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在許多不同的資料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鮮明對比的教學情景:中國教師表情嚴肅的站在講台前,下面是正襟危坐的學生在聽課;外國教師上課往往表情豐富甚至有些滑稽,學生更是活躍激動,不斷發問。這樣的教學效果可能是這樣:中國學生成績高了,但創新意識弱,往往唯書唯師,外國學生則喜歡大膽質疑,相信自我。這也能反映出中外教育理念上的一點差別。實際上就是在課堂教學中是否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的問題。所謂學生的主體性。是指在教育活動中,作為主體的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處理同外部世界關系時所表現出的功能特徵,具體表現為選擇性、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而中國傳統的教學不外乎是老師講,學生聽。其存在弊端是重視知識傳授,輕能力的培養;重教材的灌輸,輕教法的改進和學法的指導;重理論認識,輕實踐環節。這都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制約了學生主動全面的發展。要改變這種狀況,就要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從而真正落實素質教育,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新課程理念提出要賦予學生自主活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的機會,以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那麼,確保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呢?我們認為教師要把自己作為學生的朋友、夥伴、和領路人,創設一個適合學生個性發展的良好氛圍。一、轉變教育理念,強化學生學習活動的自主意識: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學習並不是教師機械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而首先是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學生對知識學習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對教師的態度。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常常發現,一旦師生間建立良好的情感,形成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就會產生愉快的教學氣氛,師生間就會相互感染、互相促進,就會使學生樂學、願學。因此,作為教學組織者的教師,應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人,通過啟發、點撥、設疑、解惑,激發全體學生的參與意識,引導全體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教師在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方面應主動把自己置身於學生群體之中,而不是高高在上。尊重學生的情感,理解和信任學生,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對學生中出現的錯誤要有適當的寬容態度,並及時幫助他們改正和克服。教師要給學生創設成功的機會,對學生的每一次進步或發現都要給予肯定,使學生感到自己受到重視以及成功的自豪感,這樣學生的情緒會不斷提高。教師在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方面應作到:凡學生能自己探索出來的決不包代替,凡學生能獨立發現的決不暗示,在學生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由學生自己跳起來摘果子,充分發揮他們的學習主體作用,使他們的智力、能力在自主參與的過程中得到發展和提高。二.創設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氛圍: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空間自主發展,如果沒有和諧的、民主的、愉悅的課堂教學氣氛。學生厭學、怕學、課堂上不敢發言,又如何自主發展,可見,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創造條件,提供學生參與的機會外,還要作到:教師要尊重、熱愛、信賴每一位學生,讓每位學生感到自己是被重視的、被關注的;充分發揚教學民主,以平等和藹的態度對待學生,特別是對學困生,更要多一份關愛;發揚學生間的平等互助的精神,不要讓優生產生優越感,看不起後進生,也不要讓後進生產生自卑感。如在教學中組成學習小組,提倡學生之間互幫互學,教師的表揚與批評以小組整體水平進步與否為標准,而不是以個體去衡量。在學生自學後集體交流時,教師不指明個體發言,而是請第幾小組回答問題。學生的發言代表一個學習小組集體智慧的結晶;尊重學友。在學習小組中,每個學生都有自由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在學友發表見解時,同組其他學生都要認真聽取,並幫助校對,形成小組意見。在集體校對時,訓練學生作到要先肯定他人優點,再發表自己的觀點。這樣使每一位學生都感到自己是被尊重的,從而產生成功感和愉悅感,產生對待學習的積極心態。三.探索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結構課堂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體,就要盡可能的給學生多一些思考的時間,多一些活動的餘地,多一些表現自我的機會,多一些嘗試成功的愉悅,給學生體驗的機會,讓學生自始至終參與到知識形成的過程中。因此,要努力將強調結果變為強調過程,將提高學生素質落實到課堂教學全過程。但現實的教學過程中存在著阻礙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問題,一是教者主動傳授和學生被動學習,影響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二是輕評價學習過程,重評價學習結果,阻礙學生對思維過程的自我評價;三是糾正錯誤形式單一,影響學生形成自查、自糾的能力。因此,採用適當的課堂教學結構是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重要保證。哪些課堂教學結構適合學生自主學習呢?1、學導式,即以引導學生自學的課堂教學結構。對於學生是先學後教,當堂訓練,對於教師是引導自學,幫助解難。如:《元素與物質的分類》一課。那麼學生應該如何來自學呢?教師首先揭示自學目標,(即:弄清楚元素與物質的關系及物質分類的依據);教給自學方法,(閱讀、歸納、討論、總結);給予充足的時間,放手讓學生自學,將學生自學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傾向性問題加以歸類,在引導學生分小組討論、組織自由辯論時,喚起學生的進取心。在辯論中評價自己或別人思維的正誤,要求學生獨立表述讓學生說出思維過程並要求學生自我評價,從而培養學生自評能力。為學生提供一個自主學習的良好環境。這樣既利於全體學生的主動參與,又有利於學生間的多項交流,取長補短,真正體現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2、實驗探究發現式,即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學習條件,由學生主動去探索發現所要解決的問題。如:《研究氯氣的性質》時,教師提供幾瓶氯氣,由學生先討論探究其性質的程序,然後師生共同進行實驗探究,最後學生自己歸納研究物質性質的一般程序,獲得規律。這樣,由學生觀察發現得出的規律,學生學得生動活潑,記得牢固。用實驗方法去探究,而且盡可能讓學生親自動手體驗,3、遷移式,即抓住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充分運用遷移規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新知識。如:學習《電解質在溶液中的反應》時,應先引導學生回顧電解質的電離方程式。然後提出討論問題稀硫酸與氫氧化鋇在水溶液中能電離出哪些離子?它們之間能發生怎樣的反應?學生很快就會想到電解質溶液的反應,其實就是離子之間的反應,從而引出離子反應及離子方程式,教師再出提問題離子反應的離子方程式怎麽寫?學生就會給出不同的寫法,師生再進行辨析並找出正確的寫法,最後找出寫離子反應的規律。這樣就是學生以原有的知識為基礎,自主遷移,不僅不感到困難,而且會主動積極的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上述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結構,還應注意個體差異。學生能力層次有高有低,接受速度有快有慢,這是學生的個體差異決定的。因此,教師在教學要求上要特別注意因人而異,設置不同目標,分層要求,以避免優等生吃不飽後進生吃不消。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則在課堂提問和作業要求、作業量等方面,教師要注意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讓各種類型學生的思維都得以活躍,主體作用得以發揮。新課程課堂教學的主要價值取向是重視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習慣的培養。而在我們的現實教學中,相當多的教師迷信教科書、教學參考書、標准答案,學生們無論多有創意的答案,只要不符合標准答案,就被老師否定。在注重創新的時代,教師既要成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又要鼓勵獨創性和多樣性,營造有利於發展學生求異思維、多向思維的氛圍。努力創造條件,讓學生充分相信自己我能行,充分展現自我,教師要把做的任務派給學生,把說的機會讓給學生,把創的使命交給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感受到只有學生自己的參與才能完成教學任務。凡是學生自己能學會的,就要讓學生自己去學會,教師就不要去教;凡是學生自己會做的,就要充分讓學生自己做,教師不要替他做;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說的,教師就要讓學生自己去說,教師不要替他說。獲得成功是每一個學生的權利,而幫助每一個學生成功,是我們教師的職責和義務。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實現自我的超越,努力從根本上使學生具有生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自我獲取知識並會運用的方法,實現教育家葉聖陶老先生所說的: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真正重視起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習慣的培養。而我們在課堂教學中真正實施學生的主體性時普遍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值得我們探討。1、提倡學生自主學習而不是自己學習:在教學實踐中,有的教師錯誤地認為自主學習就是學生自己學習,在課堂上把學習任務一布置,就讓學生自己去完成,使課堂活動淪落成一種自流活動。有個別學校的領導、老師對自主學習的理解比較片面,教學評價時把教師少說話作為一個重要指標來衡量,導致教師上課時不敢說話,不管什麼教學內容,也不管什麼教學對象,很少給學生提示和指導,都要求學生自己去理解概念,自己去發現規律和探索方法,致使教學任務完成得非常困難,教學效率不高。有的老師說,課改最重要的經驗和收獲是:以前是學生跟著老師走,現在是老師跟著學生走。其實,所謂自主學習,是指學習主體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對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具有自覺的意識和反應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是一種高品質的學習方式。自己學習不等於教師放任自流。如果教師放棄了主導作用,成為課堂的一個旁觀者,實際上就是把自主學習異化為放任自流。自主式學習不是口號和形式,而是學生內心裡具有自主學習的品質。因此學生自主學習時,教師要擔當好促進者,引導者和參與者的角色。教學過程中強調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並不是不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2、合作學習流於形式。有些適合合作討論的教學中,發現教師一上課就讓學生合作討論幾個問題,一下子課堂上人聲鼎沸,熱鬧非凡,有的小組討論內容可能早已偏離主題,有些組可能只是形式上圍成圈,實際上還是各看各的,甚至有的學生羞於跟別人交流,唯恐說錯了被人笑話。討論結束後教師只指明正確的結論,而沒有及時給出各組在活動中的中肯評價,對於一些組的不同結論也不進行辨析或撥正。顯然這樣的合作學習課學生以後肯定不願上。上述案例中這些所謂的自主學習形式就會演變成對智力進行徒有形式的機械訓練,而無法使學生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迷失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的教學方向,最終導致他們喪失學習科學的興趣和熱情。總之,好課能讓學生受益一生。
2.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體現以學生為主體
我認為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該做好以下幾點:一是要善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要想使學生真正成為認識和實踐的主體,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必須以激發學生興趣為始終。由於學生年齡小,注意力、控制力差,興趣的激發顯得更為重要。教師應充分運用啟發式的提問、直觀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學語言,以及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或就文發揮個小故事,做個小游戲,來個小表演,這些都不亞於播灑興奮劑,會使疲乏的學生又振奮起來,進入主動求知狀態。二是要引導啟發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文,去學知。由於學生知識少而有限。能夠真正理解一篇課文是比較困難的。特別是理解課文的內涵尤為困難。三是要講究課堂上的評價技巧。不論哪個學生提出問題或回答問題後,總是希望得到老師的贊揚與肯定。因此,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老師還要注意課堂上的評價,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善於發展學生自身的閃光點,以鼓勵為主進行評價。如當學生的回答遠離標准完全不對,或根本無價值時,就可以從他發言的聲音、說話的口齒、站立的姿勢等其他的方面去鼓勵。記得我在上課時,有一次在討論一個比較深奧的問題時侯,平時一個從不敢發言的同學舉起了手,我請了他起來回答,他的回答引起了鬨堂大笑,但這個同學還是堅持把話說完,就從這一點上表揚了他,使他樹立了信心,逐漸由取舉於發言道有問必答,而且回答問題的效果越來越好。對於基礎差的同學,他們在學習中常常處於不參與或被動參與學習的狀態,他們能問解答,那本身就是一種進步,評價時就要鼓勵其積極參與。對學生的評價要因人而異。如有些同學性子急、愛沖動,他們往往沒經過深思熟慮就說就問。這時評價就重在幫助其養成良好的思維方式、習慣。另外,根據心理學家的分析,兒童長期處於滿足狀態,會失去進取和探索欲。因而,對於基礎好的學生,評價就要提高要求,重在鼓勵創新。四是要善於開拓學生的思路。心理學家通過實踐證明,人們的思維有一種套用習慣的定式傾向,這種傾向愈強,思考問題的方式就越單調,思路就越狹隘、呆板、就不能進行靈活的創造性的思考。在教學中當學生一時思路阻塞,跳不出定式的影響,老師就要看準時機,巧妙地加以引導,挑起爭論,激起波瀾,讓他們從迷茫困惑中一下子豁然開朗,越思越勤、越思越精、樂趣無窮。 總之,方法很多,主要的還是要我們多去實踐,這樣才能達到一定的效果!
3.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核心素養有哪些
一、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理念
核心素養教學理念就是尊重學生主體地位,以學生為本,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的使用,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品格,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能夠更好的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在小學階段核心素養理念指導下的教學主要是提升學生的修養和知識能力。教師在小學教學中貫徹核心素養的理念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提升學生的整體能力。核心素養的教學除了重視聽說讀寫教學外,還重視對學生的文化熏陶和審美觀念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會與更多的實踐活動相結合,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2]
二、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理念實踐
1.重視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
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需要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培養學生的想像思維能力,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發散性思維。這就要求教師要重視學生整體素養的提升,在教學中要開展個性化教學,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小學階段的學生活潑好動且處於形象思維階段,如果在教學中教師將語文教學過程設計的太過於枯燥,那麼學生將會失去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的時候要綜合考慮教學的實際需要和學生身心發展情況,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教學《烏鴉喝水》這篇文章的時候,教師可以設計知識、思維能力兩個教學目標,就知識目標而言,可以引導學生辨析「烏」和「鳥」這兩個字,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充分的調動自己的知識寶庫,給這兩個字加偏旁部首,讓這兩個字變為更多的字,在這一過程中鍛煉學生良好的發散思維的能力。同時,還可以讓學生思考,除了課本中提到的喝水的方法外,你還能夠想到其他的什麼方法可以幫助烏鴉喝到水呢?通過這樣的提問,讓學生們暢所欲言,將自己的想法積極的和同學們進行交流,在鍛煉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的同時也能夠鍛煉學生的口交際能力。
2.科學運用多媒體開展教學
現代社會是信息化社會,通過互聯網與語文教學的有機結合,能夠收集到更多有用的教學資源,開闊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的知識水平。同時多媒體教學的有效運用能夠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小學階段的學生處於形象思維階段,相對於文字信息,圖片信息更容易接受和記憶,因此,在教學中適當的開展動態化的多媒體教學,能夠很好的將語文知識和視頻或者是圖片資料融合,使得語文知識更為直觀的呈現在學生們面前,學生對這些知識吸收的更快,印象更加的深刻,並且能夠靈活的將所學的知識很好的運用到實際的生活中,真正的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如,在教學《李時珍》這篇文章的時候,課本在設計時有一定的局限性,學生通過閱讀整篇文章不能夠直觀的感受到李時珍的形象,不能夠加深學生對這篇文章的理解和體會。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就可以充分的藉助多媒體教學的形式,通過一些動畫或者是視頻的方式,將李時珍採集草葯的照片通過多媒體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這樣學生就能夠更直觀的了解李時珍其人。同時在課堂上播放一些與課文相關的視頻或者是圖片資料能夠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程度,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也能夠提高自己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會更加的對知識充滿好奇與渴望。總之,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能夠逐漸的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
4.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上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應該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讓學生主動發言回答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跟自主性。
二、充分合理接受學生的發言並加以理解,加以闡釋,給以正確的引導。
三、讓學生提出問題,班上其它同學跟老師積極參與。
5.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行為習慣,使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但從教學現狀來看,教師並未把學生真正放在主體地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不能得到發揮;教師累、學生苦、效率低的現象普遍存在。要想改變這種狀況,教師應轉變以「教」為中心的思想,
把課堂的自主權還給學生,
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一、激勵學生自我表現
在教學中,教師應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著力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要用欣賞的眼光看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滿足學生個性發展和成長的各種需要,把關愛貫穿於教育教學全過程,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確立學生是學習主體的意識,把學生看成是學習的主人。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發表自己的看法,保護學生自我表現的慾望,為每個學生盡可能地創造機會,增加學生的成功體驗,並時時把微笑的鼓勵、活潑的風格、適度的幽默帶到課堂上,促使學生在教師的愛護、尊重和期待中主動探索、自主學習。
二、給足學生活動時間
素質教育旨在使學生生動活潑、自主和諧地發展。教師應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觀,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學生能真正地參與學習活動。在教學中,讓學生以讀為基礎,以思為核心,以議為形式,通過讀、劃、查、說等不同的學習方式,給學生充分的讀書、議論、交流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並從中領悟到有效的學習方法。同時,藉助小組合作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交流、表達的效率,使學生彼此之間相互學習,從而培養探究意識和合作精神。
三、鼓勵學生質疑問難
教師要從學生的主體地位出發,「一提倡,二鼓勵,三引導」。通過老師的提倡和鼓勵,使學生從「敢問」起步,逐步過渡到「會問」、「善問」。
教師要教給學生在何處質疑。一般來說,應抓住課題質疑;抓住關鍵的詞語、句子質疑;從「看似矛盾,又是合情合理」處質疑;還可以從課文的語言運用、內容的中心、標點符號的運用、課文的前後聯繫上質疑。在學生想知道處、易出錯處、理解片面處,多角度地引導他們質疑。使學生的思維產生興奮點,激發他們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學生質疑後,教師應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書,去思考,想辦法解決,同時發動學生互助解疑。鼓勵學生充分地進行辯論,在辯論中逐步統一觀點,統一認識,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在自由、活躍的教學氛圍中培養學生的解疑能力。
四、允許學生自主選擇
允許學生自主選擇,為不同水平的學生創設寬松的學習環境,能調動他們積極進取的主動性。
(一)教學目標適度靈活
每節課最好有上限目標和下限目標,下限目標是完成教學任務必須達到的最基本目標,是全體學生都要達到的,上限目標則是讓基礎好的學生有充分發展的餘地。這樣做既明確了多數學生必須達到的基本目標,又滿足了基礎較好學生的求知慾望。
(二)課堂提問分出層次
課堂提問必須考慮全體學生,特別是基礎較差的學生能回答某一層次的問題,這樣能使其享受成功的愉快。難度大些的問題,可讓基礎較好的學生回答,對其他同學也有所啟發。這樣會使全體同學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高。
(三)設計自主性作業
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時,要盡量照顧到各個層面的學生,給每一類學生都提供積極學習的機會。在作業的難度、量度上分等級,引導學生根據自身學習水平選擇作業,就給學生一種心理暗示:「這是專門為我設計的作業,我一定能完成好!」還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長、興趣、愛好布置個性化的作業,以激發他們對作業的興趣,發揮他們的才幹,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
(四)對學生反饋進行評價
對學生的回答、作業分別進行評價,即對學生的要求不按一個標准,對完成作業的時間要求也有松有緊。對錯誤較多的同學,待他們弄懂糾正後再予評論,使他們在反饋評價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激發他們去爭取更大的成功。
總之,教師要堅持正確的教育思想,把學習的自主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愉快地學習,主動地發展,由「要我學」成為「我要學」,培養開拓創新的精神。
6. 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學生主體地位如何體現,課堂上要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地位。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根據個人在教學工作中所得,我認為語文教學中應該做好以下幾點。要善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要想使學生真正成為認識和實踐的主體,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必須以激發學生興趣為始終。由於學生年齡小,注意力、控制力差,興趣的激發顯得更為重要。教師應充分運用啟發式的提問、直觀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學語言,以及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或就文發揮個小故事,做個小游戲,來個小表演,這些都不亞於播灑興奮劑,會使疲乏的學生又振奮起來,進入主動求知狀態。要引導啟發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文,去學知。由於學生知識少而有限。能夠真正理解一篇課文是比較困難的。特別是理解課文的內涵尤為困難。如此這樣,就需要教者巧妙設計問題,逐步由淺入深對課文進行探究。要培養學生的評價技巧。學生個體存在著差異,為了讓每一個個體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在群體中的優劣狀況,有利於激發評價對象的競爭意識,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相互評價,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增進學生間的多向交流,以利於取長補短,讓學生進一步在與同伴學習的比較中認識自我。在教學中,我經常開展同桌互評、小組互評及全班范圍內對學生進行評價。如「你認為他做的怎樣?」「好在里?」「如果是你會怎麼做呢?」這樣,既讓的學生有了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發揮學生互補的作用,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學生在團結、和諧的氛圍中得到發展。只要我們堅持不懈的努力,學生的主體地位一定體現得更好。
7. 怎樣在語文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當今教學發展趨勢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主體地位是新課標的主旨,教師怎樣引導學生發揮主體作用是首要任務,讓學生從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學習,更好地吸收知識。教師不應該只側重自己怎樣教,把枯燥的知識強塞給學生,而是要突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側重於學生怎樣學,教師應適當引導,讓學生主動求知,這樣才能提高學習質量。
一、主體思想在小學語文中的作用
主體思想既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具有自主、自由、思考的個體,教師不能把教學作為一項任務,要把教學作為幫助和引導學生來進行,把這種方法融入小學語文教學中,讓學生主動發揮其學習能力,始終保持學生主體地位。教學中教師應不斷讓學生發揮積極性和主動性。如今,學生課堂上還是被動接受知識,如要改變這一現狀讓學生從不願意學,不想學到願意學,主動學,學生的主體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學生學習過程中,不在被教師規定在條條框框中,而是根據自己的思路進行學習,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教師要了解自身的職責,不僅僅是讓學生接受課本內容,要讓學生主動地去研究,理解其中的本質,教師應該適當地引導,讓學生消化理解,發揮自己的思維和想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學生為主,自身為輔的主體作用提高教學質量。
二、如何在小學語文中發揮主體地位
1.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讓學生發揮主體地位就需要培養學習興趣,小學語文教學也是一樣的,學生一旦對其產生興趣,充滿熱情,就會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與教師進行互動,這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可以創設情境,例如,在講《田園詩情》一課時,教師可以先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出美麗的荷蘭田園風景圖,碧綠的草原,金色的晚霞。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到荷蘭田園美景以及作者內心對荷蘭風光的贊美與嚮往。教師適當引導,再與學生進行交流,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慾望與主體地位。此外,導入也是小學語文課堂的重要手段,這一方法經常被教師所忽略。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剛開始上課時,一個有效的導入就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總之,教師要努力培養學生興趣,激發學生學習慾望,並適當引領和輔導,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2.思維能力
在小學語文傳統教學中,教師的「灌輸式」教學始終讓學生處於被動地位,根本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要改變這種方式,就必須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錯了也沒關系。教師要在學習新知識時引導學生產生質疑,鼓勵學生質疑,啟發他們的創造性,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與自主探究的精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指引學生嘗試各種方法解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討論,從而自主地獲取信息,讓他們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時要懂得因材施教,例如,當學生提出問題時,不要急著給他解答,而是給予引導和啟發,提出一些問題來反問他,讓他先來回答我們的問題,你會發現當你還沒有問完時,學生自己就會明白,知道怎麼做了。在學生回答教師的問題中會不停地思考、摸索,自己悟出答案。由此可見,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在於教師的靈活施教,不斷摸索,不斷反思加以改進,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確是提高有效教學的好方法。
3.生生互動
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生生互動、小組合作,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例如,在講解《賣火材的小女孩》一課時,可以讓每4~6人一組並選出小組長,每個小組由小組長負責,小組長帶領其他組員自由討論進行小組評比,最終選出優秀小組,在這個過程中,雖然優秀只有一個小組,但是其他小組也鍛煉了合作意識,而小組長更是鍛煉了和組員之間彼此的配合,培養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總之,教學中體現學生主體性的方法有很多,要靈活運用,更好地發揮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每個教師都應該往這方向努力,不應該一味地投入在課本教材里,被教材牽著鼻子。任何提高教學質量,發揮學生主體地位的方法都需要和學生之間的配合。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積極探索,完善自身,不斷地提高,達到提高學生主體地位的目的。
8. 如何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愛因斯坦曾講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也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就生動地說明了興趣在認知過程中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學習效率,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之一。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深知語文是一門重要基礎學科。那麼,怎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呢?在課堂教學中我採用了以下幾種方法: 一、創設各種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程改革的今天,應多方面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挖掘學生興趣的潛在因素。做到一上課就緊緊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很快進入「最佳學習狀態」,這是上好課的第-步。 1.教師應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的角色便是調動學生主動思維和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創設條件,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探究,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協助者。例如《翠鳥》-文第三自然段是寫翠鳥行動的敏捷,這一段學生較難理解。教師可設計這樣-個問題:「從哪些地方看出翠鳥行動的敏捷?」學生很快找出「難以逃脫」、「銳利」、「像箭一樣飛過去」、「叼起」等詞句,但不一定能找出「只有葦桿還在搖晃,水波還在盪漾」這樣的關鍵句子。此時,通過演示翠鳥釣魚的情景,使學生如身臨其境,看到翠鳥活了、飛了,動作是那麼敏捷。教師順勢提問:「葦桿的搖晃和水波的盪漾持續的時間長嗎?翠鳥到哪裡去了?」學生茅塞頓開,理解了句子的含義。再反復朗讀課文,品味作者用詞的准確、生動、精煉。 2.教師要關注學生個體差異,讓每個學生得到全面發展。尊重學生、面向全體學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想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就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做學生信賴、喜歡的老師,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如:上課時應用循循善誘的語言啟發學生;學生回答問題,教師應用期待的目光看待他們。回答錯了既不能諷刺,這樣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也不能不加理睬,而是耐心的引導這些學生,使之正確的回答完畢,再予以肯定。這樣,學生體會到探索成功的喜悅,激發了學習語文的興趣,增強了學習語文的信心。 3.營造以學生為主體的嚴謹活潑的課堂氛圍。教師必須相信學生有潛在的嘗試能力,對學生的探索活動要充滿信心,循循善誘。創設師生心理相容的課堂氣氛,使學生感到老師既是師長,也是最可親近,可以與之交心的朋友。一般情況下,上課半小時以後一些學生因為端坐時間較長,感覺不太舒服,導致精力的分散和課堂效率的下滑。有經驗的語文教師會不失時機地讓學生站起來模仿一個動作,齊誦一句口,分組朗讀一組對話等。在課堂上,我發現坐在最前面一個學生似乎有點不耐煩,就急中生智地請他上台表演了一個節目:課文中描寫老鷹飛翔的一連串動作。我配音朗讀,他依次表演,學生的精彩表演贏得聽課師生的熱烈掌聲。一個隨意的安排,竟成為一個亮點! 4.運用多媒體,調動興趣。盧梭說:「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電教手段具有形、色、光、畫的獨特效果,鮮明的表現力和直觀的形象性,最能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喚起其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不知不覺的進入教學內容之中。二、運用現代技術,增強學習興趣 隨著科學的發展,時代的進步,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逐漸走入課堂,錄音、錄象以及多媒體等現代電化教學手段能打破時空限制,展現宏大與細微,「觀古今於一瞬,撫四海於須臾」,讓教學內容中涉及的人、事、景、物等活起來,動起來。有利於引起審美愉悅,增強學習興趣。如在講授散文《聽潮》時,我了展現海景的課件,在放映大海漲潮、落潮景色畫面的同時,配上有海水漲潮、退潮的聲音,再伴以教師抑揚頓挫的朗讀,在這種情境下,學生被深深地感染,真正領略了「海的美」。運用多媒體技術教學手段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將自己的教學設計,課件中的文字圖形、影像、動畫、聲音等展示給學生,調動學生多個感官參與學習,這是教師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事實證明,多媒體教學是學生喜樂聞見的一種教育模式。 三、在教學中激發求知慾,促使學生積極思維 1、運用生動的簡筆畫,激發學習興趣。簡筆畫是教師在課堂上常用的一種形象化教學手段,教師在教學中結合教學實際運用簡筆畫,可以使抽象的單調的教學內容形象化、生動化。教師有一手漂亮的簡筆畫不僅可以提高在學生心目中地位,讓學生覺得你很有本事,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質量。比如:我在教《嫩綠的芽兒》這一課時我首先在黑板上畫了芽兒,花兒,果兒讓學生看,學生一看這美麗的圖畫,就唧唧喳喳說起來,興趣立刻激發起來,不少同學高興地說:「這幅真美,真漂亮」。我看看學生的興趣很高,趕緊就說我們今天來學習 《嫩綠的芽兒》,你們說這三小節的順序能否顛倒?他們齊聲回答「不能」。「為什麼不能?」我追問道。他們很快從黑板上知道了答案,是按照植物的生長的規律來寫的。 2、從質疑中激發學習興趣在教《嫩綠的芽兒》時,我畫了芽兒,花兒,果兒,問他們這些畫的漂亮嗎?有學生說漂亮,有學生說不漂亮。我讓他們闡述自己的看法。說不漂亮的學生認為:顏色都是一樣的,沒有能顯示出各自的特徵。那應該給它們繪上什麼顏色呢?他們有七嘴八舌地說起來,聰明的學生就從詩當中找到答案,分別是嫩綠、淡白、深紅。為什麼不用其他顏色呢?我有追問道。他們就開始思考這三種顏色的象徵意義了。這么一來,這首詩就很輕松地被他們攻克了。 3、從作業入手,激發學生的興趣。為了有效地幫助學生「溫故而知新」,讓學生做有效的練習,激發學生復習鞏固語文知識的興趣,教師布置的作業應尊重學生發展的實際需要,而不是籠統的「一刀切」,要根據不同的學生布置不同的作業。要從布置作業的方式、形式入手,讓學生愛寫作業,而不是把完成作業看成是一種負擔。要改變一種觀念認為只有書面作業才是作業。 總之,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的方法多種多樣,只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用得當,就會使學生產生獲取知識,拓展視野,充實生活的動力,對課文產生濃厚的興趣,積極主動地去求索,才能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等,從而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9. 如何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如何構建以學生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
我們學校校本教研的主題是「如何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夯實有效教學,堅持以課堂為中心,向四十分鍾要質量,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要優化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主動學習、快樂學習。教學中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共同發展。教學中要尊重主體,面向全體,講求實效,持之以恆。以孩子的「學」來評價教師的「教」。培養發展中的孩子,成長中的孩子。促進學生內涵的發展,培養幸福學生。在參加校本學習中,聽了趙校長的精彩講座,通過和各位老師的交流和研討,縱觀各地教學模式,明確學習方法不同,學習效果就不一樣。我認為在教學中要注重以下幾點。
一、 加強預習(自學)
課前預習有三大好處:首先,預習可以使學生了解下一節課要學習的內容,使學生可以有針對性地學習;第二,預習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新課的重點和難點幫助學生在學習時抓住重點,使學生學習更有針對性;第三,通過長期的預習,有益於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預習可以根據要學習的內容和學生實際安排在前一天或課前幾分鍾。
要「先學後教」。教師要簡明扼要的提示學習目標。提出自學要求。進行學前指導,提出思考題,規定自學內容,確定學習時間,完成自測題。
自學有三個特點:主體式、大容量、快節奏。
主體式:目標任務三維主體式,任務落實到人,學生主體作用充分發揮,集體智慧充分展示。
大容量:以教材為基礎,拓展,演繹,提升課堂活動多元,全體參與體驗。
快節奏:單位時間緊扣目標任務,周密安排,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達到預期效果。
二、 注重互動(生生互動 師生互動)
在自學的基礎上,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式的學習。以學生為主體,交流感悟,加強質疑釋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交流討論,探索問題,積極思維,討論問題,尋求結論,解決問題,力求突破。教師啟發點撥,辨疑解難,啟發發現,啟迪思維,引導遷移,鼓勵創新,,對學生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易混,易錯,易漏點進行有效的講解。「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以學生為主體」,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而「互動」則是達到此目的的重要方法或手段。課堂中有效的師生互動意味著信息的流動、情感的共鳴,從而使得課堂教學呈現動態生成,充滿生命活力。那麼,在課堂教學中,又該如何實施有效的師生互動,來提高課堂效率呢?
( 一)、互動學習中教師應注意角色的轉變
新課程的啟動,學習方式的變化,呼喚著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在互動學習中教師要做到三種角色的轉變。即: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由傳統的教學支配者、控制者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和指導者;由傳統的靜態知識佔有者成為動態的研究者。
在互動學習中建立互動型的師生合作關系,要求教師以新角色實踐教學,與學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關系,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與交流。因此,教師在學生互動學習的過程中,時刻要變換自己的身份,時而是一個促進者,時而是一個合作者,時而是一個幫助者,時而是一個激勵者。
( 二)、互動學習中教師應注意學生習慣的培養
為了有效地開展高互動學習,保證「互動學習」在實踐中取得較高的效率,在互動時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1、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
不論是「互動」、「合作」、「交流」,都必須以獨立思考為前提,以獨立思考為基礎。互動前,學生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想法。沒有獨立思考的互動,只是一種形式上的「互動」,互動的效率、效果都要大打折扣;沒有獨立思考的交流,只是單向的信息傳遞,就不能產生碰撞,不會產生共鳴,不能受到啟發。互動學習不是自己不用動腦筋,大家一塊兒解決問題,而應是學生在自己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參與互動,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獨立思考是互動的基礎,引導有深度地獨立思考和探究是進行互動的基礎,更是建立自主、合作、互動等探究方式的核心。
2、培養學生善於表達,認真傾聽的習慣
交流是互動學習中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學生在互動中得出的知識、方法、結論,都要通過准確的語言表達出來,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注意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在互動學習中,教師還應培養學生認真傾聽他人發言的習慣。 一個人會不會「聽」是有很大區別的,那種時刻想說而不願聽別人講的人,永遠體會不到「傾聽」的快樂,更體會不到「傾聽」所帶來的收獲。此外,這種少數人在「互動」中獨霸課堂的現象,不僅不利於信息的多向交流、破壞「互動」的氛圍,而且最終也將影響合作學習整體目標的實現。所以培養學生認真傾聽的習慣,不僅是互動學習中必要的習慣養成,也是在人際交往中學會與他人進行交流的必要步驟。因此在互動學習中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表達自已的觀點,養成會說的習慣;更要讓學生會聽,能夠聽出別人說的重點、問題,才能重視並採納他人意見,達到優勢互補,共同提高。
( 三)、互動學習中教師應注意時機的選擇
在互動學習中,教師要恰如其分地把握好時機,真正讓互
動學習體現其價值,而不是為了互動而互動。那麼教師如何准確把握互動的時機呢?1、在需要探究時進行互動。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對「一知半解」的事物更容易產生探究的慾望。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讓他們在「新舊知識的結合點」上產生新的問題,並把此作為探究點,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引導學生進行互動學習。2、個人探索有困難,需要幫助時進行互動。多用在出現了新知識,新難點需要處理時。選擇學生有困難需要幫助時進行互動,這時的互動學習定能取得預期的效果。3、意見不一,有必要爭論時進行互動。可以讓持相同意見的學生一起合作,與對方爭辯,在辯論中明晰正誤。
除此以外,在人人都需要內化知識時;當學生舉手如林,為滿足學生的表現欲時;當學生獲得成功的樂趣,需要與人分享時,也是互動學習的有效時機。
( 四)、互動學習中教師應注意評價的多元性
在互動學習中,評價內容和形式應體現出多元性。評價的形式可以是教師點評,小組互評,學生自評;評價的內容可以是學生的創新與發現,成員參與的積極性,學生的動手能力等。因此評價時應注意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學生互評相結合;小組評價與個體評價相結合。在評價中要關注學生的共性,更要關注個性。
總之,師生互動作為學生學習的一種必不可少的方式,要真正體現它的有效性,教師不僅要在理念上重視它,更要在實踐中處理好互動中形式與實質的關系。真實有效的師生互動,能夠喚醒學生的潛能,開啟學生的心智。教師在新的課程環境下,必須重新審視互動的價值,組織開展好師生互動,真正使互動學習成為學生獲取知識能力發展的有效手段。
三 、 注重訓練(作業 檢測 實驗)
在先學後教之後,讓學生通過一定時間和一定量的訓練,應用所學過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加深理解課堂所學的重點、難點。要求學生向每節課要質量,課堂上盡力完成學習任務。向每天要質量,對課堂上完成的練習要精選、精講、精練、精批。有發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評,有評必補。對出現的問題及時找相關學生個別輔導,每星期的周末必須對部分學生一周的學習情況進行檢查。學生必須掌握最基本內容,比如:「課堂練習必須題、基本背誦內容、基本公式規律、課內知識點的積累等」。重視學困生,讓學生建立互幫小組。訓練要扎實有效、堅持不懈地進行下去。
四、 注重總結與反思
課後進行總結與反思,交流本節課的 學習體會,對預設的學習目標進行回歸性總結,如成功、存在的問題。撰寫錯題集等。
五 、 注重模式但不模式化
經過不斷地實驗研究,逐漸摸索出適合自己和學生實際的教學模式。但不模式化。 只要熱愛自己的事業,熱愛自己的學生,認真鑽研教學理論,與時消息、與時偕行、與時俱進、與思俱進。總會找到恰當的適合本班實際的教學方法。變重教輕學,轉變為教學並重,變系統傳授為啟發指導,讓學生愛學、樂學、成長、快樂。
10. 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一、講究目標的整體性和階段性
目標是行為的趨向,甚至是人們行動的內驅力。一個人無論做什麼,要想高效、快捷,必須要有清晰的目標指導。長期以來,教師心中有明確的目標,而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卻對學習目標一片茫然,不能形成學習的原動力、行為趨向。因此,教師有必要在教學中告訴學生學習目標。
學期初,先讓學生對全冊內容有個明確的認識。如學第一冊時,告訴學生通過這一學期的學習,要學會漢語拼音,學會160個生字,學會由生字組成的詞語,學會朗讀課文,學會執筆方法和寫字姿勢等。這樣,讓學生對整冊學習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後,使學生對本學期的學習目標有了整體性的認識。
單元學習時,讓學生對單元學習內容有個明確的認識。如學第一冊的第一部分;漢語拼音時,告訴學生通過這一部分的學習,要學會23個聲母,24個韻母,16個整體認讀音節,學會拼讀、直呼音節的方法。這樣,學生對本單元的學習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後,就對本階段的學習目標有了較明確的認識。
同樣道理,在每篇課文學習前,每一課時學習前,也都要讓學生有個明確的目標。
告訴學生目標,讓學生對學習目標不個整體、階段性認識,使學生在學習前有明確的學習方向,在學習後形成清晰的復習網路,有利於提高學習效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二、講究興趣激發的廣泛和恆定性
學習興趣是對學習的認識傾向,它是推動學習活動的一種動力。但興趣不是天生的特質,而是環境的產物。因此,都是應當用環境(教育亦是環境之一)來培養發展,使學生具有廣泛而比較濃厚的興趣。
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可採用多種方法。例如理解詞語,教師可以讓學生口頭組詞可以做個動作來表演;可以用方言說說,可以結合插圖講講,也右以讓學生通過朗讀來想想。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使學生加深了理解。
要使學生保持穩定的學習興趣,朗讀是一種好的方法。因為兒童內部語言沿未得到充分發展。教學中,過多的說和講,不但不容易做到,反而會使他們的注意力分散,降低學習興趣。而朗讀,可以依靠大聲的語言組織內部的思維,又能保持穩定的注意力的學習興趣,是一種好的方法。因此,教學中,右把較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可以讓學生讀字、詞、句,讀課文,讀作文等。
通過多種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朗讀讓學生保持深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度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很好的發揮。
三、講究學習方法的多樣性和准確性
系統論原理告訴我們:一個人如果要過河,必須具備游泳、搭橋、劃船、探路等基本的技能和技巧。同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形成較強的自學能力,去獲得終身受用的知識,也是小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
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單調死板的教學方法,會使學生感到枯燥而降低學習興趣。因此,教學中,要講究方法的多樣性。例如識字是小學語文的重要任務。小學階段學會漢字2500個左右,要掌握這些字,必須讓學生掌握多種識字方法。有些字,可以通過與熟字相比較的方法記。如「貝」、「跑」、「驚」等字可與熟字「見」、「包」、「京」等進行比較;有些字可以讓學生用學過的熟部件自己分析,如「么」、「它」、「呆」等。進入二年級,學生認識了形聲字,就可以讓學生利用其構字特點來記住。
另外,教師還可根據教材特點,讓學生採用恰當的方法學習例如,有些課文,幾個段落的敘述結構相似,這們的課文,教師可採用舉一反三,由扶到放的方法教學,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如第三冊的26課《小壁虎借尾巴》,第三至五節講了小壁虎分別向小魚、黃牛、燕子借尾巴的經過,三部分敘述的結構相似。教學時,本人先重點指導學生學第三節,學第四節時,先把第三節的學習方法簡潔歸納在黑板上,然後讓學生學習第四節,第五節則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學。