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淺議小學數學課堂中怎樣滲透感恩教育
五一在看一期中央台名為「我建議」的節目,感觸頗深.被請到現場發言的小學生得以暢所欲言學習與生活中遇到的煩惱.其中現在被稱為演講帝的楊心龍談到他目前與周圍同學相處的煩惱.另一個男生說道「當我們走出學校,我們面臨的不再是一張考卷.」作為一名教師,迫切的感到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急切性.幾天後法制頻道播出的一起網路犯罪,犯罪分子知識水平高低不等,但是他們的犯罪不是基於金錢而是尋找成功和被認同感,作為一名教師,又一次意識到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變的責無旁貸.
新的《數學課程標准》指出:以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為出發點,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放到了和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作為三維目標之一提出來.在數學的學習中,以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常常被忽視,相比較尤其是農村的數學教師在心理上主觀認為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主要是語文教師的責任,從而在數學課的進行中只注重知識的傳授,這是錯誤的認識.數學教學課堂中必需增添了一定感情色彩,強調學生在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也要得到進步和發展.我們要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親身體驗數學的價值,建立信心,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通過數學課堂,學生還要形成認真、嚴謹、公平、誠實等優秀完善的人格.因此,如何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是我們數學教育工作者應該十分關心並努力探討的課題.下面結合個人的教育實踐與體會,談談個人的幾點淺顯的看法.
一、用教師自身的人格魅力影響、教育學生.
親其師,信其道.童心像一顆晶瑩閃爍的星星,澄澈、單純,又無比純朴.教師是他們眼中明亮的月亮.課堂上 教師的言行舉止無不展現在學生面前,「身教勝於言傳」,教師的榜樣對淳樸的小學生的身心影響是極其巨大.教師的人格之光對學生心靈的影響深刻而且久遠.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師的品德修養、教學藝術、個性心理無時無刻都在感染學生.當學生從你的眼光中讀出熱情和關愛時,他將學會愛和奉獻;當學生從你的話語中讀出激勵和幽默時,他將會自信和快樂;當學生從你的態度中讀出寬容和信任時,他將學會心胸開闊和真誠.當學生從你的行為中讀出正直和無私時,他將學會獨立自主向上.因此教師要提高自身的素質,成為學生心目中永不磨滅的驕傲.
二、建立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和諧師生關系
課堂猶如舞台,教師不可自居最美的舞者,學生不可定格為單純的看客.教學是一首美妙的歌曲,只有學生和教師共舞才能跳出世界最美的舞姿.教學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覺主動地學習的過程.在今天的教學中,建立起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思想,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和重大的現實意義.教學不是為教而教,而是為學而教,教是為學服務的,「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首先把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定位好,然後在此基礎上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真正達到了教與學互動交融的境界.學生在課堂上思維才能如魚得水,得以開闊創新,如小樹般茁壯成長.
三、教材聯系生活,激發學習興趣
從生活中來,滴水看大海.教師要創設恰當的貼近生活同時有趣的情境,用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以致用, 一葉落而知秋. 透過 教材看生活,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的應用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標》指出: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把學習數學和體驗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不僅學得生動學得深刻,進而使他們在「學」的過程中,逐步感悟與領會: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科學,學問就在我們身邊.這樣,既讓他們明白,我們的生活是美麗的,我們沒有理由不熱愛它;數學就在生活,學習是一件有趣的樂事,從而在發展學生的審美意識審美能力的同時,又激發了他們的學習信心與興趣.
四、通過教材進行思想教育小學數學內容是數學中最簡單、最基礎的知識.教師在備課時挖掘教材的內在思想教育因素,教學時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首先要重視,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我們偉大祖國在數學史上不乏可圈可點之處.同時國外對數學作出巨大貢獻的人們要給予拓展,形成博愛.其次在習題練習中發現家鄉的美與好,形成熱愛自己的家鄉.再次,學習中滲透感恩教育,感謝父母,感謝父母.最後在合作學習中要學會尊重他人,注重團隊精神.
教師要善於挖掘教材思想教育因素,注意積累資料,採用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只要持之以恆,常抓不懈,就會使知識傳授,思想教育成為一個和諧完美的整體.
五、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良好的個性.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十分重視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數學課堂就是素質教育課堂.合格公民的許多基本素質,如克服困難的自信心、意志力等,是可以通過數學教學活動來培養的.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們還要注意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和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在數學的訓練中,教師要有目的、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認真、嚴格、刻苦鑽研的學習態度,獨立思考、克服困難的精神,計算仔細、書寫工整以及自覺檢驗的良好的學習習慣.讓他們在未來將面臨著的、十分激烈的社會競爭中,不僅具有過硬的技術和高超的本領,還能具有良好的心理.
教師們讓我們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如春風般潛入,滋潤學生在無聲之中.從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到建立和諧社會,新時代的中華民族正在理論和行動上向著一個美好、健康、和諧、穩定的社會邁進.今天的學生是明日的棟梁,在物質相對富裕的 今天,精神的需求問題捉襟見肘,亟待解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重要性在進一步的凸顯.教育教學實踐說明,要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必須以敬業愛生的姿態,在課堂教學中,理解並尊重每個學生,對待學生和藹可親,與學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努力縮短與學生的心理距離,以良好的職業道德情操及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響感染每一位學生,在孩子的心中豎起一座鮮明的豐碑!讓我們一起在教學中嘗試,在嘗試中探索,在探索中領悟吧!
B. 淺談如何對小學生進行感恩教育
對小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技巧:
一、播愛育恩,喚醒識恩知恩意識
感恩教育是一種情感活動,要做到以情動情、以情感人,要讓學生感受到恩惠,打開「意識結」,喚醒感恩意識,激發報恩的慾望。在平時我很注意用愛心拉近和學生的距離,給他們講「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的古訓,講「黃香溫席」的美談和「結草銜環」的佳話;堅持做到「心靜氣順、嘴甜手軟」,少批評,多鼓勵,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帶給學生關愛和快樂。學生非常願意聽我的話,而且願意模仿我的行動,關心集體團結友愛。
我們學校的新教學樓集中供熱,既干凈又暖和。可是在我上課的時候,發現嗓子發癢,很多學生也咳嗽,原來教室地面是水磨石的,灰塵在乾燥的室內很容易漂浮嗆到嗓子。我就找干凈的濕毛巾蓋在暖氣片上,濕潤空氣,灰塵下沉,學生不再咳嗽。為了防止流感,我又買了瓶白醋,每天都灑在毛巾上,既消毒,又能保護學生的嗓子。這些細微的關愛感化了學生,後來這些事情都被學生搶著做了。有一天,班上一名最內向、最不熱心的女同學,從家裡帶來用開水燙好洗干凈了的四條毛巾,在學校使用。這些正驗證了魏書生的話:「培養集體主義精神,就是吸引學生為集體出力、流汗,貢獻個人的東西,為集體傾注心血,傾注得多,感情自然就深。」數九寒天,別的班級感冒的有十多個人,我班一個沒有,這得益於老師愛心的付出和學生心靈的感恩。其實對學生來講,感恩不是驚天動地的英雄創舉,而是滲透在生活的點滴之中,滲透在你來我往的言行之中。
二、尋恩覓情,激發學生感恩情懷
感恩,英文為thanksgiving,意為感謝、給與,是情懷,是一種美德和境界。學會感恩,是學會做人的一條最基本的標准。
感手足之恩,是為悌。班級如家庭,同學如手足,為了讓學生學會感恩、體驗快樂,我在班裡開展了「快樂尋恩,以恩促行」活動,鼓勵學生識恩尋恩、感恩施恩,體驗過程中的快樂。在班級的板報開設了感恩專欄,讓學生每天找出恩情點,看到的、聽到的、老師的、同學的、班內的、校內的……只要是積極向善的閃光點,都要鼓勵、學習、珍惜。開始每天只有一兩條,學生把課本中學到的、理解的感恩表達了出來,比如《給予樹》、《七顆鑽石》、《可貴的沉默》等。慢慢的感受越來越廣,有關於非值日生主動做班務的,有關於主動幫同學進步的……尤其是兩個單親家庭的學生,平時性格孤僻自閉,同學們就有意識地找他倆的優點,鼓勵他們,無意識中運用了「皮格馬利翁效應」,很快他倆走出了家庭的陰影,也有了快樂的笑容。
在幫助與感恩的循環中,同學們都變得主動熱情,用快樂和感恩的心真誠相待。家長會上,許多家長都高興地反映孩子的變化,懂事了,孝順了,勤快了,有禮貌了……感謝我解決了他們最頭疼的問題。
感父母之恩,是為孝。學生的識恩尋恩行動還和諧了家庭,讓他們更加得到家長的疼愛,感受到了濃濃的親情。班上有一名同學從外地轉來,經常不寫作業,即使寫了錯誤也很多。開展感恩教育活動他唱反調,原因是爸爸忙生意,媽媽特好麻將,他心裡生氣。針對這種心態,我首先讓他想從小到大父母對他的付出,在紙上寫下來。一會兒他嫌太多不寫了。我讓他學著用感恩的心去付出,去做感動父母的事情。一個周以後,他告訴我媽媽天天在家陪他,還把方法講給同學聽:第一天傍晚回家,媽媽告訴自己弄飯吃,他就在鍋里煮了十多個雞蛋,還撈出四個給媽媽放在碗里,留言讓媽媽保重身體吃雞蛋。第二天晚上媽媽又去玩到11點多,他說害怕不敢睡,又給媽媽端了一盆洗腳水,告訴媽媽燙一燙腳舒服,讓媽媽很激動。第三天在爸爸回來時替媽媽「撒謊」……從那以後,只要他在家,媽媽就在家。那段時間,這個學生各方面狀態很好。大約一個半月後,他媽又犯病了,以前的方法不好用,我找來家長,把這位同學的前段表現和現在的狀態說了說,表揚家長挺上心的,不像有的家長喝酒、唱歌、打牌而不顧孩子,孩子肯定有出息。家長高興地走了,問題解決了。去年春節他給我打電話:「老師我真的很感激您,如果我不會感恩,就治不好我媽的毛病,可能早出校門成小混混了。」 知恩必圖報,圖報必圖強,圖強必有為,現在他在初中,成績一直在全級部名列前茅。
三、報恩獻恩,培養學生做有恩必報、與人為善之人
「人之初,性本善」,愛心和關懷能喚醒孩子內心深處美好的、向善的感恩意識,體驗恩情能平和心態並付諸感恩施恩,達到《弟子規》中「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的境界,實現一個自然人向社會人的轉型。恩情哪裡都有,教育無處不在。我們抓住一切機會開展了「五心」教育活動,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忠孝仁愛、誠信自強,讓學生超越自我,感恩內化品質,施恩由習慣到自然。
我在班級中開展了每天對家長「問一聲好、倒一杯水、夾一筷子菜、捶一次背、逗一次樂」的「五個一」活動,並在孝心卡留下記載。我們還開展了主題為「整潔環境,健康大家」的綜合整治活動,學生走上街頭,向行人宣傳,清除野廣告,清理各類垃圾,體驗環衛工人的辛苦,感恩社會。學校往南約500米是村裡的老年活動中心,班裡有幾個學生住在附近,看到老人收拾衛生挺辛苦的,就自覺幫忙。後來班裡的同學分成幾組,每組一周,周三中午簡單收拾,周六上午大掃除,一直堅持到小學畢業。
孩子的心靈就是一棵幼苗,用愛心澆灌,用感恩支持,他就會常綠長青。讓學生感恩,關心他人、服務國家和社會的方法很多,需要我們不斷探索。我總結了12個字:「腦有責,肩擔任,手教書,心育人。」時時刻刻動心動腦,言傳身教,盡到教師的職責,在感恩教育中我們快樂著學生的快樂,幸福著學生的幸福,教學相長。
C. 小學課堂教學常用的組織形式有哪些
1、個別教學
個別教學就是教師在同一時間以特定內容面向一個或幾個學生進行教學。這種教學組織形式辦學規模小、速度慢、效率低,但卻能較好地適應個別差異。
2、班級授課
即把一定數量的學生按年齡和知識程度編成固定的班級,根據周課表和作息時間表安排教師有計劃地向全班學生集體進行教學的制度。
3、導生制
教師選年齡大些、成績好些的學生為「導生」,先給他們講授教材,再由他們轉教其他學生,這種教學組織形式難以保證教學質量,所以它並未持續很久。
4、分組教學
為了適應兒童的學習程度,適應學生的個性差異,對班級上課制實行改良或改革的實踐。屬於改良班級上課制的是分組教學。
5、開放教學
它強調尊重兒童的天性、興趣和需要,強調兒童的自然發展, 不拘傳統教學的結構,沒有固定教學計劃、教材和教室,不同年齡、不同程度的兒童聚集在一起,根據各自的愛好選擇各種學習活動。開放教學依據的是資產階級「進步教育」的理論。
D. 如何在小學思品課中滲透感恩教育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每個人應有的基本道德准則,是做人的起碼修養。18世紀法國著名作家盧梭曾說過:「沒有感恩就沒有真正的美德。」教育家陶志瓊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與手段,通過一定的感恩教育內容對受教育者實施的識恩、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我認為,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通過有效的方法與手段引導受教育者培養感恩意識,在個人和社會許可的范圍內報恩於行的感知過程。
然而,當代的小學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在家都是小公主、小皇帝,只懂得享受,不懂得付出,對別人的關愛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不懂得感激。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對父母的愛不領情,不道謝;對教師的付出,也認為是天經地義,情感淡漠;對同學的幫助,往往是理所應當,習以為常,從而形成了凡事以自我為中心,任性、自私、懶惰、不懂得關心別人、社會責任感差等性格弱點。針對這些,我認為對小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小學思想品德課內涵極其豐厚,教材中所表現的「恩」是豐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國之恩、社會之恩等。在平時教學中只要我們認真挖掘課本內涵,積極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從身邊的事、身邊的人、身邊的活動等方面學會感恩,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培養他們優良的心理品質;培養他們的樂觀向上的心理素質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多年來,我在思品教學中非常注重感恩教育,其具體做法:
(一)以保護自我 培養感恩意識
珍惜自己的生命,對大自然、對父母,對祖國、對社會,都是一種感恩的表現。每個人來到人世間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對大自然的最好的回報;父母茹苦含辛養育我們,就是希望我們長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對父母的最好的回報;祖國,社會,為我們提供健康成長的陽光土壤,珍惜生命,是對祖國對社會最好的回報。像小學四年級思想品德上冊第一單元第三課《呵護我們的身體》的確是一本活教材,教學時我先設計了三個問題上學生自學交流:1、同學們你們平時有哪些好的生活習慣?2、自己的好習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培養的?3、培養的過程中遇到哪些困難,自己是怎樣堅持下來的,養成這一良好習慣後,自己感覺到的好處是什麼?
再設計了分組合作討論提綱:你與同齡人的交往中,觀察到的或聽別人說的一些不好的生活習慣是什麼?你認為這些不好的生活習慣對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有什麼影響?
然後就因勢利導,讓孩子們想一想、說一說、議一議,一個人想健康地生活、一個少年兒童想健康地成長的「秘訣」是什麼?
整節課學生動起來了,各抒已見,暢所欲言,有說自己的良好習慣的,有指出別人不良行為的,有說自己以後如何改正等,使學生明白了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堅持鍛煉身體、保持良好心態,才能保持身體健康;明白了身體是生命的載體,愛惜生命就要保護好自己的身體。只有保護好自己身體,才能回報父母、回報社會。
(二)以故事為先導,內化「感恩教育」
感恩並非生而知之、與生俱來的,需要教育的引導和環境的影響,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種感恩的心態、品質和責任,進而外顯為感恩的行為。教學時我注意用名人名言及名人故事來引導學生學習,使學生明白感知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聽父母的話,不讓父母為自己的成長過分憂心;感知祖國之恩,就要報效祖國,為建設祖國、保衛祖國作貢獻,在祖國和人民的的生命財產安全遭受威脅時,要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獻出寶貴的生命。這和珍惜生命的教育不是相互矛盾,而是相輔相成。如我在教五年級思想品德《偉大的先人》一課時,先讓學生讀課文,閱讀至聖先師孔子的簡介後,再讓學生說說有關孔子感恩的故事。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有一位同學用生動的語言講述了孔子的弟子「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更讓我驚喜是學生還說了好多好多名人感恩的故事,學生的知識面非常廣,學生也是一本活教材,老師平時低估了你們……
通過學生說、聽、評、議,使他們明白了孔子是一位令人敬仰的先人,他的思想及其人格對後人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
(三)以和諧相處,激發「感恩教育」
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要學會和大自然生靈的和諧相處;感念社會之恩,要學會和不同性格的人相處,和不同階層的人相處,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處,做到人際關系的和諧。這一點我在教學時經常給學生強調。因為大自然不僅保證了我們生存的物質條件,還以壯麗秀美的山川哺育了我們。如六年級思品下冊《只有一個地球》告訴我們生我養我的是地球母親;在教學時,我緊扣這一主線,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衣、食、住、行和休閑娛樂生活,說說地球給我們提供了什麼?來激發學生產生對地球的感恩之情,幫助學生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性。《圓明園的毀滅》,通過體會圓明園毀滅的意義,從而體會到一個強大的祖國對人民的意義,激發建設祖國保衛祖國的情感。《嚮往奧運》,理解舉辦奧運會的意義,能更加激發民族自豪感。
(四)以活動為載體,參與「感恩教育 」
實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感恩的道德意識,讓學生知恩於心,感恩於行,能用實際行動來報答父母,回報師長,報效祖國,回饋社會。教學時我積極引導學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去報恩,教育學生從小事做起,將感恩之行落實在日常行為之中。譬如開展感恩活動進家庭、進學校活動,先讓學生人人動手設計「為父母洗一次腳」、「為老師敬一杯茶」、「為長者讓座等活動。接著趁熱打鐵,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表演自己的做法,使學生在體驗中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樂生活之源。
(五)以真實情感,體驗「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一種情感活動,實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動情,以情感人,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感。
教學時我結合傳統節日,開展活動。如在國際「三八」節來臨之際,我在六五班開展了「感謝媽媽」的主題活動。活動中,孩子給媽媽的一句關心體貼的問候,一杯飽含真情的熱茶,一張感人至深的賀卡,無不演繹著人間親情的溫暖。學做父母,體驗辛勞。通過親身體驗的活動,學生們從真實的感知,深深體會到父母的偉大與艱辛,從而將「感恩」內化為心靈深處的情感,並且從內心深處迸發出孝敬父母的情懷與慾望!
總而言之,感恩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在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要充分挖掘教材里蘊涵的感恩思想,採取靈活多樣的方法,使學生學會知恩、報恩、施恩,增強感恩意識,強化感恩行為,對父母、對老師、對親朋好友、對社會,永懷感恩之心,長做感恩之事,學會正確地做人和處世,養成良好的個性品德,做一個情操高尚的人、關愛他人的人、對社會有益的人。
E. 淺談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對小學生進行感恩教育
對小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技巧:
一、播愛育恩,喚醒識恩知恩意識
感恩教育是一種情感活動,要做到以情動情、以情感人,要讓學生感受到恩惠,打開「意識結」,喚醒感恩意識,激發報恩的慾望。在平時我很注意用愛心拉近和學生的距離,給他們講「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的古訓,講「黃香溫席」的美談和「結草銜環」的佳話;堅持做到「心靜氣順、嘴甜手軟」,少批評,多鼓勵,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帶給學生關愛和快樂。學生非常願意聽我的話,而且願意模仿我的行動,關心集體團結友愛。
我們學校的新教學樓集中供熱,既干凈又暖和。可是在我上課的時候,發現嗓子發癢,很多學生也咳嗽,原來教室地面是水磨石的,灰塵在乾燥的室內很容易漂浮嗆到嗓子。我就找干凈的濕毛巾蓋在暖氣片上,濕潤空氣,灰塵下沉,學生不再咳嗽。為了防止流感,我又買了瓶白醋,每天都灑在毛巾上,既消毒,又能保護學生的嗓子。這些細微的關愛感化了學生,後來這些事情都被學生搶著做了。有一天,班上一名最內向、最不熱心的女同學,從家裡帶來用開水燙好洗干凈了的四條毛巾,在學校使用。這些正驗證了魏書生的話:「培養集體主義精神,就是吸引學生為集體出力、流汗,貢獻個人的東西,為集體傾注心血,傾注得多,感情自然就深。」數九寒天,別的班級感冒的有十多個人,我班一個沒有,這得益於老師愛心的付出和學生心靈的感恩。其實對學生來講,感恩不是驚天動地的英雄創舉,而是滲透在生活的點滴之中,滲透在你來我往的言行之中。
二、尋恩覓情,激發學生感恩情懷
感恩,英文為thanksgiving,意為感謝、給與,是情懷,是一種美德和境界。學會感恩,是學會做人的一條最基本的標准。
感手足之恩,是為悌。班級如家庭,同學如手足,為了讓學生學會感恩、體驗快樂,我在班裡開展了「快樂尋恩,以恩促行」活動,鼓勵學生識恩尋恩、感恩施恩,體驗過程中的快樂。在班級的板報開設了感恩專欄,讓學生每天找出恩情點,看到的、聽到的、老師的、同學的、班內的、校內的……只要是積極向善的閃光點,都要鼓勵、學習、珍惜。開始每天只有一兩條,學生把課本中學到的、理解的感恩表達了出來,比如《給予樹》、《七顆鑽石》、《可貴的沉默》等。慢慢的感受越來越廣,有關於非值日生主動做班務的,有關於主動幫同學進步的……尤其是兩個單親家庭的學生,平時性格孤僻自閉,同學們就有意識地找他倆的優點,鼓勵他們,無意識中運用了「皮格馬利翁效應」,很快他倆走出了家庭的陰影,也有了快樂的笑容。
在幫助與感恩的循環中,同學們都變得主動熱情,用快樂和感恩的心真誠相待。家長會上,許多家長都高興地反映孩子的變化,懂事了,孝順了,勤快了,有禮貌了……感謝我解決了他們最頭疼的問題。
感父母之恩,是為孝。學生的識恩尋恩行動還和諧了家庭,讓他們更加得到家長的疼愛,感受到了濃濃的親情。班上有一名同學從外地轉來,經常不寫作業,即使寫了錯誤也很多。開展感恩教育活動他唱反調,原因是爸爸忙生意,媽媽特好麻將,他心裡生氣。針對這種心態,我首先讓他想從小到大父母對他的付出,在紙上寫下來。一會兒他嫌太多不寫了。我讓他學著用感恩的心去付出,去做感動父母的事情。一個周以後,他告訴我媽媽天天在家陪他,還把方法講給同學聽:第一天傍晚回家,媽媽告訴自己弄飯吃,他就在鍋里煮了十多個雞蛋,還撈出四個給媽媽放在碗里,留言讓媽媽保重身體吃雞蛋。第二天晚上媽媽又去玩到11點多,他說害怕不敢睡,又給媽媽端了一盆洗腳水,告訴媽媽燙一燙腳舒服,讓媽媽很激動。第三天在爸爸回來時替媽媽「撒謊」……從那以後,只要他在家,媽媽就在家。那段時間,這個學生各方面狀態很好。大約一個半月後,他媽又犯病了,以前的方法不好用,我找來家長,把這位同學的前段表現和現在的狀態說了說,表揚家長挺上心的,不像有的家長喝酒、唱歌、打牌而不顧孩子,孩子肯定有出息。家長高興地走了,問題解決了。去年春節他給我打電話:「老師我真的很感激您,如果我不會感恩,就治不好我媽的毛病,可能早出校門成小混混了。」 知恩必圖報,圖報必圖強,圖強必有為,現在他在初中,成績一直在全級部名列前茅。
三、報恩獻恩,培養學生做有恩必報、與人為善之人
「人之初,性本善」,愛心和關懷能喚醒孩子內心深處美好的、向善的感恩意識,體驗恩情能平和心態並付諸感恩施恩,達到《弟子規》中「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的境界,實現一個自然人向社會人的轉型。恩情哪裡都有,教育無處不在。我們抓住一切機會開展了「五心」教育活動,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忠孝仁愛、誠信自強,讓學生超越自我,感恩內化品質,施恩由習慣到自然。
我在班級中開展了每天對家長「問一聲好、倒一杯水、夾一筷子菜、捶一次背、逗一次樂」的「五個一」活動,並在孝心卡留下記載。我們還開展了主題為「整潔環境,健康大家」的綜合整治活動,學生走上街頭,向行人宣傳,清除野廣告,清理各類
F. 如何對小學生進行感恩教育
北辰區實驗小學趙金艷 當今社會,孩子在父母、祖輩的心中成了「小皇帝」、「小公主」,溺愛有加;而孩子自己也養成了唯我獨尊、自私冷漠的心理趨勢。孩子們漸漸遠離了感動,忘記了感恩,以為父母的養育和教誨都是理所當然的。針對這種道德的缺失,情懷的失落,我校全面啟動感恩主題教育活動,運用活動引領、細節滲透、文化熏陶等有效的策略,讓孩子找回感恩的心,領悟生命與成長的真諦。 每到學校開學,總會看到一些孩子手裡拿著冷飲津津有味地吃著,父母甚至爺爺奶奶跟在後面汗流浹背,拿著書包蹣跚地穿梭於教務處、校長室和教室之間。目睹此景,我總會有一種悲哀湧上心頭。 一次家訪中有位家長請求我好好的與他的孩子談談:自己的孩子每天回家後根本不願與父母說話,偶爾說話語氣也蠻是不耐煩,即使向父母要錢也是一副應該的神情!另一位家長跟我透露:他的心肝寶貝現在還讓他系鞋帶。還有位家長說他的孩子從來沒有主動接過抹布擦地的時候。 我國自古就有「羊跪乳,鴉反哺」的古訓,但觀察一下現在的校園,揮霍父母的血汗錢,用來吃喝玩樂的學生不在少數,畢業後不願工作*父母養活的「啃老族」也有不少。嚴重缺乏報恩意識。學生對老師辛勤教育、同學之間的幫助顯得寡情薄義,甚至像馬加爵那樣回報父母、回報社會的也大有人在!。 如何幫助學生感恩父母、他人、社會、國家對他們付出的愛,如何教會學生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報答祖國的培養,老師的教誨。這是學校、家庭、社會應一同探討、解決的問題。對此我已經注意了很久,考慮了很久,我想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重視感恩的啟蒙教育,開啟孩子的感恩之心 「孩子的心靈是一塊奇異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種子,就會獲得做法的收獲;播上做法的種子,就會獲得習慣的收獲;播上習慣的種子,就會獲得品德的收獲;播上品德的種子,就會獲得命運的收獲」。教師應該利用各種時機,讓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學生用感恩之心去感受世間的親情、友情和恩情,在接受他人關愛、支持和援助時,給他人以回報,不要只圖索取和享受。教育學生將他人恩惠銘記在心,增強責任感,要有一顆感恩之心,懂得憐憫,懂得尊重,懂得承擔責任,與人為善,善待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 當前學生缺乏感恩心的現象十分通通,究其根源,就是感恩教育在他們接受的教育體系中所佔的位置已經被邊緣化。家庭無原則地溺愛,以文化課為主導方向的學校教育又往往對德育教育不夠重視,在這種背景下,學生陷入情感教育的「沙漠」,在不少學生的情感世界裡,感恩思想已經成為一個盲區,孩子對家長只知索取、不思回報,感恩之心嚴重缺失。感恩意識的缺乏也就在所難免了。 感恩的啟蒙教育,也即是小時候家長要注重感恩教育,入學時候老師應該強調感恩教育,入初中老師再一次開展感恩教育。在他的世界觀還沒有完全形成的時候,抓住時機開展教育。切入學生個體心理世界,激發個體心靈共鳴,促使學生對某些事件有更深刻的情感體驗,強化他們的感恩心理,增強他們的責任意識,培養他們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成長和升華他們的道德情感。二、廣泛發動,積極宣傳,樹立學生的感恩意識在實施感恩教育活動中,我班從思想宣傳入手,教育學生要感謝祖國、感謝社會、感謝家長、感謝老師、感謝他人。為了做好教育工作,必須提高他們對感恩活動的高度重視。因此,要求家長做好配合工作,共同教育學生,幫助學生樹立感恩意識。我班還利用課堂主渠道的作用,特別是思想政治課教學,教育學生學會感恩,通過演講、主題班會、、講故事、等形式進行宣傳,使學生的感恩意識逐漸增強。三、認真組織,狠抓落實,在活動中加強感恩教育 我認為,感恩教育重在活動,在活動中樹立學生的感恩意識。活動開展來,我班認真組織各種形式多樣的活動內容,把感恩教育推向深入。(一)感謝祖國,立志報效祖國 我班堅持每周一的班隊會制度,精心准備每一次的班隊會,通過演講,讓學生樹立國家概念,我班組織學生進行各種活動---誦讀比賽、歌頌祖國徵文比賽、文藝匯演、趣味語文等。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了解到我們的燦爛文化,懂得今天的美好生活是來之不易的,更加認識到要珍惜現在,刻苦學習,將來報效祖國,為祖國的發展壯大做出自己的貢獻。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同時也讓學生明確國家雖然強大了,但現在依然是發展中國家,還需要我們奮發圖強,為建設小康社會而努力奮斗。(二)感謝社會,為社會做應有的貢獻社會是人的社會,人處於社會之中。而當今社會,更加關注和重視學校的發展和學生的成長。我們從大家熟知的事情宣傳入手,教育學生要感謝社會。感謝社會要體現在行動中,我辦利用雙休日進行社會調查,並寫出了一份份社會調查報告,雖然文筆稚嫩,見解不夠全面,但是孩子們看到了尊老愛幼的行為,感受到了社會中濃濃的暖意,覺察到了環境清新多麼來之不易。活動使學生了解了社會,認識了社會,懂得了自己既然是社會的一員,就應該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也教育了學生在困境中不要氣餒,不要怨天尤人,增強學生自立、自強的優秀品質。(三)感謝父母,幫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 我班開展了給父母一封信活動,通過這種形式,孩子可以很好的與父母談心,進行思想上的交流,使父母與孩子的關系更加融洽,避免孩子逆反心理的產生。並要求學生每周回去後幫家長做一件家務勞動,例如做飯、掃地、洗衣服等。活動的開展樹立了學生的家庭責任意識,讓學生在活動中了解父母的辛勞,從而感謝父母,尊重父母。(四)感謝老師,做勤奮學習、遵紀守法的好少年 我們的學生正是性格可塑性最強的時候,針對這個特點,我把抓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作為我們班的主題。對此,我們開展了「假如我是老師」為主題的班會,使學生在活動中懂得尊重老師。我們教育學生,要感謝老師的付出,不需要什麼禮物,只要能勤奮學習,爭取好成績,遵守紀律,講文明,懂禮貌,就是對老師最好的回報(五)感謝他人,同學之間互幫互助,共同進步 我班實施成功教育策略,開展「比學趕幫」活動,就是在班級內部分成若干個小組,大家在學習上、生活上、規范上、活動上互相幫助,共同進步。此項活動我班不走形式,每周評比先進小組,表彰在活動中表現優秀和進步幅度大的學生,我們考核學生的學習和表現,主要是看進步幅度,讓每個學生都能看到希望。在活動中,我們教育學生要感謝同學,感謝同學的幫助,使學生在活動中加深了友誼,同學之間團結友愛的風氣越來越濃。四、及時點撥學生,參與感恩教育的實踐活動 環境是無聲的教育,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為此要創設以「感恩」為主題的教育氛圍,讓學生的心靈在充滿「感恩」的氛圍中接受洗禮。根據各自班級的具體情況,設置如下活動: 1、講述「感恩」的故事。在班中開展以「感恩」為主題的故事會,使學生們認識到「孝心、愛心」是「立人之本」,是一切德行之源。 2、創立「感恩」小報。用新穎的排版、立意鮮明的內容,定期出刊有關「感恩」的個案,使學生親眼目睹「孝星」的形象,從而受到感染。 3、頻繁問候,讓父母舒心。古人雲:「言為心聲」,鼓勵學生頻繁對父母說說體貼或感激的話。如「爸爸、媽媽,您們辛苦了!」 4、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在《給予樹》的教學中,為讓學生感知、感激對老師、親人的關愛培養之情,在授課的拓展練習當中,部署了關愛他人的的名詩、佳句的討論。激發了學生對親人的熱愛之情。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營造濃厚的氛圍,使「感恩」教育有聲有色,使學生自願參與「感恩」活動,去親身體驗,去感悟人生,去領悟真理。 五、體驗「感恩」的真實情感 1.結合節日,開展活動。如:國際「三八節」、「母親節」、「父親節」等,利用這些節日對學生開展感恩教育。 2.學做父母,體驗辛勞。如:冬天洗衣、洗菜等洗理活動。 3「教師節」。為老師做個慶賀卡,送一束野花。老師會感到非常欣慰。六、關注現實生活的感恩細節,讓孩子在生活中踐行。為了讓感恩行動看得見,摸得著,我們運用以大見小,以點帶面的策略,提出了三項感恩作業,就是讓孩子用一句話向父母表示感恩;用一個舉動為父母消除疲勞;一天當家為父母分擔家務。我們要求孩子們每星期至少做一次,並且能夠持之以恆地做下去。與此同時我們還編寫了一本《感恩心語錄》,孩子們人手一冊,記錄自己完成感恩作業的情況,表達自己在感恩活動中的點滴感受。最讓孩子們受益的是,通過與父母交流他們開始關注父母的喜好,了解他們的心願,記住他們的生日。孩子們會在不經意中給父母長輩揉揉肩、捶捶背、洗洗腳,幫父母做飯洗衣等。使學生懂得父母的艱辛和不易,培養學生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情。讓學生們從真實的生活中感知父母的偉大與艱辛,感知老師的良苦用心。從而將「感恩」內化為心靈深處的情感,並且從內心深處感到應該報恩。古人說:滴水之恩,須當湧泉相報。感恩,是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一個正直的人的起碼品德。「羊的跪乳」,「鴉的反哺」,這些都因懷有一顆感恩的心,才芬芳馥郁,香澤萬里。另外,我們也非常需要感恩,因為,贈人玫瑰,手留余香。一個頻繁懷著感恩之心的人,心地坦盪,胸懷寬闊,會自覺自願地給人以幫助,助人為樂。當耳旁不再喧囂,當眼睛不再迷茫,當心不再悲憤,讓我們沉澱下來,用一顆感恩的心去生活,用感恩的心去發現,去探索,去品位生命中的至真至純!
G. 搜一篇感恩課程的感言
感恩是一種情感,更是一種人生境界的體現,永懷感恩之心,才能從各個方面獲得更大的情感回報。在自然界中有「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中華五千年文明孕育的尊老愛幼、孝敬父母等許多傳統美德,如「知恩不報非君子」、「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處世信條。《史記》中寫的荊軻、曹沫等,其實都為報恩而甘願獻身的豪傑,這是一種公認的社會美德。現代社會,經濟發達了,物質文明了,孩子們的價值觀、人生觀也多元化了,但不知感恩,這是一種潛在的危機。新課程也要求學生在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都得到統一和諧的發展。因此,開展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讓孩子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祖國、感恩社會、感恩自然、感恩擁有,這是學校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時代的要求,學生個性健康人格健全發展的必要。是學校德育的基礎。 在當下一代獨身子女,因生長環境的特殊,存在著這樣那樣的能力缺陷和情感缺陷。究其因一家長在一定程度上的太嬌慣和一味的溺愛,只重視孩子的智力投資,而忽視孩子的道德教育和人格培養;二學校應試教育,重知識傳授,唯考試成績,輕道德、情感、個性的養成教育;三社會文化環境、影視書刊、網路虛擬世界的不健康因子。這就是我們必須進行不懈的感恩教育的原因所在。不要讓「哎呀,不養兒不知道報娘恩!」成為遲來的感慨。感恩教育是一種以人性喚起人性的教育,立足於使學生達到「向善」的境界,引發學生形成蓬勃向上的態度、意志和情感,關注社會、關注自然、珍惜生命。感恩教育也是社會、家庭、學校的系統工程。感恩教育更是構建學校德育的重要元素,學校德育的基礎,。因此,從教育的層面,必須切實地開展感恩教育。學校可以因地制宜,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動。通過班會課、主題班會課、閱讀課等途徑向學生傳輸為什麼要感恩、怎樣感恩。使學生知道知恩圖報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知恩與圖報是每個人應該有的基本道德准則,是做人的起碼修養。使學生懂得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對生活、對親人、師友、社會、祖國、人類、自然心存感激。學會如何用正當的方式給予報答。其次,創建感恩文化、激發感恩情感,我校本學期也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學生喜聞樂見的載體積極創建感恩文化氛圍。如開展「辭舊迎新話感恩」、《感恩父母一封家書》等,讓學生接受感恩的熏陶;舉辦以感恩為主題的感恩月,徵文比賽,舉辦感恩2007等。讓學生處處體會到感恩的情感,感受到感恩就在我們的和諧生活之中,深化學生的感恩意識。其三,強化感恩實踐,實現道德內化。在學生獲得感恩知識,體驗感恩情感的基礎上,更重要的是把感恩意識和情感貫徹到學生的行動中去,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使感恩成為一種習慣。在新課程背景下,將感恩實踐與綜合實踐活動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納入課程管理,同時建立激勵機制,以機制來促使學生自覺報恩習慣的養成。感恩實踐列入社區服務課程進行管理,建立感恩檔案。要求學生從最基本和最基礎的感恩報恩活動做起。如給養育自己的父母,培養自己的老師寫感恩信,親手製作最簡單的賀卡等。雙休、假節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報答恩人、親人、社會、家鄉的事情,並記錄下來,整理進入個人成長記錄袋,同時,讓學生對活動進行小結與反思。學校對這項實踐進行學分認定,並將其作為綜合評價的一個組成部分。這種教育和實踐,對於構建和諧家庭、和諧校園、和諧社會都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感恩教育,使學生明白了愛從來就是雙向的,誰都沒有隻奉獻無回報的義務,也沒有隻索取而不付出的權利。人人每時每刻都在享受著父母、他人、社會、祖國、大自然恩惠,要用感恩心來融化自私心、冷漠心和自卑心,培養與人為善、與人為樂、樂於助人的品德。同時也使學生深知感恩不僅是物質上的,還包括情感上的回報,而且情感的回報是雙向的。人處於感恩的心態時,其精神需要從中能得到一種欣慰的滿足,能真切地從感恩中得到愉快的情感體驗,這種愉悅是物質和金錢所不能替代的。真正的「知恩」是發自內心的,是流淌在人的血液中的,是一種自然和本性的流露。只有用心去感受、品味生活中、學習中的美好,從中獲得愉快的情緒體驗,才能得到幸福感。從而精神更自由,精神生活更拓展、豐盈。
H. 感恩教育,不要徒具形式作文800字
在報紙上,電視里經常可以看到報道,說什麼時候哪裡人打罵父母,哪個人的文化素質又多麼的高,不要父母。見到這樣的人,人們都會罵他,說他什麼禽獸不如。總之怎麼難聽的話都在說,反正就是用手指指向他,恨不得把他推入陰曹地府。
殊不知這樣的做法我認為是片面的,真正的感恩應該從小抓起,懂不懂感恩與一個人的文化是沒有很大的關系的,這類人在網上經常可以看到。在這里我就不一一明說了。
之所以那些有文化的人會變成這樣的一個人,我認為與這個人從小受到的家庭、學校的教育有很大關系的,例如,老師在上課的時候沒有怎麼的強調,沒有給予很多的引導,家長自己總是顧著打麻將,或者自己根本就不懂得感恩,甚至還在孩子的面前罵自己的父母,在孩子面前樹立「好」榜樣,如此的家長怎麼會得到孩子的愛戴與尊重呢?你叫他以後怎麼不好好學學你的做法呢?平時沒有檢查自己的言行舉止,到了自己老來的時候卻反過來指責自己的孩子,說什麼孝順的詞語,而且還言辭激烈,如此之人,我認為就是罪有應得!子不教,父之過!
我們中國的父母總是很注重孩子的培養,而這種培養只是建立在物質的基礎之上,例如:隨便許諾孩子東西,孩子要什麼給什麼,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肯定是自私的,因為孩子沒有感覺到父母的用意,總認為這是應該得到的,不能得到東西就認為父母的無能。作為家長,從來就沒有教育孩子要怎麼尊重父母,怎樣孝順父母,並且身體力行,在孩子的面前樹立高達的形象。作為父母,總是讓孩子記住孩子自己的生日,不願意告訴自己的生日,總以為等孩子長大了,就會明白,等孩子有錢了就會記住自己的生日,可結果呢?有幾個孩子能明白父母的用意?「養兒方知父母恩」,可悲的中國人啊!為什麼要等到自己的孩子也「養兒」那個時候呢?現在就不行嗎?
我看行!作為老師的我,現在就讓孩子去感受感恩的意義了。我做的例子也許可以借鑒一下。
在我任教的七(5)班,我就讓學生在花名冊上寫上自己父母的生日貼在牆上,並且在花名冊上面掛上掛歷。讓每個學生關注本班同學父母生日的日期,如果到了,我要求學生寫一些祝福語給生日的父母。我不知道那些受到全班學生祝福的家長是怎麼樣想的,最起碼我認為我的這種做法絕對是對的。而且應該發揚光大!試問誰不想讓他人記住自己?
後來,我接到了學生家長的電話,說我的做法很好,他從來都沒有想到在他生日那天收到了全班同學簽名並有祝福的一張紙,很是高興。
昨天下午,我們學校舉行了由周龍生老師的感恩教育課,當他用很多的例子說明父母和爺爺奶奶的辛苦時,我看到很學生的頭低低的,眼睛紅紅的,似乎是受的了很大的委屈一樣,到最後,周老師叫一些學生上講台去時,更是有很多學生哭了出來,甚至有一些家長也哭出了聲。為此很多老師或者父母就認為這場感恩教育課講得真好,總算沒有白來,孩子總可以改變了吧?殊不知,這樣的教育效果是不會長久的,否則我們做老師的就白做了,試想如果這樣能夠達到預期效果的話,我們老師就不會那麼受委屈了,你看看,在辦公室里,經常可以看到老師在批評學生,批評得學生眼淚直流,甚至痛哭流涕,可是沒有多久,這樣的學生又會重蹈覆轍了。於是再找他,他還是這樣。這可是老師單獨找他談話的啊!效果應該不會比那個周老師去全校的大會上講要好得多吧?
我經過了十幾年的總結,我覺得要想學生懂得感恩,只能靠長期的培養,要學生經常地感知父母的辛苦,老師的辛苦,要從根本的源頭上尋找答案,如父母的生日,親人的一些重要日子,要學生記住,要經常地身體力行,在自己的父母面前表現孝順,經常地在父母面前做一些感恩的事,例如經常回家看看,平時買一些父母需要的物品,多一些時間陪陪父母,不要腦袋裡只有錢,為了錢不顧家人的感情,從來不懂得理解家人的需要,甚至還把自己在工作上煩惱帶到家裡,對孩子發火,對父母發火,經常這樣的話,就會給孩子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我的意思是:如果自己的孩子沒有教育好,你賺再多的錢又什麼用呢?
父母那麼的辛苦,而孩子不懂得感恩甚至還要硬生生地跟父母作對,跟父母比武功,直至頭破血流,作為父母的,沒有好好的檢討自己,還好意思在他人面前詛咒自己的孩子,想從他人的嘴巴里得到一絲絲的同情,我看用得著嗎?你這樣的結局活該!氣死你。善良的人們喜歡用「可憐天下父母心」來去形容,可是這樣有用嗎?
總之,作為家長要想孩子懂得感恩,就得重視自己的言行舉止,身體力行,平時要用行動去感化去引導孩子怎麼去學會感恩,怎樣才算感恩。
作為老師我們也要在課堂上多去引導,不要死教書,教死書,以致學生根本就不賣你的帳。以後學生見到你時故意躲避,你就說學生怎麼樣的不好。我看這與我們教師本身平時的教育不無關系。
縱觀周龍生老師的課,我覺得他的課講得非常好,對孩子學會感恩的培養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如果這種效果沒有得以繼續,學生會很快忘記的,感恩的教育不是靠你一兩節課就能夠從內心領會,它必須要長期的感知,長期地培養的結果,否則,感恩就是一句空話。
I. 德育實踐活動課小學生有哪些體驗活動 課堂上 關於感恩的情境體驗
一、德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關注課程動態生成的研究
德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研究的核心理念是「動態生成」。強調的是課程的現實生成,直接生成。教師的主體作用是開啟學生思想上的閘門,點燃學生思想的火炬,讓學生真正「讀進德育」讀出自己來。在學生的思想障礙過不去的時候,輕輕點化,起一個逢山開道,遇水搭橋的作用。面對生成的德育資源,師生及時捕捉,讓它成為德育的契機。
1.朴實真誠的平等對話,自然動態生成
用心捕捉鮮活的德育課程資源,按照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來組織課程內容。讓學生說真話,表達發自內心的真實體驗、感悟,將學生富有個性色彩的知識經驗、思維、靈感等調動起來參與活動。給學生暢所欲言的時間與空間,尊重學生的原始表達,讓學生在輕松活躍的心理狀態下敞開心扉,放飛思想,使課程自然「動態生成」豐富多樣。
2.主動周密的精心預設,隨機調控生成
關注生成,並非摒棄預設。師生主動預設、越周密,考慮越詳盡,才能在德育活動過程中捕捉到生成的契機。師生精心預設,關注深層次的活動結構,德育本質,是課程實施的一個起點。用心捕捉活動過程中的「即使生成」,根據鮮活的「體驗感受」作現場處理,變「程序」上課為「隨機調控」,使課程實施由「執行教案」走向「互動生成」,使德育活動課程成為師生個性張揚的天空。師生在互動中即興創造、實現超越延伸預之目標。
3.反思內省中關注生成、貴在有效生成
德育綜合實踐課程不僅是德育知識的課程,還是生命的課程,師生在反思內省的過程中,經歷著生命成長的過程。對教師家長來講,重要的是對學生生命發展的關愛。尊重的是對學生、生命的獨立本性,體貼生命成長的過程。為此教師要善於挖掘非預期性因素的教育價值,發現生成性教育資源的同時,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價值引導,逐步完成從外顯到內隱,從行為到心理的轉變。將生活經驗理性化,成為指導生活實踐,提升生活理念的「生長點」。使課程研究充滿著智慧的靈動和生長的氣息,使德育有效「生成」,讓德育煥發出勃勃生命力。
德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研究,從課程的內容選擇、到形式設計(方法和手段的使用)都進行了重大改革,給人耳目一新,脫胎換骨的感覺,上出了自己、上出了特色。具體表現在「四突出」
二、突出新,即新在教育理念上、環境設計上、師生關繫上、創設情境上、教育評價上。
1.新在教育理念上,允許質疑求異,盡顯個性魅力。
首先,關注學生的自主性和差異性,培養學生和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貫穿於活動的全部過程和各個環節。如:5年2班《和「誠信」交朋友》一課的內容,緊密結合現實生活,引導學生在自身經驗的基礎上,進行自主性的學習活動,讓學生深入社區,去觀察、踐行、體驗。自編快板「假如」,歌曲「企鵝特別行動」,「公民道德四字歌」,設計手抄報,自製形式新穎的教具。在積極思考和合作交流中,在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的同時,也獲取知識,培養能力,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
2.新在環境設計上,讓教育環境給學生以精神享受。
教育環境在學生的心理發展過程中起著促進或延緩作用。合理安排教育環境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同時還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引起師生心靈的共鳴。如:《我們是綠色小天使》一課,在精彩舒適,特別具有情趣的個性化環保教室里,置身於鳥語花香的環境中,師生身心感到輕松愉快,思維也異常活躍。特別是美觀科學會說話的樓內布置,既給學生以精神享受,又使學生的精神生活得以升華。
3.新在師生關繫上,師生成為互促互進的合作夥伴。
教師與學生,民主、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在活動中具有一種激勵作用。如:四年一班《我愛我的班集體》班主任走進學生的心靈,傾聽學生的心聲,微笑面對每一個學生,教師與學生朋友式的互動過程,體現了師生進行心靈的交流,心理上完全沒有隔閡,師生平等的對話,真實、親切、自然、實實在在。在這樣寬松和諧的人際交流環境中,學生的個人愛好與個性品質得到自由的發展,既保障了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權利」,又滿足了個體學生的個別需要,積極的情感和精神氛圍也影響著師生思想品德的發展與進步。
4.新在創設情境上,從情境中喚醒學生潛在的創造力。
研究活動中,班主任和學生,通過多種途徑來創設情境,把教育內容趣味化、豐富化、具體化。表現在:以生活感悟情境,以欣賞感受情境,以實物演示情境,以圖畫再現情境,以音樂渲染情境,以語言描繪情境,以表演體驗情境,以設計享受情境。如:三年一班的《半個漢堡》一課,班主任引導學生看錄像,在生活中體驗,由特殊情境喚醒學生愛惜糧食等。
學生在德育綜合實踐活動課中活動、體驗是個體道德形成、發展的根源與動力,是學生自我教育的真正基礎,是實現道德之個體意義的根本途徑。教師在課堂上多為學生提供活動和體驗,使學生體驗到活生生的社會,明白自己是和別人聯系著的個體,學會關心周圍的人和事,關心所在地區的發展,進而養成真正能在生活中起作用的道德品行。
教育家葉聖陶說:「教育就是習慣的養成。」「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我校教師在德育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設計和開展上,不僅追求形式的創新和完美,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對美的追求,更要打動學生的內心世界,感悟其價值所在,內化為學生素養,每一次的德育綜合實踐活動課都讓學生有不同的收獲。正像 劉驚鐸教授在其博士論文《道德體驗論》中揭示:一切道德教育只有以體驗為基礎時才是有意義的,「體驗是道德教育本體」。
J. 陝西省中小學開展「感恩教育」活動方案的活動要求
(一)要根據高中、初中抄、小學三個學齡段學生身心特點、生活體驗和成長需要,有針對性的組織開展適合他們的「感恩教育」活動,確保「感恩教育」活動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學生學習、貼近學生實際,使他們能理解、能學習、能提高,真心實意地變為學生的自覺行動。
(二)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寓感恩教育於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之中,特別要發揮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思想品德課和思想政治課在「感恩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三)要發揮教師的言傳身教作用,讓學生從教師日常生活的一點一滴、一言一行中潛移默化地學會知恩和感恩。
(四)要加強學校和家庭、社區的聯系和溝通,構建家校合作、家區合作的「感恩教育」氛圍。
(五)要建立「感恩教育」的長效機制。要將「感恩教育」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來抓,認真學習借鑒涇陽縣「四德教育」的經驗和做法,積極創新中小學德育的形式和內涵,通過設置學校「感恩教育月」、「感恩教育周」或「感恩教育日」等形式形成「感恩教育」活動的特色和亮點,將「感恩教育」內化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