及時組織研究解決實際問題。c.每學年開始,課題主持人要結合掌握的具體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研究計劃,並在學年結束時,對計劃的實施情況認真加以總結。d.每位參與課題研究的教師,要認真學習《研究方案》及實施細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認真實施操作,及時進行經驗交流,期末作出總結。e.做好課題研究過程資料的積累與歸檔工作。以激勵教師積極參與研究,以飽滿的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學中去。
(二)注重理論培訓,提高教師科研能力
學校定期選派課題組成員參加省、市各級各類的培訓學習。沈躍武、劉長軍、史冬梅、劉國慶、李慶權、趙傑、安波、胡育銘等參加了遼寧省基礎教育培訓中心組織的《新課程教材教法討論》的理論培訓,張志敏、周濤、董潔、王春紅、王守波、柯英華、朱靜波等參加了遼陽市教育學院組織的《新課程》教材分析研討的培訓
參加培訓的教師學習歸來,將所學的內容給課題組教師及時進行培訓,並組織課題組成員進行研討,將新課改理論及實踐經驗及時傳達到課題組每個成員,並落實到教學研究中去。為了提高課題組的教師的研究能力,課題組成員在每個學期開始,都召開課標詳解及教材培訓,培訓由副校長劉長軍及課題組負責人沈躍武負責,將新課標與教材三維目標點相對照,掌握各目標的達成度,提高了課題組成員從整體上理解課程標准、把握教材的能力。
(三)探索教學模式,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本課題研究的宗旨是新課改下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提高普通高中數學教學質量。因此,自課題研究以來,課題組成員便潛心研究,反復探討,依據新課標要求,學科特點和學生的具體情況,構建出旨在培養學生數學素養,提高學生數學成績的教學模式。
模式名稱:四環遞進教學模式
模式特點:既能貫徹新課程的教育理念,又能適合本地區課堂教學實際的中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既有理論上的科學性與先進性,又有實踐上的可行性與實用性。
模式結構:創設情景提出問題--自主探索,理解問題--合作交流,解決問題--實踐應用,拓展知識。
模式操作程序:以高三數學復習課——二次函數及其應用為例
創設情景提出問題:課前教師直接給出復習課題及復習目標。不同課型創設的情景也不同。本課要求掌握二次函數圖像及性質,會寫三種常見的解析式,會畫兩種開口方向不同的圖像: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個數,結合二次函數的圖像觀察圖像的零點,確定方程根的個數;會求二次函數的最值問題,依據函數的定義域,利用單調性,通過函數的值域解決最值問題。
自主探索,理解問題:學生以課上學習小組為單位,查找資料,以課本為主,教參為輔,同時翻閱,歸納知識網路,結合典型例題,總結解決問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