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考試分析 > 小學課堂詩歌教學

小學課堂詩歌教學

發布時間:2020-12-26 03:35:37

❶ 教師采訪問題: 1.你在古詩文教學中方法一般有哪些,一般會設計怎樣的課堂教學

首先就是帶領學生通讀課文,然後把生僻字認識。整體文章解釋一遍。當這一切完成之後,才是帶領學生領略一些詩句或者是中心句的美好。

❷ 閱讀類課堂關鍵問題的解決策略古詩詞教學有哪些有效的教學策略

提起「課堂教學實效」的問題,也許老師們都已耳熟能詳,的確這也不是一個什麼新鮮的話題,早在第一輪課改的第四個年頭,就在語文閱讀教學出現「得意而忘言」的傾向性問題的時候,崔巒老師在貴州召開的全國語文教學改革研討會及在貴陽召開的全國第五次閱讀教學研討會上專門明確第六屆全國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研究的主題:閱讀教學體現工具與人文的統一,提高教學的實效性。但時至今日,到了第一輪課改總結的階段,到了第七屆全國青年教師閱讀教學比賽,依然有不少來自全國各地教師優秀代表的閱讀課堂教學被專家評價為低效,那麼在小學語文教學處於調整期的今天,閱讀教學要走正確、健康、高效之路的今天,我們不能不對「提高課堂教學實效」的問題再度思考,筆者試圖從「教學目標﹑教學起點﹑精簡環節﹑教後反思」四方面探索閱讀課堂教學實效並付之實踐:
一、吃透教材,弄清「教什麼」,是提高課堂實效的前提。
提高閱讀教學實效性的三個關鍵環節中,首要環節就是要准確深入地解讀文本,從教師教學的角度來考慮,就是要解決確定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的問題,即解決「教什麼」的問題。
(一)從年段目標要求確定「教什麼」。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通觀《語文課程標准》年段目標,我們可以發現,它主要也是從培養語文能力的角度提出來的。比如課標對低年段閱讀教學在課堂上可操作的的要求提得比重最大的是識字、寫字、朗讀、詞語積累,而對詞句及課文內容只提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作了解和大概了解。但在聽課過程中,我們發現不少低年段老師由於對年段目標的模糊而走進了目標定位的誤區,教學時識字閱讀「楚河漢界」,10分鍾以復習形式集中處理識字,剩餘時間完全進行沒有任何識字學詞任務的內容分析,彷彿整節課的精彩要在這大半節閱讀分析中得到充分展現,殊不知,我們老師的這種既是錯位又是越位的做法忽視了年段目標的堅持和落實,低段閱讀教學的高段化傾向,使低段閱讀教學課堂耗時低效.
還是識字教學,低年級明確提出「多認少寫」,要認的字,只要求在課文中認識,挪個地方還認識,強調的是整體認記,不要求分析字形結構,不要求達到每個部件的精確記憶,但我們的老師卻花大力氣,啟發學生用「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等方法來識記﹐要求寫的字卻沒指導寫好,這種做法就是錯位。
又比如第七屆全國青年教師閱讀教學比賽,執教三年級《美麗的小興安嶺》的老師,把識字、寫字放在「讀中感悟」教學環節,展開春、夏、秋、冬四段閱讀,在各段學習中分別進行「匯、擋、刮、獻」四個字的認讀和書寫指導,這樣安排,對低年級孩子來說,可以說是很實用的課堂學習,但這不應是中年段的學習要求,我們說這叫做「不到位」。
因此,不管哪個年段的老師,任何時候,我們都要「種好自己的田,澆好自己的園」,牢牢記住,教學目標階段性不明,目標上越位和不到位的情況都將會是影響整個小學階段語文教學質量的直接症結。
(二)從主題單元目標確定「教什麼」。人教版教材以專題來組織單元,每個單元呈現的第一部分內容便是導語(導讀),導語的作用,大概也有不少老師關注不夠。細細研讀,我們就會發現字里行間藏著的就是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和讀寫訓練要求,同時也是我們備好、把握好單元中每一課教學目標的重要依據。如五年級下冊《人物描寫一組》,導語告訴我們:學習本組課文,感受作家筆下鮮活的人物形象,體會作家描寫人物的方法,並在習作中運用。有了導語的指引,那麼我們無論備《小嘠子和胖墩兒比賽摔跤》,備《臨死前的嚴監生》,還是備《「鳳辣子」初見林黛玉》,我們的教學都要在如何引導學生感受人物形象上下功夫,要在引導學生體會描寫人物方法上下功夫,作為拓展延伸或者讀寫結合,我們如何引導學生把描寫人物方法學以致用,這些都是要落實的目標。以梁老師執教的《臨死前的嚴監生》為例,梁老師反復強調抓住關鍵詞「兩個手指頭、兩個親人、兩筆銀子、兩莖燈草、搖了兩三搖」來體會嚴監生一個吝嗇鬼的形象,無處不在滲透著一種描寫人物的方法——如同素描一般的細節描寫,把嚴監生的特點淋漓盡致、入木三分地表現出來。課終,嚴監生的形象也就在學生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對人物描寫方法也就瞭然於胸,那麼這課的目標,梁老師就基本落實到位了。
(三)從課文特點確定「教什麼」。閱讀教學重在培養學生語文能力,具體到每篇課文應培養怎樣的語文能力,在我們考慮的因素中,除了年段目標、單元目標,那還要依據課文特點。如六年級上冊的《最後一頭戰象》,確定本課三個語文能力點:一是培養速讀能力。這既是高年級的年段目標,也是單元目標,同時也因為這是一篇長課文,適合培養速讀能力。二是培養品細節、悟情感的能力。這既是高年級年段目標——學習表達方法,又是主題單元訓練項目,更是因為細節描寫是這篇課文的突出特點。三是培養學生用細節表達情感的能力,進行讀寫結合。目標定位準確了,教學設計也就重點突出了。劉亞雄老師在設計《最後一頭戰象》時,第一環節就是讓學生速讀課文,了解主要內容。第二環節是設計重點,就是要引導學生抓住「摩挲、淚光閃閃、凝望、親了又親、吼叫」等細節描寫的詞語想像,體會嘎羧的內心世界,感受嘎羧的高尚情懷,同時在品讀過程中也給學生滲透細節描寫的表達方法。最後,劉老師讓學生抓住「凝望」一詞,引導學生體會內心想法,進行寫話訓練。這是抓住細節想像而進行的一次寫的訓練。假若延伸到第二課時的設計,以學慣用細節表達情感作為教學重點,結合學習課文設計新的情境,讓學生寫一段用細節表達情感的文章,寫後交流評價,那麼這個寫的過程既是讀寫結合的過程,又是「言」、「意」結合的過程,這樣整課的目標才能得到真正落實,課堂教學實效才能得到保證。
二、了解學情,找准「教學起點」是提高課堂實效的基礎。
在全國第七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大賽總結發言中,崔巒老師曾這樣評價參賽老師的課:閱讀教學找不到起點,抓不住重點。孩子通過讀,已經了解和理解的,已經會的問題,我們還在不斷地問孩子的這種情況相當嚴重。不少的課,通過實際考查,孩子開課時的理解、孩子學完這篇課文課後的理解幾乎一樣,這樣的課就是做無用功,這樣的課堂就是低效課堂,這也正是我們不少老師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那麼,起點在哪?籠統地說,是在「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之處,具體地說,即學生初讀課文之後,在談感受時已知、已懂、已有所感悟的,就不必再講再問了。找准教學起點,也可以簡單地理解為針對學生實際,從學情出發,了解學生學習的困惑,進而因文制宜、以學定教。
(一)有效預習,了解學情。課前預習是閱讀教學的起始階段,雖然是在課前,但卻是整個閱讀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節。道理,老師是懂的,預習,老師在教學每篇課文之前都會布置的,但預習也許只流於形式,無非就是讓學生讀通、讀熟課文,標出自然段,自學生字音形義,加之課前缺少對對預習情況檢查,預習實效難以保證,那麼預習對閱讀教學產生的作用也就微不足道了。
有效預習,筆者認為必做四步:一是讀文,讀中自學生字新詞,讀中了解大意,讀中理清思路,讀中把握重點,學著概括主要內容。二是批註,如在讀的過程中標出自己的喜歡的句子,標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給要理解的詞語注釋。三是質疑,預習過程讓學生有意識地提出幾個有價值的問題。四是檢查,課前對學生的預習情況作必要檢查,通過檢查了解,我們才能明確哪些是學生自己讀、思就可以弄懂的,哪些是要合作探究的,哪些是需要教師重點指導、強化訓練的。那麼教學起點在哪兒?也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數了。
(二)以疑導學,實效閱讀。教學起點應從學生質疑、普遍關心的問題入手。古人雲:「學貴有疑。」質疑是學習的開始。陳智文老師執教的《月光啟蒙》就是以疑開篇,抓准了教學起點,從而做到以學定教的。陳老師的設計的第一個環節,問學生「你能根據課文提出一些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嗎?」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後,提出了5個與理解有關的問題。這時陳老師開始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歸納梳理,理出了一個普遍的而又至關重要的問題「母親是怎樣啟蒙我的?」
陳老師引導學生質疑文本,目的是了解學生在解讀文本上的疑難,了解學生學習的困惑,更是為教學提供方向,而不是為了解決這些疑難問題而質疑。
三、問題整合,解決「怎樣教」,是提高課堂實效的關鍵。
「『教什麼』比『怎麼教』更重要」,這是在大力呼籲閱讀教學要走向語文本體回歸的今天,專家們常講到的觀點。如果說「教什麼」是解決目標問題、方向問題的話,那麼「怎麼教」就是解決設計技巧的問題了。要提高課堂教學實效,筆者認為,前者是內容,很重要,後者是形式,同樣不容忽視。
縱觀當前教師的閱讀教學,我們總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老師細碎的提問,學生頻繁的回答,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勞而少功。崔巒老師認為:「閱讀教學逐段分析死,整合處理活。」這傳遞給我們一種信息,就是整合。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問題設計的整合,即提的問題要大,是學生感興趣的,體現語文特點和語文訓練重點的,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老師每提出一個問題,學生都要讀全文來思考的,都要從整篇文章中找答案的,這樣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提問才能把學生的思考、理解和感悟引向深入,這樣的教學才能體現實效。
(一)圍繞教材的教學重點、難點設問。如教學《將相和》一課時,可以抓住課題中的「和」直奔中心,設計這樣的提問:(1)什麼叫「將相和」?(2)「將相和」中的「將」和「相」各指誰?(3)既然是「和」,說明他們有一段不和,為什麼不和呢?這樣就能起到一問而牽動全篇的作用了。
(二)在學生理解關鍵處設問。如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我們可以走「一條主線」、「兩個板塊」高效整合設計之路,一條主線就是父與子始終信守的諾言「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兩個板塊」,一是父親了不起,二是兒子了不起。這「一條主線,兩個板塊」都是學生理解的關鍵處,抓住了關鍵,就能引發學生對父親不眠不休進行36小時的艱苦挖掘的思考與理解,就能引發學生對兒子在廢墟底下整整等待了38個小時的思考與理解。那麼感悟「父與子的了不起」也就水到渠成。這種設計,從線性梳理走向了立體把握,是一種高效的整合。
(三)捕捉學生通讀文本感受最深點設問。如教學《烏塔》一課,可以以整體把握,板塊推進的方式來設計,先整體感知內容,聚焦「震驚」:以「震驚」一詞帶出初讀後的感受,再讀全文,找一找課文中哪些地方特別讓你震驚?接著圍繞「震驚」轉述文本語言,最後拓展「震驚」,閱讀表達結合。整節課,老師以「震驚」為主線展開教學,使教學主線明晰,也避免了繁瑣的分析和肢解文本內容。
四、教後反思,揚長避短,是提高課堂實效的保證。
有效的教學反思能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同樣,有效的教學反思也是提高教學實效不可缺少的一環。然而在任務繁雜的當前,又有多少教師能在課後靜下心來想想成功之處和遺憾之處?更有多少教師能把這成功之處和遺憾之處寫下來加以分析?恐怕少之又少!這也是課堂教學實效提高之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是應該包括課前准備(即備課)、課中實施、課後總結(即反思)三大部分的。即便作為教者,我們有了明確的年段目標意識,有了「教什麼和怎麼教」的設計本領,也就是說,課前,我們可以有一份精心設計的高質量的教案,但是我們不敢說,拿著這個教案就能上出一節高效的語文課,這其中影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或許是設計脫離了學生的實際,或許是學生課堂生成與預設產生了沖突,又或許是教者自身對設計的實施水平出現偏差等等。
(一)反思成功。如一位教師教學《老人與海鷗》後,她在反思中談到這節課帶給自己的欣慰和遺憾,欣慰的是備課時依據一定的教學理念所採取的教學策略在課堂教學中得到了實現,遺憾的是沒有給足學生學習時間,沒有開放學生學習空間,忽略了對學生思維展示的關注,忽略了引導學生對表達方法的感悟與運用。我認為,無論成功還是不足,通過反思所留下的啟示都是有益的,都是對課堂教學實效的延續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的。
我們知道,高年段閱讀教學已不是字詞句段的單純教學,重要的是抓住重點詞句領會文章主題,體會人物思想感情,揣摩作者布局謀篇以及通過語言文字具體表達情感的寫作方法。
課後,這位老師能從教學理念這個角度總結出高年段閱讀教學做到三個「立足」,一是立足文本,語文課堂實效性最終是由對文本的把握和運用來檢驗的,即教學每個環節,導入依據文本,教學過程緊緊抓住文本,拓展延伸同樣立足文本。二是立足生本,即重難點的定位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要從學生感到困惑的地方著力。三是立足根本,這是由語文的性質決定的,閱讀教學憑借文本語言,著重培養學生感受語言、理解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同時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啟迪。
其次能從教學策略這角度作經驗小結,如研讀「老人愛海鷗」的段落,抓住老人喂海鷗的動作詞語「小心地放、退開一步、撮起嘴、順著欄桿邊走邊放」,引導學生在這些動作詞語前面加個「為什麼」,從語言入手理解文本,通過想像畫面、比較朗讀,升華學生對人物情感的理解。所有這些都是教學成功的體現,都是日後有效處理高年段閱讀教學可積累的寶貴經驗。
(二)反思失敗。經驗除了來源於成功的反思,同時也會來源於失敗的思考,盡管一節課成功與失敗的比例各不一樣,甚至更多時候成功會佔大比例,正如這位教師執教的《老人與海鷗》。但可貴的是這位老師最終能從「學生自主學習」的課程理念出發對自己的課進行中肯的批判,為自己講得多,牽得緊,過於強勢,教學霸權,扼殺學生個性思考﹑與創新思維的做法而反思。能從課程標准對高年段閱讀教學的訓練目標出發去反思教學中寫作方法滲透的忽略而導致的目標不到位,那麼記錄下來的這些遺憾,同樣是成為指導以後備課和授課做到有的放矢不可多得的經驗,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有力保證。
簡而言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能做到依照課程標準的年段目標,明確學什麼,不學什麼;教什麼,不教什麼;找准教學起點,做到多讀、多練、少講、少問;教學過程做到精簡環節,模塊結構,整合問題,言意兼得;做好教後反思,相信提高閱讀教學實效不再是一句空話。

❸ 如何打造高中語文詩歌教學高效課堂

詩歌是文學中的瑰寶,在語文教學中佔有重要位置。現行的人教版
高中語文教材中,僅必修的五本教材中所選的詩歌講授篇目就有近二十
首,拓展內容更是數量龐大。詩歌作品上起《詩經》,如《氓》、《采
薇》,下迄當代新詩,如《雨巷》、《再別康橋》,體式各別,風格各
異,大致可以反映我國詩歌發展的輪廓。新課標對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作
了這樣的要求:「培養鑒賞詩歌的濃厚興趣,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養
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文學修養。」
我任教高二兩個班的語文課,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對古典詩詞
的學習興趣和我想像的相差甚遠。早些年的高中生們對古詩詞喜歡得顛
來倒去地背,許多學生課本的扉頁上和摘抄的筆記本上都認真地寫著最
喜歡的詩句,而現在這種現象已經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學生對學習古典
詩詞已提不起太大的興趣。有時,在課堂上聽完聲情並茂的課文配樂朗
誦後,望著學生一臉冷漠,我的心中塞滿了無助與無奈。有時,我在課
堂上提到一句詩,很少有同學能接到下一句,這讓作為語文老師的我隱
隱有些擔憂。還有一部分同學對背誦古詩是應付檢查,甚至有學生會在
我要求背誦一些課外詩歌名篇的時候說「老師,這個高考又不考,不要
背了。」上課的時候也總是抱怨說「老師,講詩歌的課太乏味了,那麼
幾句話翻來覆去的講好幾節課,我們都瞌睡了。」
作為一個高中語文老師,面對此種狀況,我開始去探索如果能讓詩
歌教學的課堂高效,更好的達到我預期的效果。那麼什麼樣的課堂才算
是高效呢?詩歌教學的高效課堂又以什麼為衡量標准呢?

高效課堂,是高效型課堂或高效性課堂的簡稱,顧名思義是指教育
教學效率或效果能夠有相當高的目標達成的課堂,具體而言是指在有效
課堂的基礎上、完成教學任務和達成教學目標的效率較高、效果較好並
且取得教育教學的較高影響力和社會效益的課堂。高效課堂是以最小的
教學和學習投入獲得最大學習效益的課堂,基本特徵是「自主建構,互
動激發,高效生成,愉悅共享」。衡量課堂高效,一看學生知識掌握、
能力增長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變化程度;二看教學效果是通過怎樣
的投入獲得的,是否實現了少教多學;三看師生是否經歷了一段雙向激
發的愉悅交往過程。對照上述高效課堂的標准,我發現自己當前的詩歌
課堂教學中存在以下幾方面不足:
第一,教學目標沒有很好的落實三維目標,只注重了對詩歌中具體
的表現手法和中心思想的鑒賞,缺乏對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
的重視。
第二,詩歌教學中以講授為主,多屬於向學生灌輸知識點和答題技
巧,詩歌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不突出,缺少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學習,
不能調動學生積極性,導致學生缺少自主的思考與感悟。
第三,教學手段單一,沒有很好的利用教輔資料,多媒體等教學輔
助手段,與詩歌相關的圖片、音頻、視頻等內容較少,使得課堂不夠生
動豐富,無法讓學生在課堂上興致高漲。
第四,講練關系處理不好,表現在:課堂練習設計不精,教學與練
脫節;以講代練,教與學脫節;有布置無反饋,練與評脫節。
對於上述不足,我在詩歌教學的過程中進行了多種嘗試,也自己總
結出了一些有效的提高課堂效率的方法,對此我下面將主要從課前准備、
課堂教學、課後反思三個方面來闡述。
一、課前准備:

1.通過書籍和網路查閱和搜集構建詩歌教學高效課堂的相關資料,
觀看名師詩歌教學的課堂實錄視頻,聽師傅以及教研組各位老師詩歌教
學的課,從中學習構建詩歌教學高效課堂的理論知識和經驗方法。
2.備課過程中加強對詩歌教學高效課堂的探究,多設計側重學生自
主學習、互動互助的環節,將教師主講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授課方法與
新型的創新型自主探究式課堂模式相結合。
二、課堂教學:
(一)導入新課:
在導入新課時,改變以往的從介紹作者生平、詩歌寫作背景等內容
的傳統模式入手,而是藉助歌曲、照片、漫畫等多媒體手段來營造氛圍,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音樂與畫面中展開想像,感受作品的魅力。
如,在講李商隱的《馬嵬》之前,先給學生播放李玉剛《新貴妃醉酒》
的演唱視頻,從而引出唐明皇、楊貴妃二人愛情故事,以此切入詩歌。
又如,在講《蜀道難》之前,先讓學生觀看蜀道的照片,讓他們直觀的
感受到蜀道的艱險,對詩人對友人過蜀道的擔憂之情有所體會。通過這
些新穎的形式,不僅能激發學生對詩歌的興趣,也有助於他們更加直觀
的感受到歷史事件與現代社會的密切聯系。
(二)教學環節:
在教學過程中,嘗試經典的「先學、後教、再練」的教學流程,將
該教學環節的設計與詩歌教學的特點緊密融合,從而探索出一條適合自
己的高效詩歌教學之路。以下以陸游《書憤》的課堂教學環節為例,闡
述我在構建詩歌高效課堂過程中的具體做法:
1、「先學」,即由教師簡明扼要地出示學習目標,要求學生先進行
自學。該環節中教師需出示這堂課的學習目標和自學要求,學生根據自
學要求自學,老師巡視發現學生自學中的問題,自學結束後讓學生匯報
自學結果並糾正、討論、指導自學結果,以這種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主
動性和積極性。
我在這首詩歌的教學中,首先向學生提出三個問題,要求他們通過
初步的誦讀與感知解決這些問題:
(1)誦讀詩歌,正音正字:
①重要字音
塞 ( )塞車 ( )塞責 散 ( )散兵
游勇
( )塞外 ( )瓶塞 ( )披頭
散發
②解釋詞義
書憤: 伯仲間:
(2)再讀詩歌,分別簡述四聯內容。試析這四聯是怎樣巧妙聯系在
一起的。
(3)借用典故抒情是《書憤》這首詩的一個突出特點,試分析詩中
使用了哪些典故?各自抒發了作者的什麼感情?
(4)古人寫詩講究煉字,凡在節骨眼處煉得好字,使全句游龍飛動、
令人意馳心動的,便是所謂「詩眼」。誦讀全詩,試析本詩的「詩眼」
是什麼?為什麼?
2、「後教」,即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對學生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
進行通俗有效的解釋,並給出分析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培養他們以後解
決類似問題的能力,做到不只「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
在《書憤》的教學中,在學生通過完成上述自學任務之後,我結合
本冊教材思路以及單元教學要求,給學生指出鑒賞詩歌的總體方法與步
驟:
(1)因聲求氣,曉大意
通過看作者、看標題、看注釋、看詩句四個步驟,了解本詩作者陸
游生平經歷以及詩歌的寫作背景,從而理解詩歌大意,並從中猜想出本
詩可能寫到作者的愛國主義精神及其「報國欲死無戰場,書生無地效孤
忠」的郁憤之情。
(2)以意逆志,抓重點
通過對首、頷、頸、尾四聯的逐一分析,理解「世事艱」、「空自
許」等關鍵詞的含義,了解作者運用檀道濟「塞上長城」和諸葛亮「鞠
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典故的用意。
(3)置身詩境,知情感
再次帶領學生帶著感情跟著配樂朗讀全詩,讓學生發揮想像,將自
己設想與詩歌所描述的情境之中,更進一步的去理解詩人之「憤」中所
包含的國家危亡關頭之「義憤」,壯志未酬卻年事已高之「悲憤」,以
及這悲憤中仍然未曾破滅的希望與期待,加深學生對陸游的愛國主義情
懷的理解。

❹ 教師上課描繪課文中的詩詞語句是體現了什麼教學原則

畫中青山綿延起伏,其部將相繼投降,把語言文字轉化為視聽形象,想像它的意境,「學習瀏覽。興趣是求知的向導。二。詩與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必然聯系,以飽含激情的筆墨,領悟美,我用動畫的形式在屏幕中推出一張張彩色圖片,有的從《唐詩三百首》,獲得了美的享受;在公元762年冬季,樣子十分活潑可愛、畫面,對詩中描繪的社會時代,從而產生樂學情趣。這樣的導入新課,有利於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妙,學生也為其形式之新穎,流露出強烈的愛國熱情,生活環境變遷所形成的詩人與學生情感之間的距離。 2,一直佇立江邊,有很豐富的意蘊,在范讀課文時播放、運用多媒體,老師在上課時播放悠揚的輕音樂,詩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繪的,唐軍在洛陽附近的橫水打了一個大勝仗,艷麗的色彩、山腳綠水環繞、《唐詩鑒賞》等書上找,通過圖像、變動:「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的材料的興趣。下面筆者結合語文課堂教學的特點就現代多媒體技術在小學古詩文教學中的應用談一些自己的體會?教學中,學生有的到網上查詢,全詩格調明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詩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詩」。這樣有利於將學生帶入詩中所描繪的藝術境界中去感受美、再現作用,尤其是古詩文教學——走進了一個新時代,他們彷彿看到一代詩仙李白與老友握手話別後;正流落梓州(今四川三台),也給我們農村小學的語文古詩文教學帶來了新的生機,那舒緩。於是,喚起了他們豐富的想像。一,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直到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間的情景、運用多媒體技術,這無疑使語文教學,又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的品質和收集信息的能力,陶醉在優美的聲,再加上小學生知識面狹窄。要想使學生學好古詩。如《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很自然地將學生帶到了長江之濱、動作的綜合運用、可聽性,畫面色彩淡雅渲染,學生在詩畫的對照中,風雨人情感到疏遠。如教學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同時因為它具有的可視性,祖國重新統一而無比歡快的心情,也自然而然地體會到作者當時的喜悅心情、樂意境之中,他們了解到這首詩、直觀性的優點,對小學生古詩文學習,興趣是情感,這時學生看到柳枝上突然出現兩只黃鸝鳥,古今語言的差異、情,作於唐代763年春天。古詩的語言是文言文,能根據需要收集有關材料。它的出現既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同時播放范讀錄音,孩子們很難體會詩句的內涵,課前我先用掃描儀將課本上圖中長江三峽、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可以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創設情景,水流湍急的長江水及兩岸蒼松翠柏中猿猴啼叫的壯觀景色的圖片,很快理解了古詩的內涵。在教學中把復雜多變的情感與悅耳動聽的音律溝通起來。在教學中我先播放古箏樂曲《陽關三疊》。在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將抽象,學生難以理解,黃鶴樓下,這造成了古詩教學中的一大難題,也能使學生對所學的古詩產生濃厚興趣:古詩《早發白帝城》。由此可見、色,表達了內心抑制不住的贊嘆之情,必須藉助電教媒體。在教學古詩《早發白帝城》這一課時,課前我剪輯了一段歡快的音樂。學生誦讀有聲有色,有著獨特的效果,應充分發揮電教媒體傳遞、聲、搜集古詩作者及寫作背景資料。而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初是對學習過程和學習的外部活動感興趣。課堂上,美的熏陶,還有的將資料編輯製作成小卡片、運用多媒體,意境優美、聲音,叛軍頭目紛紛投降,欣喜萬分。《絕句》這首古詩中「兩個黃鸝鳴翠柳。教學中恰當運用音樂,聲音之精彩而耳目一新。實踐證明,出現一幅「一行白鷺展翅飛向藍天」的畫圖,讓詩中的形,課前查詢詩人和寫作背景、凝煉的語言化為可作用於視覺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畫面,並不時抽動片子,將它們都輸入計算機里,在古詩教學中,當年杜甫52歲,那跳躍的黃鸝:十里荷香,輕松地踏入了詩的意境之中,飛翔的白鷺、畫,讓學生置身於大自然美麗景色之中,人物思想。因而,課前布置學生到網上查詢,學生會全神貫注地看著畫面的變化,而被引進課堂,抒發了詩人因多年戰亂平息、畫面展示美 「詩中有畫,才能使學生真正領悟古詩的語言美。」教育家贊可夫也指出,表達美,完全寓於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動聽的音樂,我讓學生各自去查詢詩人的有關資料,能夠較快地使學生進入詩的意境。再讓屏幕中的遠山腳下,畫中有詩」,生活閱歷淺,筆者在課堂上給學生用投影展示了一幅大寫意的國畫,美妙的圖畫,又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詩人與朋友的離別情緒,那麼教學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僅使學生產生了強大的求知慾望,正如教育家布魯納所指出的,這是首送別詩,小船順流而下的彩色圖片掃下來。通過查資料,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縊,培養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古詩教學,幻燈屏幕上映出一幅優美的風景畫,還復制了峰巒疊嶂的群山,這樣學生對全詩中的喜悅氛圍應有了深刻領悟,盡可能地將古詩中的「情」化為可作用於聽覺的音律,引導學生欣賞意境,第2年正月,而古詩的意境鮮明生動,在不停地跳動,語文學習也步入了一片嶄新的天地。但是,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古詩的教學效果,展示一幅立體的全方位的視聽形象、動機。如、輕悠的旋律撥動著孩子們的心弦。因而古詩教學的首要任務是激發學生產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並插入切合課文內容的音樂、意境美,這時再將一幅兩只黃鸝鳴叫的投影片復蓋在山水畫上,收復了失地,虛實相襯,對學習內容卻興趣不濃,但如何方能入境入情:「對所學內容的興趣可能成為學習動機」,過著漂泊生活的杜甫聽到這個消息。這個課前預習既為下一步學習古詩打下基礎,詩人對六月西湖的景緻作了極力渲染描寫,柔嫩的柳枝。而多媒體技術是現代教育技術的一種,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均會造成學生理解上的困難,用音樂和畫面幫助學生體會詩中的意境 1、音樂渲染美 音樂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之一古詩以凝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一行白鷺上青天」。三,欣賞了詩的意境,展現場景,寓意深邃被視為我國文化的瑰寶、意直接作用於學生的感覺器官。由於古詩講究平仄,更襯托出環境的幽靜、押韻,多媒體技術以其形象直觀的形式、文字凝煉。古詩詞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廣為流傳的千古絕唱。大綱對高年級提出較高的閱讀要求,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

❺ 月兒這首詩歌進行課堂教學你會如何進行導入

這首詩歌在課堂教學,可以通過圖片導入或者是詩歌導入

❻ 古典詩詞教學怎樣激活課堂詩趣

筆者執教的是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
筆者給自己的課堂進行了激活詩趣、短文長教和以新帶舊的三維定位。本文只就「激活詩趣」這一角度談點體會。
聽過不少有關古詩詞的課堂教學,發現不少課堂只知道從文章學的角度或訓詁學的路徑
展開教學流程,造成的結果是,只見字、詞、句、段、篇的理性剖析,未見詩的靈性和情趣。教者味同嚼蠟,聽者懨懨思睡。怎樣才能激活詩詞教學中的詩性因子?筆者從以下方面作了一些努力,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
⒈詩歌與對聯攜手:優秀的對聯,本身就蘊含著極大的詩美與詩趣。對聯配合教學,運用得當,可以與詩歌的相關教學內容互為生發。在介紹辛棄疾這一詞人時,筆者盡量避免四平八穩、照本宣科式的作者介紹法,而是採用了「對聯介紹詞人法」。與辛棄疾有關的對聯不少,最有名的當數郭沫若的「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一聯。但此聯用典較多,詮釋費時費力,花時較多,容易喧賓奪主,影響課堂核心內容的學習,宜作課外推薦閱讀之用。筆者在課堂上選用了詩人臧克家在山東濟南辛棄疾紀念館題寫的一副對聯:「力挽山河,浩氣貫日月,空餘英雄心一顆;名垂宇宙,文光射牛斗,剩有悲壯詞千篇。」此聯內蘊豐厚,用語淺顯,適宜課堂短平快的穿插。學生在誦讀對聯優美詞句的過程中,怡情動心,對辛棄疾的一腔報國志,壯志難酬心以及他的文學成就會有更多的感性體認。
⒉以詩去點燃詩:由一首詩而有機地引領起眾多的詩,眾妙薈萃,雲蒸霞蔚,更增詩味盎然之趣。在正式學習《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之前,筆者引導學生對小學、初中學過的辛棄疾的詞作進行了快速的鳥瞰式回顧巡禮。小學時學過的《清平樂·村居》《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初中時接觸過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教師略加點撥,立時激活學生關於辛詞的記憶。授課過程中,當講解到容易引起誤解的「贏得」「可堪」等詞語時,筆者作了如下內引外聯:
贏得:
釋義一:落得、剩得
①贏得倉皇北顧。
②佛喲,痴人!你出了家庭做甚?贏得個石頭冰冷,鎖著了你的靈魂。(郭沫若《星空·石佛》)
釋義二:博得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
可堪:
釋義:不堪,怎堪,哪堪
①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②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秦觀《踏莎行》)
忍顧:
釋義:怎忍顧,不忍顧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秦觀《鵲橋仙》)
「贏得」「可堪」「」忍顧」等詞語,在古詩詞中出現頻率較高,學生又很容易望文生義,將其稍作歸納整理,佐以詩句例證,學生在辨析識記過程中,既會有知性的收獲,又會有詩性的熏陶。
⒊古詞與新詩輝映:不少老師感嘆古詩詞教學課上不出味道,這與閱讀面窄,腹笥空乏大有關系。就詩論詩,單薄拘謹,聯想的翅膀斂翅垂羽,自然引發不了學生學詩的興味。錢鍾書先生提出「化書卷見聞作吾性靈,與古今中外為無町畦」,教師只有廣書卷見聞,才能冶性靈活泛。平時多讀書,多積累,上課才可以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筆者在引導學生熟讀了《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疏通了疑難詞句,領略了詞中「憂憤」之情後,用多媒體器具有機推出平時閱讀積累下來的一首題《讀稼軒詞》的新詩:
江山千古/英雄難覓/誰的豪放歌聲似虎/氣吞萬里//斷雲依水/百鳥無言/襟衫濕透/故人問我何處成愁/殘破的秦磚漢瓦//回首/千古事灰飛煙滅/那人已瘦成/一冊薄薄的宋詞/惟如鐵的心/在格律中/化為劍嘯/至今鏗鏘
《讀稼軒詞》一詩巧妙地嵌入了辛棄疾詞作中的不少詞句,詞句有來處,而又妙造無斧鑿痕,對辛棄疾的性情與才情都作了優美而深情地詮釋。古詞與新詩珠聯璧合,交相輝映,別有情趣。不少聽課老師對這一點表示了贊賞。
此外,在講到辛棄疾的一腔忠君愛國之情時,筆者適時穿插了梁衡的富有詩美詩趣的大文化散文《把欄桿拍遍》的片斷,學生讀得興會淋漓,既拓寬了課堂的知識容量,又讓學生接受了一次詩情與美文的精神洗禮。

❼ 閱讀類課堂關鍵問題的解決策略古詩詞教學有哪些有效的教學策略

古詩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粹,經過千百年的沉澱流傳下來的,能夠選入小學課本里的古詩更是精華中的精華.它們大都具有如下特點:語言優美精煉、想像豐富新奇、韻律朗朗上口、情感動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小學古詩的教學,對於小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那麼,如何進行古詩教學呢?本著教學的經驗,略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尊重個性化理解,創導自主誦讀
一首古詩,詩人在創作時,有它特定的時代背景,不同的人,讀它會有不同的見解,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老師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強加於學生是不對的,也抑制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就拿詩意來說,我認為只要藉助注釋大體理解即可,因為詩人要表達的情懷深藏於字里行間,這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美,這種意境美最好的表現方式,是通過激發學生的想像力,使詩情畫意盡在學生腦海中.如何去展現?誦讀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誦讀,才能體會出詩的真味.學生誦詩文,抑揚頓挫,韻味無窮,不僅可以感受到漢語言的韻律之美,詩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還可以積累語言,受到熏陶感染.比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第五課《古詩詞三首》中的《清平樂.村居》時,上課伊時,筆者引導學生理解詩題,詞人,學生根據注釋大概了解詩意後,我重點引導學生誦讀.先是劃節奏讀,然後學生自由朗讀,再次比賽誰能美美地背誦,最後根據畫面想像這是怎樣的一幅田園風光?這一家子的生活如何?你有什麼感受?詞人想表達什麼情感?班上的大部分學生都能體驗理解,並能背誦和說說詞的意境,思維活躍,表達優美,雖說法不盡相同,但詞的意境美已淋漓盡致了,詞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嚮往已悄悄地感染了學生,情感得以共鳴.學生在自主的誦讀中,得到了個性化理解.
二、反復吟誦想像,讀中悟情.
古人有七分詩三分讀的說法,誦讀對於古詩學習之所以這樣重要,是因為古詩有語言之美、節奏之美、音韻之美、意境之美.教師應多種途徑引導學生投入感情朗讀,感悟文本的空白意義,直指作者的心靈,進而喚醒學生的心靈.重視朗讀要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教師要成為引領學生朗讀的組織者、合作者和促進者,讓學生漸入佳境,讀出層次.筆者在教學張繼的《牧童》時,按照這樣的教學流程進行朗讀指導:一是找出詩中描寫景物的四個詞,根據自己的理解,描繪這些景物(如西沉的明月、皎潔的明月,廣闊的原野、悠揚的笛聲,無悠無濾的牧童等),讀出自己的理解.二是教師描繪意境:一個美麗的黃昏,一位牧童吹著木笛放牧歸來,他來不及脫下蓑衣就學生誦讀古詩並說說讀後的感受.三是補充介紹這首詩的寫作背景,讓學生說說如果你是放牧歸來的牧童,此時此刻是什麼心情?帶著這樣的心情再讀這首詩.四是播放
音樂《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教師描繪意境,師生共同吟誦詩句,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和情感.
別林斯基說過:在詩中,想像是主要的活動力量,創造過程只有通過想像才能完成.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歌創造的形象不能直接作用於欣賞者,只有欣賞者自己用豐富的想像,才能去感受和再現詩歌中所塑造的藝術形象.所以,使學生進入意境之中的最好方法就是要求學生充分吟誦加聯想,將自己設想成作者本人,從作者當時的立場設身處地地考慮感受,使詩中描寫的形象和景象,形成畫面.至此,學生才可以說進入了詩的意境.一旦進入意境,那麼詩人的思想感情以及詩詞所反映的社會現實則不言而喻,學生也就掌握了詩詞的精髓.因此,指導學生反復誦讀中,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想像詩詞的意境,與詩人的情感產生共鳴.
三、整合教學內容,強化語言積累
古詩詞積累,強調閱讀記誦的過程,課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創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積極開展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我們更不能就詩教詩,要課內外結合,要前後聯系,要和學生一道開發和生成開放、富有活力的課程資源.例如,我們高學段的語文老師在教學古詩詞時,可以巧妙地根據主題引導學生回憶讀前面學的詩詞,適當推薦同主題的詩詞引導學生誦讀.我在執教呂岩的《牧童》時,引導學生回憶描繪童趣的詩詞,如《所見》、《村居》、《小兒垂釣》等,又出示介紹白居易的《池上》對比略讀,這樣的整合對比學習,既有利於在對比中深化理解,又讓學生投醉快樂童年,同時,增加了學生的古詩詞閱讀量,又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情感與文本產生共鳴.另外在復習時,可引導學生對已學的古詩進行題材分類詠物詩、送別詩、思鄉詩、愛國詩這樣的整合教學,既增強了古詩詞教學的有效性,又強化了學生的語言積累,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拓展實踐,深化古詩詞的學習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古詩詞文化的作用是眾所周知的,它精練的語言,深遠的哲理,豐富的內涵,優美的意境,是值得每一位學子去學習和運用的.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更加重視小學古詩詞教學,《語文課程標准》規定了小學階段學生應背誦的古詩詞篇目共計160篇(段),再加上附錄的優秀詩文背誦推薦篇目 70首,小學階段古詩詞總量已經是相當大了.此外,《語文課程標准》還在階段目標中對小學古詩詞教學提出了誦讀詩文、體驗情感、領悟內容等更多具體的要求.可見小學古詩詞教學,不僅在數量上增加,而且要求更為具體,內容也趨於豐富;古詩詞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組成部分,其地位顯得越來越重要.因此,我們小學語文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去實施好這部分教學,在實踐教學中,我在班級開展每周一詩,每月一誦,每季一寫,要求學生在拓展閱讀中去積累,去體驗,雖然班級學生的作詩水平不怎樣,但詩句能脫口而出,頗有詩人的味道.我們教詩的最大目的不只是為了教,而是要讓學生體驗,理解,運用,傳承.平時的語言訓練中,要讓學生適當引用詩句,增加語言的魅力;在口語表達中,可以因地置宜地利用詩句提高語言的說服力;在課後練筆中,可以把詩句寫成短文,對比閱讀理解;在與學生說理教育時,可以引用詩句讓其明白,如惜時句,愛國句,親情句等.

❽ 現代詩歌課堂教學,怎樣才能厚實起來

【摘要】本文以一個具體的教學實例為突破口,分析了課堂教學中的長處及其問題,並對現代詩歌教學作了較深入的歸納總結,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建議。
【關鍵詞】現代詩歌 閱讀教學 朗讀 解構文本
現代詩歌教學,一直是中學語文教學的軟肋。中學語文老師每每遇到講授現代詩歌,要麼輕描淡寫蜻蜓點水式的一筆帶過,要麼乾脆棄之讓學生課外自學。究竟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因為老師們總覺得現代詩歌語言淺顯,抒情率直,主題鮮明,學生讀得明白,老師沒什麼好講的。即使講也就是讀讀記記,課堂顯得蒼白無力。所以,很多講優質課、研討示範課的語文老師都不願踏這個雷池。誠然,教好現代詩歌確實有一定的困難,但筆者認為只要選好側重點,找准切入點,看似淺顯易懂的現代詩歌,教師就能在課堂教授中使之逐漸厚實起來。
下面以練海紅老師的課為例,淺析一下如何把握好現代詩歌教學中的「三點」:悟讀」、「解構」、「入情」.一、悟讀。所謂「悟讀」,就是對詩歌進行有感悟有感情的朗讀
練老師這節課在朗讀的教學上看來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在上課之前播放有配樂朗讀,這雖不是師生的課堂朗讀,但這個教師精心設計的細節,有助於營造氛圍,激起情趣。在介紹完作者寫作背景後,再安排學生齊讀,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感性認識,從整體上了解課文的抒情基調。在老師引導學生對學生自己齊讀課文做出自我評價後,教師再范讀課文,引導學生比較自己和老師的朗讀效果有什麼不同,讓學生在比較中對老師的范讀表示由衷的贊賞,從而調動學生朗讀課文的慾望,激起學生朗讀興趣。
應該說,到此,練老師的朗讀教學開始收到效果。假如練老師能夠抓住教學機遇進一步深入下去,繼續引導,「為什麼老師的朗讀比你們的要好」、「老師的朗讀注意了什麼」、「你們的朗讀在哪些地方還要下些功夫」、「你們應該怎樣讀出文章的感情」、「朗讀要體現詩歌什麼樣的感情」,……如此,由朗讀到有感情的朗讀,進而進入角色的悟讀,把對詩歌內容的理解,作者情感的體悟和學生主觀感受,通過朗讀融合起來,從而實現詩歌教學「由讀入,再由讀出,淺入深出」的教學策略。
葉聖陶先生說「語文本是一門讀的學科」。語文教學,無論是文言文,還是現代文,無論是小說、散文,還是詩歌、戲曲,都應該有學生的悟讀、教師的范讀與領讀。筆者非常贊同「誦讀課文比製作課件難多了」的觀點,因為誦讀需要的不僅是技巧,更重要的是執教者內在的修養。難怪有人說,語文課就本質來說就是「讀書課」,詩歌教學更是如此。
二、解構。所謂「解構」,就是解釋詩歌的意象(意境),進入詩歌的隱喻視界,再創詩歌的新的境界
從練老師這節課的重點來看,著重是在對《再別康橋》意象的解讀。在引導學生解讀本文意象之前,練老師安排了師生共同回顧幾首傳統的送別詩,有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贈汪倫》、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熟悉傳統的「離別詩」在表現手法、在意象的選取上的一些共同之處,從而引導學生比較《再別康橋》意象選取上的不同之處。
這個教學環節的安排很好,好就好在新舊知識的結合,符合「將新知識的教學建立在已有的經驗基礎上」的教學理念,好就好在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擴大了課堂教學的知識容量,彰顯了教師較為扎實的教學功底和語文教學視野。在經過這樣一個環節的鋪墊之後,練老師課堂教學的重點放在了對《再別康橋》意象的解讀上,教學設計也很精緻。比如先找出「意象」:雲彩、柳、青荇、泉、星輝、夏蟲。第二步找出修飾語「西天」、「金」、「油油」、「清」、「斑斕」、「沉默」,並引導學生分別說出這些詞語所體現的作者的情感態度。第三步更深入的引導學生說出對這些意象的審美感受和情感體驗,如「春戀、惜愛」、「清新、飄逸」、「無限的歡喜和眷戀」、「永久的思念」、「神往、陶醉」、「沉醉、感情高揚」、「回到現實、惆悵低落」等。這樣的教學安排使課堂教學顯得很有層次感,也有利於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的培養,較好地體現了語文教學的基本規律(從字詞入手)和學生閱讀的認識規律(從感悟認識到審美體驗)。劉勰《文心雕龍》有曰「積字成句,積句成章」。這些說明,對文章的解讀應該從字、句開始,如果脫離了字和句,情感體驗、人文素養就只能飄浮在空中,無處著落了。辨詞析句,是語文教師的看家本領,離開了辨詞析句,又何以走進文本的語言深處呢?新課程非常強調「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怎樣做到這一點?所謂「工具性」就是語文的基本知識的教學,「人文性」的體現應該從語文的基本知識的教學入手,比如字、詞、句,比如表現方法(方式)和技巧,比如朗讀訓練等等。
假如把對意象的解讀和師生的悟讀割裂開,就能使教學前後環節的銜接不夠自然流暢;但是,如能通過創設情境,讓師生在朗讀中品味詩歌的隱喻性意象,建構自己對詩歌的理解,那麼就可使前一個教學環節自然過度而來,同時又關注並引導了學生「在解讀詩歌隱喻的過程中,憑借詩歌語言進入彼類事物與此類事物建構的隱喻空間,調整自我的認知和情感,從而為語文的個性化學習奠定基礎」,使學生能夠從讀中「感」,從讀中「悟」,更深刻地理解詩歌的內涵。
三、入情。所謂「入情」,就是准確把握詩人的情感,在詩歌創作背景材料的引導下,獲得詩歌審美的享受
從練老師的這節課來看,她在對詩歌意境(意象)的「解」上功夫有餘而在對詩歌意境(意象)的「構」上用力還不足。即對詩歌所塑造的意境所運用的意象在有了一定的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背景材料,融入學生自己的理解,進行審美的再創造;總感到練老師在引導學生對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課堂詩歌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